APP下载

论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路径

2023-10-24刘治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学生主体性实践路径

刘治军

【摘要】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实施德育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有效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应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保证德育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就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要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带动引领他们获得对德育的具象化认知。文章基于此点,对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德育活动  学生主体性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9-0046-03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水平应该有所提升和发展。在实施德育活动的时候,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要让学生自身理解、体会、自省、自律,整体提升学生的德育感知效力。避免他们出现在学校德育情境下表现与非学校德育情境下表现迥异的情况,出现知行不一、知情不一的矛盾双重人格。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整体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唤醒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能。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精神品质,以此来推动实现他们的综合性发展。

一、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德育活动设计趋于成人化

德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养成并践行道德素养,所以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才能够更为高效地达成德育目标,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德育活动的功能。然而在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数的德育活动都是基于教师或者德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教学目标设计而来的。以此为基准点所设计的德育目标会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活动参与者,而不是活动的主体。这种德育活动的设计缺乏合理性,压抑了学生个体本位价值的彰显。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内在素养生成,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忽视了他们综合德育素养的生成,最终也让德育活动的开展缺乏主体性。

(二)德育活动内容具有空洞化

一般来说,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都是立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规划,整个课程活动是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并剥离出来,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德育内容,让学生能够整体丰富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德育与生活的连接。教师从生活中提取、剥离出了德育活动之后,并没有保留与之相关联的元素,使得整个活动内容比较空洞,脱离现实,无法让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经验基础去实现对德育内涵的理解。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中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三观,使得整个教学能够符合他们的感官体会。然而在实际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并没有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使得学生的情感价值有所缺失,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取向,最终也影响了他们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二、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路径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网络

“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管理模式是要实现社会、学校、家长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更好地展开德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学生的德育思想及品质形成与学校、社会及家庭是息息相关的,德育活动的开展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德育问题,要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道德问题,要能够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做出选择。所以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及家庭的作用,与时俱进,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及维度着手,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激活他们的个性化潜能,让他们能够以饱满的激情去学习德育知识,达到更为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网络模式实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要连接社会。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形式让学生在网络上自行学习德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德育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就要制定中学网络行为规范,要整体加强对校内网络的管理。可以选择一些网络热点道德问题,让学生一同讨论,从中生成新的德育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到课本之外的德育思想,丰富他们的感知及体会;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可以让家长在群中积极地表达自己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面临的困惑,而后学校教师则可以以较为专业的角度进行解答,分析研究,给出解决方案,让班级群里的其他家长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同时,学校还应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家长座谈会,立足于特定的德育主题,让家长进入学校,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及教育方法,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德育衔接,由此也能够让家长以更为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德育,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最后,学校应该构建远程网络,让家长践行相关的德育知识,实现信息化的德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在网络上学习一些知识内容,而教师则可以在这一平台中传授家长一些正确的德育管理方法,使得家长在遇到孩子品质、品德问题时,使用教师教给他们的方法与技巧,提升他们的德育教育水平。

(二)链接现实生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活动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链接现实生活,避免德育内容出现“空洞化”的情况。所以学校教師就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积极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爱的奉献传递爱、通过爱的传递学会爱,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以爱育爱”的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也依旧可以贯彻落实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网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开展家庭志愿服务。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实践德育行为的重要场地。所以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展开家庭志愿服务活动。比如自己做饭、洗衣服、干家务、给父母洗脚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担任文明的小使者,向家长宣传一些文明礼仪的知识内容,甚至可以和父母一起构建良好的家风文化。以这种方式,就能够让学生服务自己、服务家长,也能够发展并带动自己和家长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能够让家庭的文明推动实现社会的文明,将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底。

2.开展学校志愿服务。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场所,为了解决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场地及管理等问题,学校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展开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在班级体内部,教师要组织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积极地展开小组合作。在校园范围内可以组织学生整理图书馆内的书籍、浇水、打扫卫生等等。在做校园志愿者服务的时候,可以戴上小红帽,穿上志愿者的服装,让自己能够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我校开展的“手拉手、献爱心”扶贫助学活动,每个班级至少要帮扶一名贫困学生已形成制度化。到目前为止,帮扶贫困学生总人数已有187人,捐款捐物累积已超过10万余元。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尤其是耳闻目睹了农村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他们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更是一次爱心和责任心的教育,体验到了由帮助他人而给自己带来的幸福。而这样一来,不仅帮助了贫困的学生,还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作用,真正地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将德育的内涵贯彻落实到底。

3.开展学农志愿活动。劳动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所以学校应该尝试与乡村居委会建立起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到农村进行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学农活动,我校与红满族乡签定了协议,开展了“乡下有我三分田”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承包三分农田,种植十几个品种的蔬菜。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一点农业基础知识,二是了解乡间农民的生活状况,三是想让学生通过劳动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这样,学校立足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德育教育渗透落实于现实生活,便也加深了学生的感悟,能够带动引领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积极的体会和感悟,真正地将德育与学校、家庭和社会融为一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带动引领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贯彻“三自”增强道德自我体验感

学校在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及自我体验,整体增强他们的道德自我体验感。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及精神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做有道德的事情,让他们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基于自己的生活及学习,能够以正确、客观的价值判断去实践,让自己获得道德的成长体验。由此也能够让整个德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获得道德提升的成就感,感受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体现他们的能动性。因此,在贯彻落实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及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开设班级互评制度,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在开展“绿色校园”的主题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美化校园。比如,有的小组负责给花坛除草,有的小组负责种树,有的小组负责捡垃圾,有的小组负责在校园的宣传栏中绘画图片等等。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合作,才能够达成绿色校园的有效建构。当学生完成了这一德育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让他们对彼此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当学生完成了评价活动之后,他们也能够获得相应的评价内容,也能够对自己有更为全新的认知,借此来获得有关于德育的自我体验,从中感受到自己为校园环境做出的贡献,感受到了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样也真正提升了他们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价值。

(四)创新优化,强调德育方法自主性

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明白德育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是不同的,它并没有固定的教学形式,并且德育理念还可以渗透于各个学科、各个活动之中。所以要想整体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就应该全方面地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德育方法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中能够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创造,获得对德育知识的自我认知。因此,中学教师就应该创新、优化德育的方法。

首先,在德育管理中应该体现人文关怀,要尝试与学生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多多沟通、多多交流,切实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够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症下药,带动引领学生展开更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有的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的时候,想要进行跨小组合作,也有的学生想要自我探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了解了缘由之后,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他们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机会,指导学生完成德育实践活动,体现他们的自主性;最后,教师在开展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主题的确定中,保证整个德育活动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让德育活动起到更为良好的效果,能够带动引领学生获得对德育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实现对他们的正确、科学引导,保证学生在德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德育活动中的真正主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活动的时候,应该全方面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理念。所以学校一方面要认识到德育活动中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主体性缺失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科学合理地设计德育活动。比如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网络、链接现实生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贯徹“三自”,增强道德自我体验感、创新优化,强调德育方法的自主性等等。学校教师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着手,整体优化德育活动的开展,真正意义上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实现更为高效的德育教育,带动引领学生实现更为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国锋.新时代中学德育教学守正创新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3(2):82-84.

[2]秦蓁.中学德育活动个性化设计的策略分析[J].现代教学,2022(24):25-27.

[3]王仁,路洪伟.中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0):132-134.

[4]李伟光.中学德育工作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0):46-47.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学生主体性实践路径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浅议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策略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爱国从小事做起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多样性班级德育活动的特点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