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劳动教育,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拔节

2023-10-24赵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9期

赵勤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劳动教育文化体系推进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发掘学科劳动精神内涵、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四大途径,夯实学校的劳动教育,使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科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践行“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重要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愈发凸显。学校更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构建劳动教育文化体系,厚植劳动精神

学校的劳动教育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积极生活、弘扬劳动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一门劳动课程所无法达成的。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對学生优秀劳动品质的形成具有推动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悟和发挥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依托。

(一)尚美文化墙,感受工匠精神

学校一楼长廊是内容丰富的尚美文化墙,文化墙上主要布置的是学校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月开展时学生在现场的照片资料、完成的作品、活动的感受等内容。特别是每年的六月,端午节过后,文化墙上都会挂满四至六年级学生亲手制作的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香囊,这成为学校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课余时间,总会有许多学生在那里驻足围观。尚美文化墙这一展示平台,让学生深深懂得了在制作作品时要将“精”的理念贯穿始终,不能满足于“差不多”“还可以”,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尚美文化墙映射出的是精益求精。

(二)尚美绿植角,涵养劳模精神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作为学生,爱自己的校园,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这就是学生的基本劳模精神。当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奉献意识不强,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建设尚美绿植角,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措施,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感受到劳模精神的内涵。通过绿植养护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理想信仰、爱国情怀、道德修养、奋斗意识都得到了提升。正是通过在潜移默化中为自己的绿植设计好名片、主动认养植物等活动的开展,学生成了学校绿化建设的参与者,真正实现了活动的主体从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等劳模精神的转化。在绿植养护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首先为班级挑选自己喜爱的绿植,然后认养。在对认养植物进行养护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了认养植物的价值所在——甘于奉献,给别人带来快乐。通过尚美校园绿植角的建设,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有了提高,奉献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二、推进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劳动学科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和形成良好品质的有效教学载体。为了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对教材这一文本资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一)文本资源,明确劳动习惯的指向

如一、二年级清洁与卫生任务群中要求学生能够开展简单的清洁劳动活动,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意识和习惯。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扫地,并要求他们人人参与打扫自己座位旁的“一亩三分地”,最后掌握扫地的基本技能,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整理与收纳任务群,这是在四年级上学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收纳盒等项目,初步养成及时收纳、整理分类存放物品的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延伸的“储蓄罐”“相框”的制作,旨在培养学生养成物品摆放整齐和收纳合理的良好习惯。笔者在教学“储蓄罐”时,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了解储蓄罐的结构、功能和制作步骤;(2)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制作储蓄罐。在学生劳动体验过程中,笔者提问:“除了按要求在合作中完成作品的制作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纷纷回答:“运用工具,注意安全。”“随时整理桌面,保持整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在劳动操作中才能做到互相提醒、及时纠正,并养成了认真细致、规范操作的劳动习惯。在交流评价环节,笔者让学生依据“剪切平整、粘贴牢固、美观整洁”三个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很多学生在评价时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的完成程度,而且也关注到了同学之间安全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这样依托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够促进学生的安全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二)统筹安排,养成劳动习惯的关键

在劳动课堂上完成某项劳动项目时,学生之间能够统筹安排、团结合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在劳动项目的教学中,总会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将他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在每次劳动项目开始时,师生总要商讨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在时间安排上怎样做才速度快,并且最合理。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完成项目前要注意合理分工和安排时间的劳动习惯,大大提高了完成劳动项目的效率。

三、发掘学科劳动教育内涵,树立劳动观念

当前的劳动教育只靠劳动学科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发掘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思想,以充实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对教育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懂得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这是对劳动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一)渗透课堂,发展劳动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的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教育。劳动观念的树立在很多学科中都可以形成,但通过调查发现,真正要让学生主动劳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在劳动课上要求学生劳动,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学生干得热火朝天,但是一旦脱离了课堂,很多学生仍然将劳动看成是干脏活、累活,一提到劳动就觉得是在被惩罚,劳动兴趣立即就降低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比如语文课上的写作教学,可以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学校劳动中,可以帮助食堂工人洗洗餐盆、拣拣蔬菜。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凭借基地,实现学科融合

劳动活动基地为促进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劳动活动基地中蕴藏着各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劳动基地种植了蔬菜,利用蔬菜种植可以实现科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三个学科的教育融合。科学学科需要学生观察、记录,写出实验报告;综合实践学科需要学生对比不同蔬菜的栽培环境,并进行课题研究。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践。所以,我们将三个学科统一进行实践授课,让学生在劳动基地中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科学的精神,还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理念,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四、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学生在劳动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应该凸显自己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发展必备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发展,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学生真实的体验,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开展多样性的劳动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劳动感受,提升劳动能力。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因此,每年的六月,学校都会组织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参与手缝香囊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穿针引线技能,进行基本的回针、明攻针等针法练习。从教师对四年级学生的手把手教到五年级学生的自主练习,再到六年级学生的创新制作,学生的劳动思维、劳动能力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锻炼。在活动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手缝能力的提升,在制作香囊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针法进行缝制并且缝制出了针脚均匀、形状美观的作品。这样的主题活动,激发了学生劳动的兴趣,更内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