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医案1则

2023-10-24黄孝笑郑思懿刘祎玥沈琼颖范新政指导梁宜

新中医 2023年18期
关键词:风池供血偏头痛

黄孝笑,郑思懿,刘祎玥,沈琼颖,范新政指导:梁宜,2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发作性的头痛,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声畏光等症状。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属于偏头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常见于50 岁以上的人群,除了偏头痛的普遍症状外,其特殊表现为头痛多于睡眠中发生,且具有规律性,多于入睡后3 h,凌晨1~3 点左右发作[1]。梁宜主任医师门诊时接诊一位夜间发作性偏头痛患者,采用温针灸、电针、拔罐、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后,疗效确切,结果报道如下。

1 病案

患者,女,63 岁,2022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头痛10年余,加重2年余。现病史:自诉10 余年前出现右侧头部胀痛,伴右侧颈肩酸痛,遇寒、低头时加重,颈部组织肥厚,近2年来头痛加重,常于凌晨1~3 时头痛发作并痛醒,全头疼痛伴嗡嗡声,严重时近10 天发作1 次,疼痛可持续至日间,情绪不佳、低头、劳累后明显加重,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5~6 分,时有跳痛、抽痛,昼夜不息,伴有左侧复视,偶有恶心,无明显肢体麻木。曾于外院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 提示颈椎间盘突出,具体不详。曾服用天麻胶囊,服药后头痛无明显缓解,半年前行穴位注射治疗,头痛未改善,颈肩酸痛症状稍有减轻,颈部活动度有所改善。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面色晦暗,全头疼痛,伴右侧肩颈酸痛,头项部怕冷,手脚冰凉,胃纳可,夜寐欠佳、梦中痛醒,二便可,舌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夜间发作性偏头痛;中医诊断:头风,阳虚血瘀证;治则:温阳化瘀。予以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头维、太阳、角孙、风池、供血(风池穴下1.5 寸)、颈百劳、天柱、肩井、肩中俞、颈夹脊、合谷。操作: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头项及肩部,以碘伏棉签消毒后,选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百会穴以0.30 mm×50 mm 双针并进针刺后,施以温针灸,头维、四神聪、角孙等穴位平刺15~20 mm,风池、供血均向鼻尖方向斜刺25~30 mm,并行捻转提插法至出现得气感后,于两对穴位处连接SDZ-ⅡB 型电子针疗仪,选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为2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时间为25~30 min;太阳向颞侧斜刺15~20 mm,肩井、肩中俞等穴位斜刺15~20 mm,其余穴位均直刺25~30 mm。治疗时以特定电磁波(TDP)理疗灯照射患者颈部。电针时间结束即针刺治疗结束。针灸结束后,于患者肩颈部进行拔充血罐治疗5 min,松紧度以患者舒适为宜。上述治疗结束后,患者取坐位,双耳以碘伏棉签消毒,干燥后,予耳穴贴压治疗,具体耳穴穴位为:神门、心、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2~3 次,每次30 s,至耳部微微充血为度。每隔2 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3 次,连续治疗1 个月为1 个疗程。

2022年4月21日二诊:经上述治疗1 个月后,患者精神及面色较前好转,自诉全头抽痛、跳动感较前减轻,近1 个月来夜间头痛发作1 次,凌晨发作,疼痛持续约2 h,头痛程度减轻,NRS 评分3 分,未发作时睡眠尚可,精神可。颈肩酸痛较前稍好转,颈项部受寒或吹风后酸痛偶有加重,嘱患者平时做好颈部保暖,避免受寒及吹风,外出时可于颈部穿戴丝巾以防风防寒。上述针灸治疗方案不变,每周治疗1~2 次,继续治疗1 个月。

2022年5月20日三诊:继续上述治疗1 个月后,患者诉1 个月内夜间头痛未再发作,跳痛、抽痛感未出现,颈肩部酸痛感消失,夜间睡眠质量可。

随访:治疗结束后3 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患者诉夜间睡眠较差或压力较大时,偶有夜间头痛发作,平素头痛未再发作,嘱患者多休息,避风寒,不适时针灸门诊随诊。

2 讨论

偏头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人类第三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且与睡眠显著相关[2]。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可认为与快速眼动睡眠相关[1],其特征为常于患者入睡后发作,严重时疼痛可持续至日间。其诱发因素多与遗传、情绪及生活习惯等有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存在血管源学说、神经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等学说。研究表明,神经血管系统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3],且与脑灌注不足密切相关[4]。偏头痛发作期间,脑血管可出现短暂的痉挛,局部脑膜血流量的减少,从而会导致脑灌注不足[5]。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脑风等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杂病,如风寒、暑湿、瘀血等因素皆可致病。

本案患者罹患夜间发作性偏头痛十余年,常于夜间痛醒,舌质暗,提示血瘀内阻,致使脏腑气血失调,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病情缠绵难愈,病程迁延,瘀血日久不散,阻滞体内影响气血运行,生机受阻,损伤及阳,患者阳气虚衰故而出现畏寒怕冷、肩颈部感受风寒后疼痛加重、四肢发凉等症状。梁宜主任医师认为应以温阳化瘀为治疗原则。在治疗中,重用百会施温针灸并辅以项部红外线照射,共奏温阳化瘀之功,温调头颈气血、活血化瘀以止痛。研究表明,艾灸除了通过热辐射和近红外辐射效应发挥温通经脉作用,还可刺激人体内啡肽的释放发挥局部镇痛效应[6]。百会又名三阳五会穴,为人体阳气最盛之处,梁宜主任医师认为刺激百会可总督诸阳,益气温阳。百会作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与脑联系密切,其深部即为脑之所在,刺激百会对中枢神经有良好调节作用,还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脑组织等一系列益于脑的功效[7]。于百会穴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改善脑部供血,加快脑部血液循环[8]。本案患者头痛缠绵难愈,瘀血日久而伤阳,故梁宜主任医师在百会穴进行温针灸,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可达到温补阳气的功效。四神聪是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针刺此穴有调和阴阳、宁心安神的作用。从解剖上看,四神聪穴其下有额神经、枕动、静脉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刺激此处可激发神经功能,缓解血管痉挛,起到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偏头痛,同时还能改善睡眠状态。配以太阳、头维、角孙等穴更能增强镇静安神、清利头目,调和阴阳气血之功效。“面口合谷收”,合谷作为原穴,隶属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多气多血,故刺激合谷穴可调和气血,有效缓解头痛。

脑部缺血缺氧与偏头痛的发作密切相关,改善头部供血供氧对缓解偏头痛大有裨益,故在穴位的选用上选取风池、供血、颈百劳、天柱、肩井、肩中俞、颈夹脊等穴位。胆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的风池穴,具有清肝胆、利头目、升发阳经气血的功效,且其解剖结构显示此穴有多个神经血管分布,针刺风池不仅具有缓解血管痉挛的功效,还有扩张血管和收缩血管双重作用[9]。供血穴位于风池穴直下1.5 寸,平下口唇处,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经验用穴,其解剖结构深层有椎动静脉通过,针刺此穴具有改善大脑与项部血液供应和循环的作用[10]。风池与供血的功效主治相类似,同时刺激二穴以相互协同,其效更佳。于风池、供血处加用电针,不仅可以通过电针的规律性刺激带动肌肉节律性收缩,挤压颈内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脑部供血[11],除此之外,低频(2 Hz)电针还可刺激体内脑啡肽和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肽物质的持续释放,从而产生更为持续长久的镇痛效应[12]。

颈项部有丰富的肌肉、神经、血管分布,是联结头部与躯干的重要枢纽,气血由此处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输送至脑窍,故此处的气血通畅尤为关键。取颈百劳、天柱、肩井、肩中俞、颈夹脊等颈部穴位,不仅能加快血液运行,缓解肌肉疲劳,减轻患者肩颈部酸痛不适感,还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部供血,从而减轻偏头痛[13]。患者平素头项部不耐受寒、怕风,故于针刺治疗结束后于项部行充血罐治疗。充血罐是火罐吸拔力度较轻、留罐时间较短的拔罐手法,具有温阳益气、温经散寒的功效。

此外,患者偏头痛常于凌晨1~3 时发作,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严重影响睡眠,故治疗时辅以耳穴贴压以安神助眠。耳部解剖研究显示,三叉神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等均在耳郭上有分布,刺激耳部迷走神经对疼痛矩阵有明显调节作用,可对脑疼痛网络产生影响,发挥镇痛作用[14],对偏头痛的缓解具有良好疗效。

二诊患者精神面貌较前好转,诉头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疼痛评分降低,夜间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提示辨证施治疗效确切,继续维持治疗1 个月后,患者瘀阻基本消除,阳气逐渐恢复,故而症状较前继续减轻。

综上,梁宜主任医师认为气血为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产生疾病,归根结底都与气血失常有关,分析此案患者偏头痛病程长达十余年,体内气血郁滞日久,损伤及阳,导致阳气虚衰,在治疗时应以温阳化瘀为主,扶正与祛邪并行。治疗时重用百会温针灸温补阳气兼以活血化瘀;项部拔充血罐及风池、供血电针治疗以活血通络止痛。针刺头颈部穴位可改善头部供血供氧,减轻偏头痛;辅以耳穴贴压疗法安神助眠,针灸疗法多措并举,终获疗效。

猜你喜欢

风池供血偏头痛
辣语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墨风池诗词选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活血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