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林以三因一变理论辨治脆性骨折经验介绍
2023-10-24陈天鹏陈琪丰杰黄海指导史晓林
陈天鹏,陈琪,丰杰,黄海指导:史晓林
1.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2.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5
笔者跟随史晓林教授学习运用中医药诊治骨质疏松症,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脆性骨折的临证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随之逐年增高,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以西药为主,如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但费用高昂,副作用明显,依从性不高。中医药防治脆性骨折具有不良反应小,且价格低廉的特点。
1 三因一变理论
脆性骨折是指无明显外力或轻微外力所造成的骨折,常常发生在老年及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人群中[1]。另外,在一些患有成骨不全的青少年以及因为某些继发性因素,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也时有发生[2]。“三因一变”理论是史晓林教授提出的一种针对脆性骨折的病因病机理论。三因指“虚瘀毒”三种致病因素,其中,虚包括肾虚、脾虚、肝虚;瘀有血瘀、气瘀、痰瘀之分;毒有内毒外毒之分,可因虚生毒,因瘀致毒。一变指在虚瘀毒三种因素下损伤骨质,最终量变产生质变而骨折。
1.1 从虚认识脆性骨折史晓林教授认为,脆性骨折以虚为本,其中,虚又以肾虚为多,或兼脾虚、或兼肝虚、或三者有之。《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主骨生髓”;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对其进行了扩展解释,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3]。因此,脆性骨折的本源责之于肾,肾虚则精不足,精不足则髓减,髓减则骨枯,骨枯则易折。史晓林教授据此明确指出了脆性骨折“肾虚-精少-髓减-骨枯-骨折”这一发病轴。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脾主运化,合肌肉,脾气虚则运化不能,无法营养四肢百骸,筋脉皮骨,发为骨痿,甚则骨折。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述:“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灵枢·经脉》云:“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骨先死。”史晓林教授据此指出另一发病轴,即“脾-肉-骨”。沈正寅也认为,骨痿之病,病位虽在骨,但与肉密切相关。“骨肉不相亲”则发为骨痿,甚则骨折[4]。肝与脆性骨折的关系不像脾肾与脆性骨折的关系直接。肝往往是通过影响筋来作用于骨[5]。《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述:“筋为骨之使也,凡骨节之病,皆责之于筋。”肝在体合筋,“肝-筋-骨”是脆性骨折的第3 条发病轴。
1.2 从瘀认识脆性骨折老年人体质为多虚多瘀。《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瘀一般来说是导致脆性骨折的第二阶段,瘀有血瘀、痰瘀、气瘀之分;可因虚而来,也可因病久生瘀[6]。《类证治裁·痰饮》曰:“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四肢则痹。”“久而不痊,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刘德玉教授认为,骨痹之病,多肾肝脾虚,兼夹血瘀[7]。周学海《读医随笔》载:“阳虚血必凝,非此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非此无以通其道也。”另者,脆性骨折表现为急证,但实质往往是合并或因慢性疾病导致,为缓病急发,病程一般较长,病久则生瘀。
1.3 从毒认识脆性骨折史晓林教授认为,所致脆性骨折之毒有两种来源,一者,因虚致毒;二者,因瘀致毒[8]。虚瘀日久,酿而生毒,毒损骨络,最终导致脆性骨折[9]。正如《慎斋遗书》所言:“凡毒,皆血气不足而成;气血凝滞,毒之所由发也。”《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毒,可因虚、瘀而致,亦有源于体外的外毒和源于体内的内毒之分。体内之毒多数如上述所论述,而体外之毒,往往来源于药物或者食物。其中,糖皮质激素是导致脆性骨折最常见的药毒[10]。中医学认为,体内生理性糖皮质激素为少火,对人体有益;而药物糖皮质激素为壮火,火盛则为火毒。壮火食气蚀骨,导致脆性骨折[11]。《素问·痿论》有云:“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在食毒方面,过咸是导致骨痿,甚至骨折的重要方面[12]。《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指出:“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2 三因一变理论的意义
2.1 三因一变理论指导临床辨证三因一变理论既是病因理论,指出了脆性骨折以虚为本,以瘀为标,因毒而变。又是病机理论,三因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共同作用导致脆性骨折。因虚致瘀,因瘀致毒,又可因瘀及毒加重其虚,恶性循环。另外,三因一变理论又一定揭示了脆性骨折发病过程,其往往是从“虚-瘀-毒-骨折”的这一基本病理过程,但在临床过程中发现,每一病理过程因素又不是虚瘀毒中单一因素,而是相互夹杂,各有侧重。
血瘀在脆性骨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虚为内质,瘀为外象,在脆性骨折发生早期,患者往往表现为急性疼痛,给人以一种纯实证的假象,从而只顾活血化瘀而遗忘其本质补其虚,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甚至骨折复发的现象。三因一变理论指出了其因虚致瘀,因瘀致毒,虚瘀毒相互促进,致脆性骨折。虚、瘀、毒三因缓至则致痿,急发则致折,量变产生质变[13]。
2.2 三因一变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目前,临床治疗脆性骨折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或重视其虚,忽视其瘀,重于补虚而轻其活血使其虚不受其补而益虚;或只见其瘀之表象,而忽视其虚之本质,只攻不补,最后往往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骨折复发,甚至是病情加重[14]。姚新苗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在遣方用药时主张补虚泻实、攻补兼施,在补益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之药[15]。史晓林教授总结认为,老年人因自身脏器功能减退,产生病理产物导致脆性骨折,在治疗中应抓住其本“虚”,和标“实”。在初期时应注重补其不足,补则无以有虚邪;中期在补益的基础上更要与治标例如活血化瘀、行气化痰等治法并用,病理产物得去,则补药更能发挥补益作用;期则二法并用,补益与驱邪并用,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陈天鹏等[16]通过对此类疾病中药复方分析其规律得出:针对虚证用药,补肾选择山茱萸、菟丝子、淫羊藿、熟地黄等;健脾可选山药、茯苓、白术等。血瘀实证者,宜选用桃仁、丹参、当归等药物;痰湿实证者,应选用茯苓、白术、泽泻。另外,史晓林教授认为,脆性骨折以肝肾阴虚为本,因虚致瘀,因瘀致毒,当益气温经,补益肝肾,活血强骨。在重视补虚活血的同时,适当加入解毒之药[13]。在临床中,史晓林教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常用经验方强骨饮。处方:生黄芪30 g,鸡血藤25 g,鹿角霜、杜仲、秦艽、生防风、生川芎各10 g,骨碎补9 g,肉桂5 g,炒露蜂房5 g。方中骨碎补、杜仲、鹿角霜补肝肾,强筋骨;黄芪、鸡血藤、川芎、肉桂益气温经活血;炒露蜂房、秦艽、独活、防风祛风湿,止痹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经、补益肝肾、活血强骨之效。若脾虚湿盛,则加用茯苓、山药、白术、阳春砂仁等健脾化湿药;若血瘀重,则加用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若肝肾亏虚重,则加用熟地黄、桑寄生等药。
3 病案举例
例1:陈某,女,50 岁,2020年4月5日初诊。主诉:腰背疼痛3年,加重1 个月。患者3年前因走路时不慎摔倒,致腰背疼痛。于当地医院查腰椎MRI 示:腰3 椎体压缩性骨折。遂住院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出院后腰背仍疼痛,以弯腰和下蹲时加剧,近1 个月腰背疼痛加重,胃纳素差,偶有潮热盗汗。既往4年前因子宫肿瘤行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前月经无异常,3年前因摔跤致外踝骨折,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查体:身高162 cm(术前164 cm),体质量54 k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查体合作。脊椎无畸形,无压痛及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现症见:腰部疼痛,潮热盗汗,舌暗红、苔滑,脉濡数。辅助检查:血钙、血磷无异常。双光能X 线骨密度检查(DXA):T-3.0。西医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症,脆性骨折术后。中医诊断:骨痿,辨证属肾阴阳两虚,兼血瘀、脾虚痰湿。治法:补虚健脾,活血化瘀。处方:川续断、黄芪、当归、丹参各30 g,忍冬藤、鸡血藤各25 g,鹿角霜、露蜂房、骨碎补、川芎各20 g,杜仲、防风、阳春砂仁各15 g,茯苓10 g。共14 剂,每天1 剂,早、晚2 次温服。嘱患者加强锻炼,增加日照时间。饮食指导:增加钙剂摄入,如可食用牛奶、豆制品、虾皮等。预防跌倒,避免骨折的发生。
2020年4月19日二诊:腰部疼痛稍有缓解,但胃纳仍欠佳,苔滑。守初诊方加用白术、车前子各15 g。续服14 剂。
2020年5月3日三诊: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胃纳好转,潮热症状未发。嘱患者继续按原计划治疗,守二诊方继服14 剂。
3 个月后随访,腰背疼痛完全缓解,活动自如。
按:史晓林教授认为,该患者本体质虚弱,遂致走路不稳而跌倒,正常骨质受此轻微外力不至于骨折,患者4年前接受子宫附件切除术后,因女子胞与天癸,尤其是肾脏关系密切,术后伤及肾气,且患者素有胃纳差,后天之本难以养先天,故患者病机为脾肾双亏,髓骨失充,加之此病非一日之积,因虚化瘀,因瘀致毒,“虚瘀毒”三因合而为病,而成骨变。患者胃纳较差,偶有潮热盗汗,舌暗红苔滑,脉濡数。辨证肾虚血瘀,兼有脾虚痰湿。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肾脾虚为本,以血瘀痰湿为标。强骨饮中的鹿角霜、骨碎补、杜仲、续断等可以补肾壮骨、益精填髓,川芎、鸡血藤等可以补血行血、温经通络,诸药合用具有补肾温经、活血通络的功效,忍冬藤通络而解毒,因患者兼脾虚痰湿,加阳春砂仁、茯苓健脾祛湿。二诊肾已得补,因痰仍存,故胃纳仍欠佳,补益效果不理想,腰痛稍有减轻,故予白术健脾益气祛痰,车前子渗湿,加强去除湿痰之邪之功,重于治标。三诊胃纳好转,故后天之脾胃可充养先天之肾,腰痛明显缓解,胃纳好转,标本兼治。诸药同用,共奏补虚壮骨、除痰化瘀解毒之功。
例2:赵某,女,79 岁,2021年5月7日初诊。主诉:腰背部疼痛4 天。患者4 天前咳嗽致腰背部疼痛,疼痛性质呈持续性刺痛,不能站立,平躺后可缓解,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未予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外观患者四肢无畸形,胸椎后突畸形,局部皮肤无破损,腰背部叩击痛(+)、压痛(+),腰部活动受限,双侧直腿抬高实验(-),四肢肌力正常,远端运动、感觉、血循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2日前于我院行腰椎骨折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者自述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但有腰膝酸软,下地行走少受限,平日四肢不温,夜间怕冷等症状。现症见:乏力,行走不便,平时怕冷,四肢不温,胃纳一般,二便无殊,舌质淡、舌下脉络瘀阻、苔白,脉沉细弱。腰椎X 线摄片示:胸12 椎体骨折术后,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MRI 示:腰2 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胸12 椎体骨折术后,部分骨髓水肿,腰椎退行性病变。双能X 线示:BMD-3.35。西医诊断: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中医诊断:骨痿骨折,辨证属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脾肾,益气生血。处方:炒山楂12 g,炒麦芽、焦神曲、鸡血藤、鹿角霜、生川续断各15 g,生防风、秦艽、生杜仲、生川芎、炒川楝子各10 g,忍冬藤25 g,露蜂房、肉桂各5 g,生黄芪30 g,骨碎补9 g。共7 剂,每天1 剂,水煎,每天2 次,饭后服用。
2021年5月14日二诊:腰背部疼痛略有缓解,全身疼痛症状仍然存在,可轻度活动,下肢无力,四肢不温,难以入睡,舌质淡有齿痕、舌下脉络瘀阻、苔白,脉沉弱。查体:外观患者胸椎后突畸形,腰背部叩击痛(-)、压痛(+),腰部活动受限,双侧直腿抬高实验(-),四肢肌力正常,远端运动、感觉、血循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守一诊方,加茯苓、夜交藤各15 g,以养心安神。共14 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1年5月28日三诊:腰背部疼痛较前有所缓解,但活动后仍有胀痛感。患者面色及口唇色泽较前好转,四肢不温症状明显缓解,偶有腹胀,舌红、苔白腻,脉沉滑。守二诊方,鹿角霜减量至10 g,以防助阳过度,方中川楝子加量,以增强行气止痛作用,另加入厚朴10 g,砂仁6 g,以行气宽中;加入焦三仙(焦神曲、炒麦芽、炒山楂)各6 g,以助患者消食,增强患者脾胃运化作用。共14 剂,服用方法同前。
2021年6月11日四诊:腰背部无明显疼痛,腹胀略减,舌淡红、苔白,脉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嘱续服上方。
2021年7月27日五诊:患者1月余后复诊,诉腰背部偶有酸痛,其余无明显不适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嘱患者平时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注意补充营养、钙剂及维生素D,注意康复锻炼,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其后随诊,患者无明显腰背痛,肌肉渐充,活动自如。
按:《灵枢·经脉》云,“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可知脾肾之间,内则脾肾之功互补,外则肌骨之能互利。三因中虚有肾虚、脾虚之分,其不同案例侧重不同,应审证治之。患者初诊诊断为骨质疏松伴病理性骨折,经手术治疗后,患者仍有腰背部疼痛,遂予中药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复诊诉腰背部疼痛缓解,但仍有四肢不温,观其舌脉,舌淡有齿痕、苔白,可以辨证为脾肾阳虚型骨痿。方中黄芪与鹿角霜共为君药,益气补肾,增髓生骨;杜仲,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川芎、鸡血藤、川续断、秦艽、忍冬藤、露蜂房、肉桂粉温经通络,补血行血,共为臣药;佐以防风通达内外,使全方补益而不滞,温通而不而不过,另在方中添加焦三仙可助消化,食道通达则脾胃之气可行,脾阳可生。诸药合用,益脾肾之阳气,补肝肾之不足,且强筋骨温经络,益气温经,主治脾肾阳虚型骨痿。
深入了解三因一变理论的内容及内涵,虚瘀毒并重,补虚活血化毒同用,可使实其虚,使骨生有其根;通其血,骨长有其源;化其毒,使死骨去新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