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023-10-24王晓坤

种子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抗病纹枯病病菌

王晓坤

(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3)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真菌性土传病害,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为害性大的特点,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如果防控不及时,容易造成小麦穗粒减少甚至绝收。密度过大、降水过多、肥料施用过多,很容易发生小麦纹枯病,发病率能达到10%~20%。如果氮肥施用过多、田间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发病率高达70%,会直接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1 发病原因

1.1 选择的小麦品种抗病能力不强

随着小麦种植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小麦品种,虽然有些品种的产量高,但是抗病能力不强,会提高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1.2 气候条件不适合

调查研究显示,小麦纹枯病病菌繁殖生长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要求,在光照不足、气候潮湿阴冷的条件下会提高发病概率。

1.3 田间菌源的数量众多

通常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通过菌核在土壤或者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小麦种植会产生大量秸秆,传统处理秸秆的方式是集中焚烧,随着国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鼓励采取秸秆还田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有些地区的秸秆还田技术创新不足,无法实现深耕和深松,耕作的深度在10 cm 以内,没有做好土壤的翻耕工作,加之秸秆粉碎不彻底,导致土壤表面有大量秸秆残留,为纹枯病越夏和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有些小麦种植地区采用稻套麦技术种植模式,导致秸秆无法深埋,也会增加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1.4 不重视田间管理

一是没有严格控制小麦播种时间,播种时间过早会导致分蘖数量增加,提高小麦纹枯病的感染概率。二是没有控制好小麦播种量,造成小麦种植密度过大,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性,为病菌的滋生和蔓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三是有些种植地区的土壤表面比较疏松,没有做好小麦播种深度的控制,导致小麦的出苗率低、长势弱、抗病能力下降。四是在小麦田间管理中,如果施入过量氮肥,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旺盛,茎秆细弱,导致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五是没有了解小麦纹枯病的最佳防控时机,不重视田间观察,在小麦发生病害之后开始用药防治,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造成小麦出现枯穗和白穗,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六是种植地长期种植小麦,没有采取轮作倒茬制度,也容易发生小麦纹枯病[1]。

2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

2.1 发病特点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在我国小麦种植地区都有出现。病菌会在病残体或者土壤中越冬或者越夏,在气温适合的条件下,会成为传染源。小麦纹枯病不仅会影响小麦,也会为害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

另外,病菌对外部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干燥环境下存活6 年,水中能够存活6 个月。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大面积传播和扩散,适宜温度为16~20 ℃,相对湿度在85%~95%,土壤适宜菌丝生长的pH 值在5.4~7.3。气候干燥和温度高的条件下不利于菌丝生长,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麦从萌发出苗到拔节抽穗期,都可能感染纹枯病。在小麦出苗后,菌丝会感染接触土壤的叶鞘部位,在3 叶期之前能够出现明显的病症,初冬时节温度偏高会增加病菌的侵染概率,导致小麦苗枯黄,甚至造成小麦苗死亡。随着冬季温度逐渐降低,病害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有所减缓。在小麦返青之后,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病菌开始扩散和传播,提高了小麦的发病概率,并且直接为害小麦基部的叶鞘部位,出现椭圆形病斑。随着小麦拔节抽穗,患病植株上的病斑逐渐扩大,病菌会直接入侵茎秆部位,并且出现浅褐色病斑,沿着茎壁扩散蔓延,发病严重时会导致茎壁坏死变软[2]。

2.2 纹枯病的田间消长规律和发病高峰期

2.2.1 越冬之前的感染时期

土壤中有菌源会导致小麦播种萌发后地下的幼苗根部和幼芽受到感染。大约在幼苗3 叶期开始出现病斑,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在冬季前的发病速度比较慢,发病率在10%以下。如果播种过早,会导致麦苗生长快,出现弱苗,发病率在10%~20%。如果冬季气温偏高,在温度和湿度适合的条件下,会加快侵染速度,患病的植株增多。该时期主要侵染接触土壤的叶鞘部位,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土壤附近或者略高于土壤。如果病情扩散和治疗不及时,会成为小麦白穗。

2.2.2 春季气温上升时期

当春季平均气温为13 ℃左右时,病菌逐渐活跃,在气温逐渐回升之后,小麦在返青拔节时期生长旺盛,也是病菌活跃的时期,对幼嫩的茎叶组织为害较大。如果湿度和温度条件适宜,会加剧病菌的传播和扩散速度。

2.2.3 发病的高峰时期

小麦拔节后,孕穗期是小麦纹枯病发生的高峰时期,主要集中在每年4 月上旬至5 月上旬。该时期的植株生长旺盛,导致病菌传播,并且逐渐向上部发展,为害茎秆部位,造成白穗,影响小麦产量[3]。

2.2.4 纹枯病逐渐稳定的时期

在小麦抽穗后,茎秆组织逐渐老化并且变硬,不利于病情的入侵和扩散。但如果已经是受害的小麦植株,病菌直接由表层进入茎秆部位,遇到风雨天气很容易倒伏,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为害症状

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纹枯病病菌的影响,并且不同时期的为害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症状为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倒伏等,严重时会造成小麦植株死亡,尤其对叶鞘和茎秆部位的为害较大。每年3 月上旬至4 月下旬是纹枯病的高发时期,不同生长阶段的为害症状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阶段。一是烂芽。在小麦播种后出苗时期,如果受到纹枯病病菌的感染,导致小麦芽枯死腐烂,不能正常出土,降低小麦的出苗率。二是病苗和死苗。在小麦苗期会受到纹枯病病菌的感染,主要出现在小麦3~4 叶期,靠近地表的茎叶会出现病斑,呈黄褐色椭圆形或者梭形,发病严重时会影响新叶的正常抽出,甚至出现死苗的现象。三是花秆烂茎。小麦返青拔节时期会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导致叶鞘部位出现明显病斑,病斑呈灰白色,边缘为浅褐色轮纹状分布,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患病部位会出现白色菌丝。四是枯孕穗。小麦孕穗时期也会受到病菌的危害,导致小麦的养分输出能力下降,从而不能正常抽穗,出现枯孕穗的症状。如果在田间湿度过大和通风不良的田块,会发现小麦患病植株部位出现油菜籽状菌核。五是倒伏。小麦纹枯病病菌为害茎部后,会导致小麦茎部腐烂,从而造成小麦倒伏[4]。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小麦纹枯病发生概率与品种的抗病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应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目前,我国抗纹枯病能力比较强的品种有龙辐麦7 号和龙麦26 号,能够减少纹枯病的发病概率,降低防治成本。

4.1.2 轮作倒茬

禁止连作小麦,应该采取轮作倒茬制度,可以选择冬小麦和夏大豆轮作,或者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以此来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

4.1.3 科学深耕土壤

选择正确的机械设备做好土壤的管理工作,可以选择大型拖拉机或者深松机械设备,深度控制在20~25 cm。通过各种机械设备能够将土壤的病原菌翻到地表,利用阳光杀死病原菌,促进小麦生长,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4.1.4 药剂拌种

为了减少纹枯病的发生概率,可以选择药剂拌种,目前常见的药剂有27%酷拉斯,用30 mL 兑水250 mL,拌种15 kg,在有效预防小麦纹枯病的同时能预防小麦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可以选择12.5%硅噻菌胺悬浮剂,100 kg 种子用药剂200~300 mL,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选择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剂量为30~45 g 拌种100 kg,选择拌种或者种子包衣处理,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5]。

4.1.5 做好播种工作

如果前茬农作物发生过纹枯病,应该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能够减少越冬前的病原菌数量。另外,可以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控制播种量,能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应该结合小麦的品种精量播种,避免播种量过大防止幼苗过密,影响小麦的光照和通风。

4.1.6 做好施肥管理

针对发生纹枯病比较严重的地块,应该增加有机肥料和腐熟农家肥料的施用量,还要控制好氮肥的用量,发病的地块可以适当增施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4.1.7 科学合理灌溉

做好田间灌溉工作,不合理的灌溉会造成小麦徒长,使小麦抗病能力下降,科学灌溉可以避免田间的湿度过大。还能保证地表土壤干燥,降低纹枯病的发病概率。另外,杂草也是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主要宿主,要做好杂草的清理工作,破坏病菌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能保证地表土壤干燥,降低纹枯病的发病概率。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防止病原菌积累。

4.1.8 预防晚霜冻害

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保证排水和灌溉的畅通。在春季要做好中耕,目的是促进小麦秧苗健康生长。如果春季有寒潮,应该结合天气情况适量灌溉,减少因为低温和冻害造成的影响。

4.1.9 做好田园的清理工作

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小麦田块,在小麦收获后,要做好秸秆的处理工作,或者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减少田间的病原菌数量。

4.2 抓住纹枯病的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侵染,重视发病原因和发病特点的分析,了解小麦纹枯病的高发时期,并且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抓住关键的防治时期。每年2 月中下旬至3 月中旬的小麦幼苗比较小,可以对小麦茎基部集中喷药防治,能取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4.3 药剂防治

在小麦分蘖时期,种植户可以选择40%氧化乐果11 250 mL/hm2+12.5%烯唑醇13 500 g/hm2,兑水进行喷雾防治。在小麦返青拔节时期,集中在每年2 月中下旬至3 月中旬,可以选择15%三唑酮粉剂1 200~1 500 g/hm2,或选择30%苯甲·环丙唑乳油300~450 mL/hm2,也可以选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75~900 g/hm2兑水,对准小麦基部均匀喷雾,能够有效防止该病的传播和扩散。也可以选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0~1 050 g/hm2+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兑水喷雾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拌种的小麦田块,每间隔7~10 d 再用药1 次,连续用药2 次即可,能够控制纹枯病的传播和扩散。小麦孕穗期一旦发现纹枯病后,要重新喷洒1 次药剂,防止病害传播和扩散。可以适当加大用药量,保证药液能够均匀喷洒在叶片部位,有利于药液的充分吸收。

4.4 其他的防治方法

除了要选择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之外,还可以选择对于纹枯病的病原菌生长有一定作用的新型药剂进行防治,当前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芽孢杆菌B3,小麦播种之前可以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喷洒,之后将种子堆闷,能够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如果小麦生长过程中出现纹枯病,可以选择井冈霉素600 倍液等生物杀菌剂,对准患病部位进行喷雾防治。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每间隔14 d 再次用药,连续用药2~3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小麦种植地区都会出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种植户必须高度重视纹枯病的防治工作,明确发病原因和规律,掌握发病症状,进而科学预防。

猜你喜欢

抗病纹枯病病菌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