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下情感博主自我认同研究

2023-10-24詹雨亭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博主群体个体

詹雨亭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流量成本的降低,视频类产品开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其中短视频以低门槛、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受到了大众的青睐。伴随着短视频行业井喷式的发展,诞生了大量制作并传播短视频的博主,这些博主凭借个性化的内容和互动式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互联网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具体运营中,由于短视频类型和内容的不同,短视频及其博主又逐渐被细分成不同的领域,各类博主在具体领域内持续产出内容并运营,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用户群体。而短视频博主逐渐分化再聚类的过程实质就是社会认同的过程,探究分析这一过程对规范管理短视频博主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选取情感类博主这一细分领域是因为情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且情感事件始终占据着社会热点,而情感博主又是输出关于情感事件的观点且影响到广泛受众的群体。基于此探究情感博主的社会认同,分析其在短视频领域存在的原因,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意义。本文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其类化、比较、区分的自我认同过程,试图将其形成过程的完整脉络厘清,为今后短视频博主的研究延伸出新路径。本文所指的“情感类博主”是指在自我搭建的场景中兼具一定颜值和声音,以情感话题为主要输出内容向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人,他们主要扮演情感引路人的角色。

1 社会认同理论发展脉络

社会认同理论始于对“认同”的解释,“认同”一词最早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主客体相结合的过程[1]。他的“认同”是从人类生物性的角度出发,将认同解释为单纯的模仿活动。查尔斯·库利则反对人类行为由生物性决定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应该站在他人角度评价自我[2]。这种观点考虑了社会关系因素,扩展了“认同”的内核。塔菲尔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社会认同理论,他对“认同”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经过社会分类之后,对自己所在的群体成员产生一致的心理,进而产生对我群体的积极评价[3]。也可以理解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positive-distinctiveness)建立的。特纳在塔菲尔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他认为自我“认同”是当人们进行分类时将符合内群体的特征赋予自我,产生自我定型的过程[4]。当个体感受到认知上的分类时,就会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从而在主观上偏向与自己具有相同特征的共属群体,具有共同特征且兼具群体认同感的群体即内群体。当个体将内群体与相关群体进行比较时,发现内群体与其他群体存在差异,不具备内群体特征的差异群体即外群体。个体通过内外群体之间的比较获得自我认同。

国内应用社会认同观点始于方文,他运用该理论的类化、比较、区分原则剖析了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之间的边界形成[5]。张莹瑞、佐斌在方文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认同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定义以及社会认同的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4]。宋辰婷认为网络时代社会认同以感性意识形态为内核,并通过内核赋予网络认同巨大的能量[6]。研究表明了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对社会认同的重要作用。尹金凤、蒋书慧阐释了网络短视频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路径,认为乡镇青年在同一性和差异性中实现身份认同建构[7]。

综上,社会认同理论已经成为研究群体身份与认同方面重要的理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用实践基础。基于此,本文也应用该理论根据类化、比较、区分原则对情感类博主的自我认同过程进行研究。

2 类化:情感博主群体意识的觉醒

情感博主在类化的过程中,先由群体聚集再到群体互动最终实现群体价值,三者之间存在由因及果的关系,并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作用实现情感博主的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理论是从分类研究开始的,分类是人的一个基本的认知功能,通过分类,人可以对社会环境进行组织,同时定义自己在其中的位置。”[8]基于此,情感博主会自觉地将个体进行分类,把情感博主特征赋予自我,并产生自我定型。通过分类,情感博主找到自我,并在过程中产生群体认同感。在与他人互动中把相关的人、事物一起归类,从而完成情感博主的类化。

2.1 情感博主群体聚合

由于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博主这一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热门博主可以凭借粉丝数量实现可观的经济收益。基于此,众多个体开始加入情感博主的阵营,其中一部分情感博主是因利益驱动创作情感内容,通过粉丝流量转化获得收入,另一部分情感博主则是为了分享情感经验而发布视频。在不同的出发点下,最初情感博主们必然是个体性较为鲜明,在不同诉求下各自为营。

虽然有不同的出发点,但情感博主在以视频为载体的内容中表达观点均以口播的形式实现。每个情感博主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特别的分析技术,在表达中输出自我观点,同时也逐渐建构了个体形象,并对个体形象有进一步的认知。在自我认知逐渐明确后,情感博主个体开始寻求与其他情感博主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发现与自身相似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博主个体开始把情感博主领域中相关的人、事物一起归类,并逐渐产生情感博主群体的认知,将自我特点赋予群体从而类化为群体的一分子。类化的群体都具有情感博主的群体特点,由此互相联结成为网络社群。

2.2 情感博主群体互动

短视频作为当代社会群体主要的娱乐方式,相比传统的文字媒体和视频平台,短视频具有更直接的内容传递和更快速的内容互动,尤其是在博主进行视频播放甚至是直播过程中,观众留言、点赞、转发等极具互动性的操作更提升了短视频的信息互动性。

基于类化原则,情感博主实现群体聚合后,个体之间建立了以共同特性为基础的联系,在共属社区中以个体视角接触群体进行一系列交互行为,经过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博主与用户的互动、博主与博主的互动实现群体互动。具体而言,当具有相似情感诉求的用户在短视频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推送的海量视频中点赞了某个情感博主或具有情感属性的视频,观看行为大数据就会将用户与相关视频类型关联并开展推送,引导用户进入相关情感博主的短视频社区中。用户在情感社区中与他人互动,通过转赞评等功能与其他用户交流彼此对情感问题的困惑,同时社区也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通过群体互动,情感博主实现了个体到群体的转化,使得情感博主个体与群体联系更加紧密,情感博主通过群体互动推动群体类化向纵深发展。

2.3 情感博主群体价值

由于情感博主起到了发布话题、引导用户、链接社区的作用,情感博主群体较用户群体具有更优势的地位,当情感博主群体达成相同价值观时可以对群体价值取向产生一定影响。在情感博主群体之下又可以细分为以个体博主为主,联合对该博主有持续性关注行为的粉丝群体共同构成以跟随该博主视频而聚集的具有相同价值体系的网络群体。

情感博主在输出自我价值观时往往会选择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话题,通过此类话题持续调动用户群体的情绪因素,引发互动讨论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博主涉及的话题大多围绕两性关系、情感问题展开,此类话题对大多数用户都具有适用性,配合情感博主独具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粉丝群体的关注,逐渐演变成围绕个体情感博主的网络群体,且群体之间是共通且相互流动的,用户可以同时关注不同的情感博主,在情感社区中不断流动,找寻最契合自我情感需求的情感博主。不同情感博主为点,互相链接形成以点到面的情感群体,共同寻求着更积极的社会认同。

综上,情感博主类化的实现首先由个体将自我特征赋予群体,情感博主聚合在一起,类化为群体的一分子,其次经过群体互动,日益发现自我在群体中的价值,最终通过“群体聚合—群体互动—群体价值”的过程,情感博主完成了由各行其是到群体意识觉醒的类化过程。“网络社群社会认同的产生可以看作个体之间的互动情景相互链接的结果。个体之间的接触与互动是基本单元,情感能量则通过社会网络传递,扩展为群体认同,并逐渐形成超越群体边界和个体边界的社会认同。”[9]在情感博主群体中,情感性因素是其链接内群体的核心纽带,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讨论,相似的情感认同能量凝结在一起,突破了个体的局限,代表着群体精神结晶,形成了超越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的社会认同。

3 比较:情感博主群体差异的呈现

“社会比较是指把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它(他)群体在权力、声望、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使得社会分类的意义更明显。”[10]映射到情感博主领域,权利、声望等词较为抽象,所以选择粉丝数、影响力、变现能力等更加直观、可比性更强的因素进行比较。通过与其他类型博主在上述因素的比较,情感博主更加了解到自己与群体成员的相似性,发现与其他类型群体的差异性。而比较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肯定自我价值,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情感博主外群体比较具体表现在:

3.1 受众角度

情感博主受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Z 世代”群体中有恋爱需求的,另一类则是有婚姻问题需求的。当出现情感问题时人们才会寻求情感帮助,进而关注博主,形成以情感博主为中心的群体。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类。情感需求属于五类中的爱和归属感。在与外群体比较时,情感博主的受众规模往往较小,无论总体数量还是影响力均难以与外群体博主抗衡。情感博主的受众群体画像中女性粉丝远远大于男性,这点与美妆类博主较为相似,两者虽都依赖于女性用户,但情感博主瞄准的是女性用户情感需求痛点,围绕痛点做更加垂直化的内容,输出具有精神指导的视频,满足女性用户的情感需要。而美妆博主则偏向满足用户对美的需要,二者同样是满足人的需要,但具体分析又存在不同。

3.2 内容角度

由于情感博主本身已属于短视频博主中的一个细分,在视频制作的内容层面上与其他类型博主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短视频内容分为精神类和物质类,精神类视频常见的有情感内容、知识内容等,物质类视频常见的有美食内容、美妆内容等。在细分领域下情感博主主要是针对情感问题做精神层面的输出,而其他类型博主或是进行美妆技术的教学,或是对美食烹饪过程的展现,更加偏向物质层面。在同样的精神类内容中,知识类博主指在视频场景中以口播形式向用户输出知识内容的人,其内容多为读书分析和知识传递,情感博主输出的内容则为情感分析。二者在比较时,情感博主会将自身与用户互动沟通的特点放大,去跟知识类博主对比,知识类博主虽然也能进行互动,但由于书本阅读的门槛性,其在互动方面的优势弱于情感博主。通过与外群体比较的过程,情感博主对内群体产生更高的认同,从而更加肯定自我价值。

3.3 商业角度

短视频时代,博主出于商业考量往往会采用广告植入和直播衍生的形式来运营。广告植入一般是指把产品或品牌符号通过视听形式融入短视频中,给用户留下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直播带货则是主播直播的同时在直播间里进行好物推介,以直观解说的形式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

情感博主在广告植入端的商业操作相较于其他类型博主比较薄弱,这是由于情感博主输出内容时是口播形式的单一镜头。若在情感输出时进行植入势必打断情感氛围,故大多数情感博主选取的商业手段多为通过直播衍生收益。具体而言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知识付费,主要包括销售情感博主录制的各类情感课程,有相关需求的用户会根据情感博主提供的购买链接购买课程,还包括付费咨询,即情感博主开通专属的情感咨询渠道,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收取一定费用;第二种是线下转化商业活动,主要为同城相亲,情感博主通过“公域引流—私域转化—搭建社群”的方式建立线下相亲网络,吸引目标人群,这也是情感博主线下群体形成的重要途径。

4 区分:情感博主群体自尊的探寻

个体进行社会比较时,为了提升自我身份的价值,提高自尊,就会选择优势维度对他群进行比较,以此显示自身的优秀,这就是积极区分原则[4]。由此可见,上述情感博主类化、比较的过程都是为了达到积极区分的目的,即获得自身更正面的评价。短视频中情感博主围绕各类话题输出观点,展现了情感博主各方面的特点。在外群体比较中,情感博主与其他类型博主比较,优于其他类型博主就会得到积极自尊,低于则会远离自身群体或者向比自己群体稍弱的博主群体进行比较。情感博主与外群体比较时获得积极自尊的重要来源是内容独特性,专注深耕于情感领域,与其他类别有着先天的区分。

内群体比较则更加垂直化。情感博主根据视角、形式和特点的不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在视角方面,情感博主分为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当二者比较时,都可以用自己所属性别对同性别用户更加了解的优势进行比较;在形式上,情感博主分为剧情扮演类、真人口播类、漫画配音演员类等,不同形式各具优势,如剧情扮演类情感视频,通过短视频故事产生和用户的情感共鸣是该类博主的长处所在,而真人口播类情感视频,则用娓娓道来的情感分析走进用户的内心。二者各有所长,不同情感博主根据自身长处与其他博主进行比较,以实现积极区分的结果。

在网络虚拟社区中,当网民的个体能力得到满足时,就对自己在虚拟社区的各种行为充满信心,进而认为自己能较好地掌控虚拟社区的各种环境,增强对虚拟社区的认同感[11]。情感博主在自我搭建的网络社区中与他群比较,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在群体中的影响和自身成员身份带来的极大满足感,体会到网络空间中来自他人的认可,心理层面的自尊需求获得了极大满足。这种积极心理使得情感博主持续输出视频,为了获得更多的认同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持续地在循环内化的过程中加深自我与情感博主群体的羁绊,在类化和比较的过程中追求积极的自尊,在群体中找到自我价值,寻求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

5 结语

情感博主通过自我分类,在内群体中找到自己的特征,肯定自我在群体的价值从而实现群体类化;通过与外群体比较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出于自尊需要,个体突出自己的优势维度以实现积极区分。由此情感博主实现了类化、比较、区分的过程。“情感能量则通过社会网络传递,扩展为群体认同,并逐渐形成超越群体边界和个体边界的社会认同。”[9]情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纽带,情感认同超越了单纯个体与群体认同的局限,实现真正社会认同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博主群体个体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创意折纸小动物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