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社交对线下社交的重构式影响研究
——以当代大学生为例

2023-10-24赵美辰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4期
关键词:线下社交大学生

赵美辰 雷 俐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1 重构体现

1.1 话语体系及沟通方式

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线上社交的普及催生了一系列网络术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线下沟通的话语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从依托单纯的文字、可视化的表情包发展演变为融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于一体的综合沟通方式。由于文字在承载情绪、表达态度等层面能够传递的有效信息相对有限,为改善和丰富人们线上社交体验,表情包和语音形象化传播载体应运而生,恰如其分地弥补了这一缺点,并大大提高了线上沟通效率。

反观线上语言的具体应用情境,不难发现,近些年诸如yyds(永远的神)、DDDD(懂的都懂)、YYGQ(阴阳怪气)、U1S1(有一说一)、蓝瘦香菇(难受想哭)、芭比Q 了(完了)等一系列网络词汇层出不穷。此外,某些特定词汇在所谓的“梗”中蕴含特殊意义[1]。例如,“一起爬山吗”出自由秦昊主演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的台词,剧中张东升在爬山过程中将岳父岳母推下山,表面好似爬山邀请,实则象征一种死亡邀约。经调查,这些广泛应用于线上社交语言中的简写、缩略、谐音、剧情梗等也悄然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线下沟通话语体系中,甚至只要提及某一表情包,抑或是网络热词,便可以在同伴间充分表达难以言喻的感受,实现无障碍沟通。综上所述,网络用语更新迭代,丰富和发展了面对面社交的可用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线下交流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但其确如洪水猛兽般冲击着以“标准普通话+独特方言”为主的传统日常沟通方式。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社交的积极参与者以及网络热词的主要创造者与贡献者,呈现出过分依赖线上社交语言的态势,其线下口语交际表达能力正日渐退化。

从沟通方式来看,线上沟通具有虚拟性、多元性、自由性、异化性等特点。与线下的面对面情感交流不同,线上沟通是一种以“电子设备+社交软件”为媒介,虚拟网络为背景的沟通方式,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现实世界。这一异化特征较易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在线上沟通过程中漠视甚至回避现实生活,使其暂时丧失道德判断力,最终造成其线下沟通空间的持续性缩小甚至封闭。

1.2 消费模式与人际关系

在消费模式上,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重构消费的典型模式。此模式主要依托线上为线下引流、线上线下销售并行、线下为线上导流这三种思路运行发展,具体体现为线上订购、线下消费。尤其在校园整体处于封闭管理时期,大学生消费受到一定的空间限制,而通过线上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他们便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待购商品的基本信息,作出先试后付的网购选择和预定式的线下消费决策,校园外卖代购则将这一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学生通过各种商品的微信代购群了解可供预定的外卖品类和预计送达时间,货到付款,这样既能够保证大学生的资金账户安全,亦可提升其购物体验感和特殊时期的幸福感。由此观之,O2O 这一新型消费模式通过线上信息的互通重构了单纯线下购买的消费模式,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网购虚假营销的风险,保障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消费效率。

笔者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综合的方式,以中国民航大学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辐射其他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欣然接受并乐于通过多种以社交功能为主的互动平台广泛结交朋友,拓展人际关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催生的诸多其他媒体互动平台如抖音、快手等,购物软件如淘宝、唯品会、得物等,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如博客、微博等,也为其同社会建立联系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正因网络的虚拟性和非实时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由。相较而言,在线下社交模式中,大学生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易受到来自诸如权力距离、性别区分等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

单纯凭借网络社交结识的朋友大多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较难发展至更深层次的信任及伙伴关系,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交的主要阵地仍是线下。正如网课上教师难以知悉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掌握程度,网友间的沟通也可谓难辨是非真假,唯有“面谈”才有可能对对方有更深入的了解。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社交仅能作为现实社交的补充而存在,其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传统的依托面对面会话展开交往的方式,有其对于情感维系的独特作用。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拥抱时代潮流必先拥抱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和参与网络社交无可厚非,但应时刻保持独立、冷静的思考,区分好社交对象,选择安全、高效、和谐、愉快的社交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1.3 社交消极化与选择性

社会交往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交往的主客体、交往力、交往关系、交往的意识、交往的需要和交情。从社会交往主体的角度来看,线上社交的发展催生了愈来愈多的“沉默主义”者,屏幕前的你我仅需动动手指就能发送消息,口语表达似乎成为抑或即将成为当今社会年轻人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网生代大学生,其思考的效率甚至已经落后于聊天打字的速度,唾手可得的表情包、网络用语更是应用自如。当因阅读及回复诸多网友的消息而占用自身过多时间时,社交体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个体有限的心理资源于无形中被消耗。长此以往,大学生对待社交的态度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愈发消极被动,笔者称此为主动型消极社交。

移动网络社交平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和分享数量庞大的信息,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分享信息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滞后、狭窄的社交模式,也加剧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交比较行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受自我意识的引导和驱使,大学生群体内也出现了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诸多社交比较行为。来自伦敦商学院的托马斯·穆斯维勒教授对社交比较的看法是,从行为组织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社交比较,就是和他人作对比,是人们用来认识并评价自我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社交比较并不是刻意进行的,只要我们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就会自发进行。就其本质而言,社交比较无可厚非,但统计发现,网络社交中,向上的上行比较远远高于向下的下行比较。大学生群体内很容易形成攀比的不良氛围,如比较身材、学历、服装品牌等,若自身所拥有的与所谓的评价标准不匹配,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封闭自我,同外界保持距离,以免受到言语攻击,由此养成被迫型的消极社交习惯。

基于沟通的社交,必有主客体之分,亦必存主被动之别,双方的线上社交完全依赖聊天意愿和空闲时间多少,且通常一问一答的沟通模式具有单向性的特征,这种沟通联系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切断。因此可以说,网络社交虽为大学生情感倾诉提供了便捷的途经,但这一途径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互联网世界中,人和人的相遇大概率是有主题、有场景的,且可以轻松切断和停止沟通,而线下社交则多发生于具备丰富性、完整性和立体性的关系网络中,因而从情感倾诉适宜性和选择性角度来看,线下社交的优越性更明显。

2 规避重构风险的建议

2.1 平衡式回归

笔者就校园内部展开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显示,有近90%的学生认为不会从由网络建立的线上人际关系中发展出亲密朋友,与网友大多只是泛泛之交。不难发现,始于现实世界面对面交往的同伴关系大多更加亲密,相较于网友,双方见面机会更多,彼此陪伴时间更长,继续发展关系的基础更加深厚,因此更具现实意义。但正因社交媒体的普遍性和选择性,多数大学生对于线上社交仍有较大的依赖性,并表示网络社交是一种无须付出多大努力就能同外界建立联系与维系友谊的便捷方式。同时,由于线上社交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网络社交平台的主要作用仍在于维持固有的线下相知关系,而非建立新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仍是现实世界中人际往来的延续和回归[2]。

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将人们连接起来的同时,其单向沟通的特点也是一段网络社交关系终止的潜在因素,因此由网络而发展出的社交具有脆弱性。大学生基于网络而建立的人际关系是相对较弱的连接,这类人际关系基于由共同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相关话题而展开的资源交换和信息往来而存在,但其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其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不过,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对线上虚拟的人际关系的投入远不如对现实的投入力度大,学生更加注重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氛围,更愿意维护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使用了更多的交往策略去维护已有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总而言之,大学生应在兼顾自身合理需求和信息安全的同时,平衡线上、线下社交时间,尝试离开虚拟世界,通过面对面的细节观察和表情管理,感受线下社交的真实感和共情性,这样既能丰富大学日常生活体验,亦可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

2.2 选择性包容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性包容意在要求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明确目的、明辨是非、权衡利弊、及时止损。

与传统的线下社交相比,网络社交最突出的优点莫过于超越了时空限制。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将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放在网络社交目的的第一位。大学生通过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在相对封闭的校园中与校外的家人、朋友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封闭环境带来的焦虑。同时,网络社交媒体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同类倾诉群体,增强内心认同感,减轻内心的焦虑与负担[4]。因此,当社交需求受客观条件限制时,网络社交与线下社交都是大学生满足社交需求的重要途径。

但是,当大学生将网络社交当作逃避现实的保护伞时,就要积极转变认知,尽可能地控制自身网络社交时间,增加线下社交时间。部分大学生从家乡到学校所在的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对社会交往产生逃避心理,于是沉迷于网络社交以弥补现实社交的不足[5]。这类大学生网络社交时间较长,线下社交机会减少,导致精神空虚,进而更加沉迷于网络社交,于是陷入恶性循环。此外,受弹性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考结束后的准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节奏舒缓化、生活模式舒适化,其反应可能并非欣喜若狂,而是会产生不适应感。另外,高考结束后还造就了一大批“宅”青年,打游戏、群聊、网购无疑成为他们应对不适应感的重要手段,慢慢地其对电子设备和网络社交的依赖便会增加。进入大学后,陌生的环境、差异化的饮食习惯等众多因素叠加,使得这种依赖进一步增加。大学生依赖网络,一方面说明网络确实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亦暗示了其对现实社交的规避与抗拒。而选择性包容意在提醒当代大学生切不可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谨防网络社交的诱惑,理性对待自身心理诉求,平衡好线上社交与线下社交。

2.3 辩证化对待

如上所述,线上社交对于线下社交具有重构式的深远影响,在建构大学生话语体系、沟通方式、消费模式、人际关系、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尤为突出。线上社交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大学生交际圈,但其弊端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辩证地对待网络社交这一方兴未艾的交际渠道,尽可能地规避重构风险。

例如,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老人和孩子而言,他们几乎没有线上社交,那么帮助其学习文字、语音输入,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意义重大。相关工作者应以网络为工具,建立超地域的社交联系,使欠发达地区的老人和孩子通过与他人沟通认识更广阔的现实世界;相反,对于网络“瘾君子”,就应理性引导其进行良好的网络社交,并逐渐回归正常的线下社交,重拾线下社交带来的美好与生活的意义。

3 结语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环境也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环境。网络社交在改变大学生沟通方式、消费模式和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对其线下社交产生了重构式影响和冲击。大学生应科学分析和理性对待这一影响,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养成良好的网络社交习惯,平衡线上和线下,实现自身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线下社交大学生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社交距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