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23-10-23王淑阳
王淑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字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汉字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尽管形体有所变化,但表意特点仍然熠熠生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透视汉字的结构规律进行理趣分析,探寻文字背后的传统文化,找准契合点进行析解渗透,会使阅读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焕发出厚重而又具有灵性的启德开智的活力。
那么,汉字理趣对于阅读教学的推动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能起到何等深远的影响?怎样才能借助汉字字理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殿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呢?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紧扣单元主题的核心词语,析解字理,由词入文,深入学习。学生不但学起来兴趣盎然,还能准确把握主题,学习思路清晰、内容理解深刻,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六单元《识字六》是一首以爱为主题的对子歌,单元主题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教学时,为了引趣激情,教师从单元主题中“美”的字理故事引入学习:古时候人们以打猎为生,捕到羊后,把肉吃了,就戴起羊头美美地跳舞,表示欢乐的心情。上面的部分表示羊头,下面的部分表示一个人,这是最早的“美”。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最后就成了现在我们学习的楷书。这一导入环节借助故事溯源及图字对照,形象、直观地再现了“美”字的演变过程和意义,丰富了学生对美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中始终围绕“美”字深入理解韵文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围绕“美”这一核心内容学习韵文,发现美、鉴别美、践行美,不仅陶冶了美好的情操,也培养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题目中那些能够产生辐射性作用的词语,引领学生探究词语的本源,并充分解读它们。这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都将被激活,课文解读与人文滋养也就变得丰满起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阳光》一课时,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可以先出示“阳”字的甲骨文,请学生猜一猜“阳”的本意是什么?接着,出示旭日从山巅初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从连绵不断的群山后面升起,由红彤彤变成了金灿灿的。通过这样的图字对照,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关“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的景色描写。而后,再引导学生读文质疑:为什么文中说“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呢”?此时,学生已经了解了“阳”的字理,且在头脑中形成了阳光照耀大地的画面,他们边想象边读文,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阳光和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它还能使小花、小草生长,让小河更漂亮;小动物和我们都离不开阳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没有了阳光,世界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学生感受阳光像金子一样漂亮、有价值,但是比金子更重要!字理析解和图文对照,增进了学生对阳光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阳光的作用,既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解决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很难理解的问题。
课文中的核心词是对理解文本含义起到突破性、关键性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能够起到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这类词语,适时地在阅读教学中灵活、随机地渗透字理教学,运用字理析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从现在开始》的主要内容是: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了大家的拥戴。生词“命令”是牵动全篇的核心词语。教学时,教师首先从生字“令”的字理解析入手,出示“令”的古字并告诉学生:“令”上面的部分是屋顶的形状,下面的部分表示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人在屋檐下发号施令。接着,告诉学生“命”和“令”是同源字,也表示发号施令,请他们想象着人发号施令的样子读一读这个词语。在借助字理理解词语后,由词入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谁向小动物们下命令了呢?你能想象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吗?有了对“命令”一词的字理学习基础,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自然能够将猫头鹰和袋鼠下命令的样子表现出来,读得活灵活现,自然也就理解了小動物为什么不选它们,而是选小猴子当万兽之王,懂得了“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这样,整节课就被一条线给贯穿了起来,脉络非常清晰,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阅读教学中,不是每一个字都要讲字理,选取的汉字要能够让学生从汉字的构形特点了解该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进而理解文章用此字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雷雨》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到“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而不是落下来、爬下来?”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可以借助“垂”的字理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教师先出示古人写的“垂”字 ,请学生猜一猜它的意思:上面的部分像树枝,下面的部分表示树枝上结的果子。后来经过不断演变,就成了现在的楷书——“垂”。通过析解字理,学生认识到这个字的本意是树上的果子垂下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果子没有落在地上,有什么东西牵住了它?”学生发现枝条上的小柄牵住了它。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边看动画演示边思考质疑问题:“为什么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而不是掉下来、爬下来呢?”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因为有蛛丝的牵扯。此时,学生在感叹课文用词准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精妙。这一教学案例生动地阐明了字理析词能加深学生的体验,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精妙,产生热爱祖国文化,探求汉字理趣的强烈愿望。
有些文章中表现主旨与核心内容的关键词非常明朗,这些关键词或尽表情达意之美,或现褒贬喜怒之情,或呈峰回路转之妙,或有点石成金之用。教学时,通过字理析词,并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便能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
例如,“奉献”一词是《识字6》一课的重点词语,它比较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奉”字将学生引入字理情境,了解奉献之意。告诉学生古人造字时,上半部分表示很精美的玉串,是古人看作最珍贵的物品,下半部分学生根据字理知识猜出是一双手。再引导学生做动作来理解。伸出双手,把最珍贵的东西恭敬地举起就是“奉”。和“献”组词奉献就是满怀情感,无私、恭敬地付出。接着,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感受奉献之情。请学生结合生活填词理解,说说生活中奉献爱心的小故事,而后辅以反映汶川地震时人们捐钱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车祸来临时为了保护学生失去了双腿、身患重病的学生无偿地把眼角膜捐献给社会的图片。从这些事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无私地献给社会、献给最需要的人就是奉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韵文情境,指导朗读,表达奉献之美。这样,将字理与学生生活和阅读理解建立起联系,达到字理识字、字理品读、字理育人的功效。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张表情奇特的面孔,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对奥妙无穷的汉语言文字,我们在教学时巧妙地将字理分析融入课堂,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将汉字理趣合理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并将其传承下去,我们语文教师应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