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学习共同体 让学习真实发生

2023-10-23李桃郭子琪刘婷婷马超杨塞赵雪晴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协同课堂

李桃 郭子琪 刘婷婷 马超 杨塞 赵雪晴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开展“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以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认真倾听同伴的阐述分享,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与同学、老师讨论探究,可以大胆说出“我不懂”“我认为”,真实的学习不断发生。在实践研究中,教师也收获了多项成果,撰写的教学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13次,区级奖项30余次,在市级刊物发表3篇、区级刊物发表5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课堂教学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自身的意愿,这是实现发展的前提。结合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构建立体多维的校际共同体

我校构建了学校校区内部与教育区域的外部双循环立体多维的研修共同体。魏二小有中心校、岳家务校区和东研垡完小三个校区组成。学校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实施了横向管理,纵向落实扁平化管理,形成学校校区内部多层级的研修共同体形式。学校与丰台五小保持长期合作交流的研修项目,参与丰台五小的听评课、常态学科教研、试卷分析,以及教学管理的指导,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深度培训学习模式。本学期在进校小教研的“学习共同体”项目的引领下,我校与大兴一小、采育一小成为手拉手协同发展校,形成了区内区外的学校外部教育区域的协同发展。我们还将持续推进自教研、请进来、走出去的研修形式,推进校际共同体研究成效不断深化,初步形成示范辐射带动、校际合作联动、区域内项目推动的良好态势。

立足课堂提质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教育,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课堂观、师生观。课堂中落实“学习共同体”理念就是从学科本质出发,直击知识本质的挑战性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相互倾听,自信表达,乐于思考,协同学习。本学期各学科组开展了基于新课标的学习,并落实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動中采取集中备课—试讲—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做实做细校本研修,助力课堂提质。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为了进一步规范共同体课堂的效果,由马军建老师整理了师生课堂交流用语。教研听评课活动从观察员的角度进行交流,采用学习共同体的评价表进行评价。各学科组在不断推进中,课堂呈现出学生自信地表达、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状态,让课堂提质走向实效。

打造引领卓越的成长共同体

学校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离不开高品质的、精细化的、追求创新和特色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直面时代挑战、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担当使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引领卓越发展的教师队伍,由年轻有为、奋发向上的教师组建了卓越教师成长共同体——青年教师成长沙龙,制定了个人的成长规划,定期开展学习分享、研讨交流、课例展示、专家指导等形式助力提升专业能力,打造学科的领军人物。重新选择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年轻教师担任学科组长,让成熟优秀的年轻教师担任部门干事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形成年轻教师发展有平台、学校管理有后备的良好生态格局。

搭建五育共生的育爱共同体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提出的“大爱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走自主、创新、内涵、开放发展之路。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为学生搭建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而创建的“爱祖国、爱学习、爱运动、爱生活、爱劳动”的“五爱”展示舞台。例如本学期在“爱运动·‘体’出精彩”中体育组开展了第五届班级足球联赛,各班学生积极参与带动了整个学校的运动氛围。注重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科能力检测及评价引导学生爱学习、乐学习,等等。多种举措的落实促进了学生的整体面貌的变化。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未来的学习也将是一个集群式的学习共同体。魏二小将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师生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懈努力。

(文/李桃)

学习任务单作为建构与实施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支架,是展现思考过程的载体,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学习共同体下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以共同制定学习策略、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资源和成果为主,其范围不局限于课堂,还可以是课外,甚至延伸至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共同学习系统。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任务单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分别设计课前预学单、课上研学单、课后评估单。经实践发现,利用学习任务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课前预学单”指引自学方向,明确学习目的

“课前预学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包含生字读音、字形、词义的考查;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自学理解及疑问。“课前预学单”可以使学生的预习更加具体,简单地记录预习成果和自己的疑问,促进学生产生交流分享的欲望,既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情,发现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课上交流时提供依据,利用课前思考在课上更快进入协同学习状态。

“课上研学单”指导学习方法,展现思考过程,促进深入探究

“课上研学单”是学生思维外显的可视化工具,也是呈现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载体,所以研学单的设计,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过程中必要的脚手架。

例如,六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以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的习题1为例: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任务的核心“怎样”就是用什么写作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我将这个习题拆解,细化设计了3个方法。(如图1):

表格中的“动物、植物”这个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3个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思路,避免学生思路单一、学习浅尝辄止,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写作方法。在组内交流时,学习单上的批注可作为发言的依据,在公开发表时用蓝笔随时在学习单上做补充,最后学生依据完善后的学习单梳理发现作者通过描写典型事物在短时间变化大的方法将生物在夏天生长迅速这个中心意思写具体的。学生对比自己初次完成的表格和完善后的表格,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这样的不断结合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的思维模式,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

“课后评估单”检测学习运用,提升学习能力

“课后评估单”是评估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课后,针对“抓住关键句,了解文章哪些方面的内容,并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个学习目标的达成做评估。教师出示一篇与课文结构类似的文章。文章分别从粮食来之不易、城市餐饮浪费严重、厨余垃圾对环境危害严重、珍惜粮食避免食物浪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告诉读者“珍惜粮食”这个观点。教师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开,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小组内的4位同学,提出2个学习任务:一是说说你手中的文字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用什么方法梳理出来的;二是小组协作将手中的文字排序,梳理出材料是怎样一步一步读出“珍惜粮食”这个观点的。

这个评估活动是对学生掌握与运用本单元所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的检测,需要学生使用学习过的方法协同完成,起到了加强巩固与复习的作用,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协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任务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将持续结合学习任务单的实践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文/ 郭子琪)

传统的课堂,教师的视角纵观全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要看教师是如何上课的。而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听课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坐在学生中间,以平等的姿态靠近学生。这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课、评课和自评的机会。在观课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真实的课堂学习中的难点、疑惑点和兴趣点;在评课的过程中,思考教师在备课、授课环节中的教学行为,问题的设计、评价的语言等;在观课之后,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给自己“照镜子”。

什么是观察员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观察员主要是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观察孩子们倾听、互助、安全、安静、安心的学习氛围,记录他们探索、追问、质疑、互助的学习状态,感受他们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思索孩子们某个瞬间特别的表情、学习进程中的特殊姿态等暗含的学习心理学和其折射出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备受瞩目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这也给授课教师营造出安全的讲课氛围,能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降低紧张感。

观察员“观察”什么

用佐藤学先生所说的蚂蚁之眼观察课堂,在做观察员时首先要整体观察,整体观察分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观察。一是时间上的观察。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记录孩子自读的时间,小组同伴交流的时间,公共发表的时间,完成基础问题的时间,完成挑战问题的时间。二是空间上的观察。进入教室,轻轻坐到孩子身边之后,可以和孩子简单地交流,例如:问问孩子的名字(以便记录和评课时说得更清楚)、看看孩子的学习单(在课前了解所观察的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等。画出座位图,标明老师在课堂上的站位。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同学的发言次数。其次,要细致地进行观察。孩子的动作,神态,语言,对话,变化,倾听如何,交流如何,困难是什么?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小组四个人水平怎么样?学习真正发生了吗?观察员所记录的过程会反映出学生学的过程,会帮助上课的教师以学生的表现反观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评课角度的转换

观察员观课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评课。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在学习共同体的评课中,观察员的评课角度不是评授课教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而是基于本节课所观察的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享,并结合自己对于学生课上行为的思考來评课。

评课的角度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思考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的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学习需求。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合理与否关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教学环节是否流畅、教学效果是否满意。教师根据预学单以及学科本质等设置问题,以问题为引领,将学生串联到课文中。观察员在评课时,可以从两大问题的设置入手,从教师抛出问题到学生思考、协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观教师的问题设置。第二种,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里,学生要敢说、会说、能说。具体表现为:“我要说”:长期在安全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有想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的愿望,明确我的发言对大家学习有帮助,有推动作用;“我敢说”:安全的课堂中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我会说”:平时培养学生怎样质疑,怎样表达、怎样互助合作、怎样和同伴静悄悄地交流。第三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也是观察员需要记录的。学生带着问题回到小组,先自己思考,再进行小组分享、探讨,观察员坐在学生的旁边,最能细致观察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难易程度。把用时和学生课堂上真实的学习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在评课的环节还原出来,给授课教师再设计问题时提供参照,在上课时适时地给予学生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习共同体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为学生打造宁静学习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课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观察员则是课堂中的精密仪器,不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深入地思考,最后认真地分享,为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第一线的学生资料。

(文/ 刘婷婷)

基于协同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是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它是以协同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建构,通过小组内的协同学习,使得低学力学生的学力水平得以提升,高学力的学生达到更高的学力水平。而共同体课堂中协同学习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会倾听、会交流讨论问题、会协同学习四方面进行。

主动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共同体的课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培养,为学生营造温暖而轻声细语的协同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每节课堂中都要鼓励学生不会就大声说出来的勇气,让学生勇敢地说出“我不会”,并引导学生会表达出自己想法,鼓励其主动解答问题。

倾听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表达,而忽略了他们的“倾听”,忽视了倾听所产生的价值。协同学习中的倾听能力培养是共同体课堂的基础,是核心,更是前提。关于倾听,不仅是对学生学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的要求。倾听一定是主体行为,即倾听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生学会倾听,在认知上,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倾听是自己的事。做一个学习的小主人,就要从学会倾听开始,让学习者成为主体地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提出明确要求:面向发言者,思维跟着发言者,礼貌地回应发言者等。

学习交流讨论能力的培养

课堂中怎样与伙伴进行讨论?两两的伙伴关系或是四人的伙伴关系的建立都依赖于“如何说话”,“会说话”在一定程度上是“会思维”的表现,而学习中的“会说话”与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不一样,它是借助文本、数据、资料来进行对话,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这种能力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例如,学完《方程》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对方程的理解:

生:方程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方程代表相等的关系。

生:我补充一下,我觉得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生:他们说的我都同意,我还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方程有点像搭桥,只有在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中间的桥才能平,汽车才能过去。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们的表达也让其他同学更深入地理解了方程的含义,谢谢你们。

这种讨论可以从简单的互相说出观点、不懂的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互相听取对方意见中合理的部分并修正自己的观点,再逐渐发展为基于证据的表达、质疑对方的观点,达成共识。

小组协同学习能力的培养

协同学习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杜威的沟通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学习活动是基于对话式沟通的文化性、社会实践性,是以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为中心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协同学习的重点并非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关系,而是强调文化性的实践及在学习中构建意义与关系的社会性实践。小组协同学习并非互相说,而是互相学。协同学习涉及四人之间的社会性互动,要比两人之间更加复杂,需要有指向平等沟通的能力培养。协同学习的共同体课堂要尊重平等,学生间互相尊重,互帮互助;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表意见,分享观点,贡献智慧,完成小组分工任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促进人的核心素养发展。开展以协同学习为中心的共同体课堂构建,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能有兴趣地去选择、投入学习,是真正以素养为本的课堂。

(文/ 马超)

在“双减”政策之下,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要不断改进,要有导向性,对于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在“双减”背景下去认真思考的。我结合学情,将学习共同体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进行大胆实践。

打造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培养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倾听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努力建设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温暖、润泽的课堂氛围。倾听是打造学习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把倾听理解为由表及里的过程,即:目光注视—启发思考—梳理总结。课堂中不能采用灌输式教学,否则不仅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而且会使学生失去思考机会。例如,我在体育教学中做了三个尝试。一是口令提示。在上課准备阶段,通过“立正”“稍息”等口令调整队列,意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学习,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二是游戏教学。在短跑练习中,可以通过接力跑的方式,在每个接力环节增添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学生与学习伙伴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伙伴的表达,正确理解其内涵,从而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三是强化倾听训练。倾听训练主要有模仿、复述、概括、评价四种方式。

提高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专业素养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的形式,但是如果在体育课堂中组织不当就会沦为自由活动的形式,只有将教材内容、组织、器材、课堂纪律、评价反馈等都考虑周详,安排妥当,才能使“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例如,我在体育教学中做了三方面尝试。首先,加强教师引导作用。在小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营造学生集体主义的氛围,明确“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与要求,清晰组长与成员的职责,当组员之间交流、评价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正确表达自己观点,最终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其次,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学习立定跳远基本动作之后,我试着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各种姿势跳,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他们发现青蛙跳与课堂上立定跳远的动作很相近。因此由学习立定跳远类推实际生活中的青蛙跳。这样灵活掌握,才不会让学到的知识“死板化”。最后,激励导向。在体育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是小组积分制,在加分导向上注重常规的养成和组内的互助。

依学而导,学导结合,构建深度学习共同体课堂

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鲜活的、互动的。不是传授與被传授的简单关系,师生在课堂需要彼此成就。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导,没有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便不会深刻升华。正是因为共同学习,才有了共同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我将体育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融入生动形象的图像、有趣的音频和体育动作,配合相应的文字,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体育活动的相关具体动作示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成效。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从而明确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教师也更加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最终将共同课堂指向深度教学。

未来,在学习共同体实践探索的路上,我将继续秉承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将所学所悟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我相信多反思、多学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文/ 杨塞)

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究其本质,离不开“把课堂还给学生”几字。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故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后共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相信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要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退”而有节

刚刚接触课堂改革时,我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但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无非“字词、读书”。要么是这个字应该怎么写,要么是这句话应该怎么断句,大部分的问题都很浅显或者与文本没有关系。记得刚开始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学生问道:“如果我去推一推老屋,它能倒下吗?老屋是谁建成的呢?”当我看到这些问题时,真是哭笑不得。当然,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时,一定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哪些能自己解决,哪些能和同伴一起解决,哪些一定需要教师的参与,这些都成为我关注的地方。于是,我像做一篇阅读短文一样,先让孩子看课后的问题还有练习册中的问题,想一想哪些是通过自主思考不能解决的,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一堂课的价值所在。通过这样的搭建支架,学生对于提问有了一个界限,知道什么问题值得问,什么问题不值得问。这时我才发现,让学生自主进行提问,并不是那么简单。教师想要抽身退步,还要给学生打好基础。

“退”如山移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课堂上充分自主,就要充分了解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想知道又不知道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找到解决方法。在教学《蜜蜂》时,第一次试讲前我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发现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在课前通过科学课和课外材料就了解的,课上提出的问题散点分布,没有一根明确的主线。在第二次讲课时,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设置了课前前测,询问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产生了哪些问题。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也有部分常识性的知识问题,我把这些问题留做预习作业,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第二课时前就已经解决好了,学生们在第二课时再提问时问题就比较集中,而且也是主线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退”出学生的发现问题环节,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的“退”,不能丢盔弃甲,而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退”步抽身

通过时间的积累,我们能退下来了,但是可以全然撒手不管吗?肯定是不行的。英国学者戴尔·里得利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指出:“要形成自主课堂,造就一个自主自律的学习者,就必须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而教师只有承认并尽力满足学生的所有情感、动机需求,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积极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课堂。”学生的学习,是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否有学习的兴趣,更大地取决于学生的内驱力,这与教师用多大声音去喊,多少次强调是没有关系的。学生能否愿意投入学习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退”并不是直接撒手不管,而要精心地预谋“退”。

身“退”功成

教师敢于退下来,源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总是精心设计出自认为适合学生的路线,让学生沿着这条路线前行,没有曲折坎坷。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非常顺利,学生们按部就班不走弯路,好像什么都学会了。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他们又怎么会印象深刻?所以,教师要敢于“退”,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开着小车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向前。也许他们会绕一些弯路,也许他们中途小车有些故障,但是只有经历了这些艰难的探索,知识才会更深刻地留在学生心中,在到达知识的彼岸后才更加感到幸福。

只有教师的“退”,才能激发学生的“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学得快乐,成为一辆辆蓄势待发的小车,学生“进”上去,勇往直前,教师“退”下来,静待花开。

(文/ 赵雪晴)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共同体协同课堂
爱的共同体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