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衔接 助力成长
2023-10-23耿小现姜宏利梁雪桐刘艳刘美杞孟冉
耿小现 姜宏利 梁雪桐 刘艳 刘美杞 孟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科学落实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加强工作力度,积极与小学、家长沟通交流,在一日生活中融入幼小衔接内容,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将入学准备贯穿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全过程,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身心基本素质,肯定了以小班为起点的长程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因此,以小班为起点渗透于整个学前阶段的行为习惯培养这样一个长程幼小衔接活动,需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引领、小学教师的深度互动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
草莓班的任任小朋友不管是画画还是握勺子进餐都是用左手,并且进餐时只会用“大把攥”的方法握勺子。于是我们与任任妈妈进行了第一次家园互动:“任任妈妈您看虽然任任现在还小,但是她现在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简单的握勺子进餐,对幼儿的食指大拇指都是一个力量的锻炼,如果幼儿进餐时候总是用‘大把攥’的方法拿勺子,而且还是左手,任任的食指和大拇指就很难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对于以后的拿筷子、握笔都会有影响。”任任妈妈面对草莓班教师的苦口婆心并不在意,只是出于礼貌地回应道:“没事,没您说的那么严重,我们任任用哪只手都可以,以后再改也不晚。”
任任妈妈的不屑一顾并不能打消教师“说服任任妈妈重视左手用勺问题”的积极性。在幼小衔接研讨会上,我们草莓班的教师将任任小朋友的问题抛出来,希望能和小学教师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小学教师针对任任的问题向我们介绍了一项关于小学生握笔写字的调查研究:小学生大多数是右手拿笔写字,也有少数用左手写字。在一年级到二年级写字质量和写字速度的对比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写字速度和质量就有了很大的差距,用右手写字的小学生就比用左手写字的小学生平均一分钟多写30~50个汉字,由于中国汉字的书写习惯和看字顺序为从左到右,用左手写字的小学生刚写完的汉字就会很容易被手蹭得模模糊糊,这在阅卷过程中也会被视为无效汉字。小学生写字速度有着如此大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食指和大拇指的小肌肉力量不同,而小班正确用勺进餐正是有效促进幼儿食指和大拇指这类小肌肉发展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与小学教师的深度沟通,不仅使草莓班的教师们再一次意识到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同时也让草莓班的教师们树立了再一次和任任妈妈沟通的信心。
于是,我们有了第二次家园互动。当时受疫情影响,草莓班的教师和任任妈妈相约线上,并以共享视频的方式一起观看了由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一同参加的“幼小衔接研讨会”现场实录。当任任妈妈听到小学教师的一系列讲述,马上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非常焦虑,立刻询问草莓班的教师:“孩子不会握勺子进餐怎么办啊?为什么孩子总用左手做事情?老师您有好办法帮任任改改这个习惯吗?我们家的孩子不能现在就输在起跑线上……”结合任任的情况,草莓班的教师们决定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任任正确使用勺子的行为习惯。除了告诉任任妈妈在幼儿园里教师做了什么,还一起给任任妈妈梳理了几条小妙招,让任任妈妈在家也能轻松培养任任正确使用勺子。之后的事就水到渠成了,任任很快学会了正确使用勺子的方法。
反思:一是重塑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知很重要。在第一次与家长沟通任任的情况后,任任妈妈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在第二次沟通时因为亲耳听到小学教师的举例说明,任任妈妈开始焦虑,说明家长更加在意小学教师的建议和想法,小学教师的话语更加有说服力。这也映射出家长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停留在“幼儿园教师只知道幼儿园的事儿,对小学什么样根本不清楚,都是说出来吓唬人的。”因此,在“以儿童为本”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兒教师要加强与小学教师的深入沟通与积极互动,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与学前阶段幼儿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精准对接,重塑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知,在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二是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支招”很必要。当家长开始焦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家长梳理适合不同幼儿的家庭教育策略,以支持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快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效的家园共育模式。
(文/ 耿小现)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更加清晰地指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
建立家园校三向奔赴机制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无论从幼儿的成长还是终身学习发展来看,都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目前幼儿园及家长相当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运用的策略不计其数,但幼儿升入小学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甚至存在种种问题。如何解决衔接中的诸多问题呢?一是需要家园校三方面共同携手,做到家园校三个群体在衔接内容、衔接目标、衔接问题、教育策略的统一。二是幼儿园与小学要建立长期联系机制,组成幼儿园与小学研究小组,让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活动形式。三是明确初升小学的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准备中存在哪些不足,明确具体问题,制定各自阶段的策略措施,并落实到班级课程中。四是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调整策略,避免不适宜的策略导致衔接坡度增加。五是教师要长期追踪本班幼儿入学后的种种表现,总结优势与不足,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做好平缓衔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是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幼儿园与家长和小学要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应只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身心、生活、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是加强家庭、幼儿园和小学的三向衔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让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重视幼儿园与小学合作与协作的双向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让幼儿对小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感性认识和心理准备。幼儿园教师应与小学教师相互沟通,互换身份了解对方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吸引父母与幼儿园和小学合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三是课程活动的有效设置。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围绕“我要上小学”这一主题,通过参观小学、课堂体验、入学大闯关、毕业式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周围现象和事物进行自主观察、分析、探索、设计等。课程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使幼儿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在生活、身心、社会和学习方面的发展,促进幼儿各项能力上的衔接,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放手、放权,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要创设走出去的机会,并形成常态化,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敢于主动结交其他班级的朋友,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总结自己的社交经验。五是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幼儿园的时间表与小学的时间表完全不同。可以通过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增加智力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来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面临的困惑、不解也不相同,适宜的支持方式更是不同。因此,适宜有效的支持策略能够帮助幼儿快速成长,反之则将会扼杀幼儿的良好品质,教师要有目的地观察、分析、介入、支持等,使幼儿在“四项准备”中将碎片化的经验组合成整体经验,做到有效衔接、无痕衔接。
(文/ 姜宏利)
幼儿责任感的形成是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一个懂得负责的孩子才有可能承担起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也指出,5~6岁的幼儿应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承担任务、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这样一条目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可见,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而大班正是责任心产生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班级管理小主人萌发幼儿责任意识
大班开学的第一天,由于新班级的人员变动,我们决定让幼儿重新自选值日生的日期,第一周幼儿还比较新鲜,都积极参与值日和小管理员的工作,但到了第二周,幼儿和班级的小伙伴已经熟悉,也逐渐熟悉了班级中的各种玩具,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值日生靠教师找、潦草地完成值日工作或做一半值日就跑去玩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思考,幼儿对值日没有兴趣,是教师的鼓励不够还是幼儿责任感的缺失?如何帮助孩子们建立责任感呢?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首先我们和幼儿进行了一次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很认真?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却坚持不下来?”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木木说:“别人在玩的时候,值日生却要做值日。”涵涵回答道:“但是每个人都要做值日啊,你不做值日的时候你也可以玩。”苗苗认为:“做值日是在帮助大家,不然桌子脏了怎么吃饭。”小羽说:“因为我比较负责,我觉得小朋友看到摆得整整齐齐的筷子会很开心。”利用谈话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一件为班级和同伴做的好事,但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自己的一些爱好,要有一點耐心和吃苦精神。接着我们进行了兴趣的激发,帮助幼儿建立值日生的仪式感与责任感,套袖、漂亮的抹布、小熊样式的扫把、孩子自制的值日生牌,不断的新鲜刺激也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性。早入园的自主时间,小管理员喜欢拿抹布去清洁责任区,做完值日也会主动戴上绶带做小引导员;进餐完会主动扫地,后来还主动提出想拥有一个墩布来分担教师工作的需求。初步的责任意识在讨论和兴趣激发后逐渐形成,幼儿能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主动参加班级管理了。
游戏中的责任意识
游戏中学习是大班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游戏是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在游戏中幼儿要进行交往、相互配合,班级中表演区的小剧场一直是幼儿喜欢的。最初的角色只有演员、主持人和观众,演员来不及放音乐,于是有了音响师;幼儿发现观众进场秩序有些混乱,需要增加保安;当大家觉得剧场需要有果汁饮料时,又邀请了一名售卖员;当观众要与演员合影时,幼儿认为有个专门的摄像师就更好了。就这样,在他们的游戏中,剧场中的工作人员逐渐丰富,售卖员要根据观众的选择把饮料送到座位上,主持人要在演员换不完衣服时和观众互动延长时间,摄像师的镜头要稳,要追着演员,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摸索出的工作职责。小小的工作牌、正式的工作服使孩子们意识到,要做好这件工作,就要有责任心。
家园合作,促家长放手
首先,到了大班,我们会有意识地给幼儿留一些小任务,但第二天经常听到的就是“昨天晚上我上舞蹈课回家太晚了”“我妈妈忘了”,为此我们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可以每天问问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今天有没有小任务,从而提高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马上就要升入小学,家长要学会真的放手,如果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安排妥当甚至代劳,幼儿自己的责任都由家长承担了,幼儿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长此以往,幼儿就会更加依赖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还有任务和责任。
总之,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只有幼儿建立了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上小学才能独立勇敢地面对。
(文/ 梁雪桐)
幼小衔接是指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往往更加重视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忽略了心理和适应方面的过渡。而美术这门学科因其自身的多元化和主体性以及游戏性等特点,重在关注个体体验和在美的环境中个体情绪情感的表达,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美术教育在幼儿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种学科学习能力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浓厚的艺术氛围激发幼儿积极情感
环境对幼儿积极情感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环境,可以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享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创设各有特色的艺术环境,定期更换不同主题的大幅师生共同创作的美术作品,如《美丽的家园》《鸡妈妈》等,这些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师生合作画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也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
把握幼小衔接期美术教育的核心,促幼儿主动学习
美术教育是美的教育,不仅是幼儿审美的重要途径,也是给予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让幼儿接触各种美术材料,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这些主动体验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观察的契机,为幼儿创造感受美、表现美的机会。如引导幼儿用各种感官感受院子里的各种树木,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较各种树皮上的花纹、图案,并用各种形状概括特征,幼儿兴趣十足。发现“龙爪槐的树皮上有无数的小方块,像鱼鳞;梧桐树的树皮很光滑,有许多像纸一样薄的皮翘起来”等。通过观察,幼儿惊讶地发现,每种树的树皮颜色、花纹都是不同的,树皮上的图案由方形、圆形、梯形等各种图形组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有各种树皮图案的图片,幼儿兴趣更加高涨,并说出树皮上的花纹、图案像“大海”“大山”“波浪”“沙漠”等。通过观察和欣赏,幼儿有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最后幼儿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树,尤其是树皮的图案、颜色丰富而夸张,充分表现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事物美的感受。
幼儿期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提供丰富的绘画工具材料,能够满足幼儿兴趣。幼儿在操作、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潜在的学习兴趣。如投放颜色、质地、大小、形状不同的纸张;充足、色彩丰富、便于取放和使用的颜料;形式各异、便于操作的作画工具,如油画棒、水彩笔、毛笔、棉签、刷子、粉笔、珠子、粗细不同的吸管和废旧笔杆等,同时还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展示、晾晒作品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创作热情。
美术教育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有别于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答案呈单一的趋势,幼儿会因为回答不对问题而出现挫败感。而美术是儿童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不用担心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幼儿完全可以在美术教育放松的环境中得到缓冲,建立起良好的情绪情感。美术活动的评价以尊重儿童为前提,在以儿童为主体的评价中,可采取“幼儿自我评价”“同伴间评价”“教师介入评价”等方式。如“幼儿自我评价”,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使幼儿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同伴间评价”,如“请小惠说一说你喜欢谁画的花,为什么?”;“教师介入评价”,这种方式使评价变得多角度,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和原有经验。根据幼儿的需要,评价可以在绘画活动中的任何时候进行,如活动中的评价,“你为什么这样画?”“你用的颜色我感到很暖和。”……引导幼儿深入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
以美术教育为桥梁,让幼儿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缓解幼小衔接的焦虑和不适,在自由、自主、大胆、个性化的表达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成从幼儿园顺利到小学的过渡。
(文/ 刘艳)
培养幼儿责任意识是幼小衔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与近两年毕业幼儿和家长沟通交流后发现,幼儿升入小学后,出现了不适应、有压力、自信心减弱等诸多问题,问题背后主要的原因是:幼儿各方面的自主能力比较薄弱,责任意识发展不成熟等。那么,如何通过家园携手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责任意识的形成呢?笔者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问题,并阐述家园共育的基本策略及效果。
常见问题表现
一是在进入小学前,家长更为关注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对自主能力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家长总会问幼儿“今天学习什么知识了?你会了吗?”长此以往,家长不仅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了幼儿,同时也导致幼儿对小学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这种消极情绪阻碍了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二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够重视,习惯性地认为幼儿园留的小任务没有什么用,配合度较低,从而在幼小衔接关键期忽略了对幼儿责任意识、时间观念的培养,使幼儿上学后不适应小学教育模式,出现拖沓、丢三落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家园共育对策
一是通过家长沙龙等活动,扭转家长幼小衔接中的关注点,进而减少幼儿对小学的抵触情绪,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形成。二是通过家长座谈帮助家长更科学、深入地理解幼小衔接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唤起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配合的积极性。
具体案例及效果
一是大班入园初期,通过多种交流方式转变家长的关注点。在“家长沙龙”中,让家长在“畅聊”中就某一问题产生辩论、达成共识:幼儿只有对小学有向往、对小学生活有积极的情绪,才能够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发展。因此,转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关注点,才能够家园携手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例如:在开展“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前,教师组织了一次家长沙龙活动。活动中,菲菲爸爸表示:“学习知识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这句俗语本身所说的并不单单指重视学习,而是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上小学前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对‘小学’有最基本的美好期望,有了期望,幼儿才能在积极的情绪中自主学习,而不是一想起小学就是‘学知识、写作业、考试’,总是在心底暗藏着一种抵触情绪,这样对幼儿形成自主能力是没有帮助的,对上小学更是没有积极作用。”菲菲爸爸一番话让在座的家长瞠目结舌,最后经过讨论,大家对菲菲爸爸的看法表示认同。
二是在大班整个学年,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唤起家长对“衔接内容”的重视。为了让大班幼儿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全面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独立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就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衔接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唤起家长对“衔接内容”的重视。例如:教师通过“整理玩具柜”等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收拾整理、分类、归纳”的基本方法,树立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的责任意识,并会定期留一些小任務强化幼儿的责任意识,但是很多家长对此并不认可。因此,通过嘟嘟姥姥的案例式讲座,让家长们受益匪浅。嘟嘟姥姥是一名退休的幼儿园教师,她认为幼儿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务活”自然也应该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嘟嘟姥姥得知幼儿园开展关于整理的主题活动时,嘟嘟姥姥也尝试着放手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换季的衣服等这些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交给嘟嘟去做,让嘟嘟在动手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收纳、分类整理的经验。在姥姥的相信、支持与鼓励下,嘟嘟不仅收拾整理的能力大大提升,而且分担家务活的责任意识日渐浓厚,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责任意识的、爱干家务的小朋友。这也使得嘟嘟妈妈对姥姥的教育行为刮目相看。姥姥对嘟嘟的教育行为可能是不经意的一个转变,但是正是通过这种不经意的转变就让教师和家长拧成了一股绳,在“家园携手”的作用下,让幼儿的“责任意识”落地生根。
(文/ 刘美杞)
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科学落实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迁移转化过去幼小衔接的工作经验,着力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角度,全面做好入学准备。
案例
进入盛夏,幼儿发现幼儿园院子里的杏子变得又大又黄,风一吹偶尔会有杏子掉落在地上。他们兴奋地跑到树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着杏是不是熟了,我们怎么摘下来呢?有的说我跳起来够,有的说我踩在椅子上,有的说我爬到桌子上……幼儿想着用各种方法去摘杏。大家想摘杏、吃杏的愿望愈发强烈。《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杏子熟了”的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对于如何将杏子摘下来,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爬梯子把杏摘下来,有的说直接跳起来够杏子……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何不满足他们呢?于是,大家纷纷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开始了第一次摘杏。最初,摘杏进行得很顺利,幼儿很快就把低处的杏子摘下来了,看着高处的杏子却犯起了难,现在用的方法够不到杏子了,这可怎么办呢?在回班后,我们围绕“登高工具不够高”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幼儿想到了可以在桌子上增加小椅子、寻找大梯子或者站在高一些的小房子上等方法。在接下来的摘杏过程中,幼儿又遇到了装杏工具不方便带上树、杏装满后不好往下运、树梢上的杏够不到等问题,每个问题我们都给了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他们的想法,接纳他们的意见,让幼儿主动地去探索,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
当幼儿用各种方法摘了很多杏后,他们特别兴奋,马上就可以吃杏了,可是幼儿园这么多小朋友都想吃杏,怎么办呢?通过讨论幼儿最终决定给小班分88个杏,中班70个杏,最后只剩下50个杏就留给大班。那么50个杏分给4个大班应该怎么分呢?这可把孩子们难住了,虽然他们有分午点的经验、也有成组点数杏子的经验,但这些都是平均分配。面对不能平均分配的情景,幼儿可犯难了,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鑫懿说可以每人分1个杏;宇航说每班10个杏,这样最公平;禹蘅说大四班小朋友最多,他们班可以多一些;文博说提出了质疑:每人1个不够,每班10个还有富余。到底该怎么分呢?孩子们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在讨论和质疑中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想尝试分杏的愿望。于是孩子们自主选择唾手可得的彩笔、玩具、一次性筷子等尝试分杏,一边计划一边商量。最终在协商下决定给大一、大二、大三每班分12個,大四班因为人多就分14个。就这样在反复操作和同伴交流中,幼儿既考虑到人数不同的问题,也考虑到了相对公平的问题,运用循环分、成组分的方法分杏,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分杏中的问题。集体分享时幼儿利用交流讨论法共同总结梳理出循环分、平均分、按堆儿分、按人数多少分4种分杏方法。最终通过表决法判断、投票的方式选择一种大多数幼儿认同的方法实施。
总结与感悟
幼儿方面。一是在摘杏中主动思考,在积极解决问题中获得多方面能力发展。二是在分杏中体会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教师方面。一是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认真分析这件事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以及幼儿通过活动能获得哪些发展,并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充分运用班级材料支持幼儿后续的探索活动。二是体现幼儿主动学习与教师有效支持的关系。幼儿在趣味化的“分杏”游戏中,其主动学习源于教师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体现在活动内容选择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个有准备的教师,在活动前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探究中幼儿会出现的情况提前预设了解决方案,过程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文/ 孟冉)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