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亩棉田伴成长 劳动教育育新人

2023-10-23乔冬卉闫琦祁金花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棉田劳动校园

乔冬卉 闫琦 祁金花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小学部以“校园半亩棉田”劳动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发、实施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且存在密切逻辑关系的主题活动,形成校本化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基于“校园半亩棉田”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设计,旨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品质,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基于学校校情和已有的实践基础,学校申报了“基于半亩棉田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实现全面育人。

【注:本策划涉及文章均为2022年度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半亩棉田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HD2022-135)的研究成果。】

本文是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小学部“校园半亩棉田”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例,阐述学校如何在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过程中创设多样化的、生活化的劳动情景,有效引导学生在身体劳作的基础上,不断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在认知生成的过程中立德,在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同时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品质,培育学生劳动精神。

主题实践活动背景

学校原是一所农村校,本就有半亩劳动实践基地,2015年底由清华附中承办为九年一贯制清华附中永丰学校的小学部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好这半亩田地,使之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通过前期调研、与农业大学方面合作,最终在2017年,我们决定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棉花,以校园内半亩棉田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时至今日,学校的“半亩棉田”项目已经开展5年,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活动成果,在今后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希望能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劳动精神之外,尝试探索学校劳动教育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同时,以校园“半亩棉田”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努力构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在每年的丰收节之后,学校也会开展非遗“棉创”活动,通过借助“非遗棉花画”的课程,让学生深受优秀非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下面就以谷雨播种进行举例说明。

主题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方法

目标:经历棉花播种和生长过程的观察,了解棉花种植的相关知识,理解植物生命成长历程,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及方法:在“谷雨播种”实践活动中,我校具体从三个环节进行推进。首先是“亲子耕种”环节,每年春季谷雨播种前一周,学校都会在校园棉田举办一场亲子劳动实践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识农具、共锄地,为棉田播种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在挥洒的汗水中感悟勤奋耕耘、劳动的快乐。其次是“认识棉籽,了解节气”环节,播种前,科学教师会利用实践活动课带领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们通过观察、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棉花等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棉籽。与此同时,语文老师也会结合二十四节气,引领同学们了解谷雨播种的知识。再次是“实施播种”环节,各年级学生将认领棉田责任区,分小组开展播种实践活动。

主题实践活动效果

基于半亩棉田的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高效能学习场,它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劳作,进行探索与挑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式也从课堂延伸到了自然,从学科知识延伸到了多维领域,从单纯享用成果延伸到了集体创造发现。每次实践活动后,教师们会带领学生从多维度、多学科视角进行总结,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播种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或经验分享,一幅幅画作、一篇篇儿童诗在孩子们的笔下跃动而出。

从丰富的劳动实践体验到非遗棉创的实践活动,都深受师生喜爱。系列主题活动的设计是劳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多形式、多主题的棉创作品应运而生,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了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主题实践活动反思及进一步完善的构想

一是思考。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学生跟踪评价表,便于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对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内容。实施过程中,应该分门别类建立不同学段、每一种类的实践活动成果集,保存好学生的过程性照片、文字、创作性资料,固化学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成果。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为更多的孩子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尽可能做到全员劳育和美育。二是进一步完善的构想。建构更加密切的劳动教育家校协作模式,能够让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延伸至家庭,打造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同时,探索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多主体评价体系,能对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效从过程性和结果性维度有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跟踪评价。

(文/ 乔冬卉)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最能直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践课程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以劳动为基础的非遗传统文化实践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掌握技术又提高学习兴趣,实现知行合一,也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累积对非遗文化的情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实践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与学科课程整合,充分发挥校园中棉田的实践作用,让主题活动课程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从播种、浇水、采摘、脱籽、弹棉花、纺线、织布等,体验从一粒种子开始的劳动全过程,沉浸其中,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劳动教育中,研究制定非遗“棉絮画”课程计划,探索非遗“棉絮画”课程与“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劳动教育融合的模式,学生利用自己从种植中收获的材料,开展原创性的创作,形成学校特色非遗劳动教育。为更好地丰富非遗劳动教育,学校统一思想,加强管理,力争通过标准规范的非遗“棉絮画”进课堂,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非遗文化,更积极地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同时,学校聘请非遗“棉絮画”专家、传承人与教师团队组成联合项目组,针对设计与学校劳动融合的策略方法,共同构建课程内容,推进实施课程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类非遗文化的校园主题活动。结合校园中的半亩棉田播种节、丰收节和传统二十四节气,展开相关展示与体验的活动。

深入探究,开发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主题活动课程

依托“校园中的半亩棉田”,在沉浸式体验劳动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式主题学习。以活动、任务、项目、问题为抓手,积极推动建设学校内部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在项目导师的带领下进行自主探究。按照不同年级段,设置不同的研究范围、内容等。项目组从为低年级同学制作关于棉花问题的绘本,利用棉花制作花束、首饰,到为学校的半亩棉田设计徽章、实践研究棉田剩余物如何处理等真实的背景、趣味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他们相约走进图书馆自主查阅资料,走进社区、市场、基地走访调研,访谈服务对象了解需求。通过实践、分析和研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及汇报任务。

传承非遗手法,打造劳动教育特色主题活动课程

为更好地将非遗文化根植于劳动教育中,学校打造了棉蕾社、“棉絮画”社团等特色社团,同时开展“土布书皮进校园”“秀我中华手艺无疆”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与棉“亲密接触”,将非遗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与劳动教育等结合起来,通过内容渗透、方式融合、课时贯通,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双赢,使非遗文化在学生手中散发新的活力。

展示劳动成果,充实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对提升学生理解非遗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传统非遗的学习实践,让同学们对劳动热情高涨,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劳动的快乐,对劳动成果进行反馈,也能够提高更多同学参与劳动的热情,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劳动之中。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主题活动。随着非遗传统文化的加入,学校劳动教育主题更加有声有色。依托“校园中的半亩棉田”继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坚持五育并举,以课程体系建设、劳动实践、非遗传统文化课程为抓手,积极推动学校劳动育人新格局,努力为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搭建平台。

(文/ 闫琦)

当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育人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多种多样,而当前社会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呼声愈烈,重视愈甚。我们尝试探索以“半亩棉田”课题为实践平台的劳育融合学科实践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劳育融合学科实践主题活动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题“基于半亩棉田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引领下,教师们设计了“劳动教育中融合学科教学主题活动课程”实施流程,在此流程下,学生在校园的半亩棉田中翻垄、下播、浇水、除虫……体验着自然土地上劳动魅力的同时,也為学科自然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养护除虫中,让语文老师和科学老师走到一起;围绕设计与测量的学习,数学与美术老师又带领孩子们开启设计之路;谷雨播种节为劳动与思政老师沟通架起桥梁;围绕文学创作,语文与音乐又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高效能学习场,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案例:文质兼美 语通科普——《棉花姑娘》语文与科学融合课程。

一是课程设计的初衷。在资源挖掘上,我们在梳理教材时发现,北师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就有《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棉花姑娘身上长了许多蚜虫,燕子、啄木鸟、青蛙都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读来饶有生趣。对于这样的课文,如果只进行语文本位知识的教授,或者一味进行科学常识的普及,都是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唯有两者融合,才是以生为本。

二是课程设计的思路。在课堂伊始,先让孩子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教师引导孩子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现最困惑、最不解的问题,而孩子们最困惑、最不解的问题都是跟科学学科相关的,所以在此引入科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深度聚焦问题。再结合课文和科学知识对课文和教学目标进行深度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科技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让学生进行直观感受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的乐趣。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进行深度探究。最后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围绕关键问题回到课文之中进行深度理解,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最终达到这节课的目的。

三是课程设计的效果。这堂课的效果超过我们对课堂的预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孩子们上课的时候非常兴奋,面对“各类动物医生为什么不能帮助棉花姑娘,而瓢虫可以”露出了渴求知识的兴奋表情。让学校从单一的学习空间转变为学习、生活、游戏的多元空间,分散的学科知识统一融合为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我们上完整堂课程之后,让融合助力成为提升学习高度的新技巧。

劳动教育融合学科实践主题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是因地制宜,创设真实学习场域。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校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创设可以使多种学习方式发生的真实场域。学生在校园中的半亩棉田里,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同伴间互相交流、与老师一对一交流、听老师讲解、团队合作等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跨学科学习、社会情感学习、基于艺术的学习等。二是变教为学,活化学习过程。打破教室边界,棉田成了学生们“从室内走到室外”“从静态的知识走向动态的生成”“从班级交往走向校级社会圈”的桥梁,变教为学的学习方式转变自然发生。三是项目式学习,创新学科融合。每年的毕业课程,学校通过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按照制定项目书、组内研讨、实地考察、修改计划、完成实践、进行汇报的流程,带给学生收获与成长,师生在该课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充分展示。

(文/ 祁金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猜你喜欢

棉田劳动校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长期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盐分累积效应模拟
一〇一团棉田主要虫害调查分析
棉田磁化水灌溉脱抑盐作用及促生效果示范
两种除草剂对棉田三棱草的防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