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3-10-23王佳秋
王佳秋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行启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下,培养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热爱中华民族,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行形成的启蒙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教育学科,科学有效的思政教学,直接关乎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小学思政教师应注重在思政课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启蒙,主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巨大力量和丰富资源开展有效教学,将小学思政课讲好、讲透、讲生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良好的思想根基。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因此,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思政学科“立德树人”的课程作用,在课堂上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借助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精心滋润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永久的精神源泉。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得以提升。这也给所有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展现出开放、包容姿态的中國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在向世界展示本国文化的同时,不同国家的思想与文化也会相机渗透进入我国,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维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此外,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又全面普及,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信息、文化等。对此,小学思政教师要注重不断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明晰小学思政课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单一地对教学内容的简单传授,更要注重教法的多样化,对学生加以精神的启迪与道德的培养。小学思政教师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法,活跃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我”,引导学生了解“我与家庭、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此基础上,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和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中让学生自觉践行所学内容,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还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雄心壮志。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担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的主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应多种多样,要结合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利用好课程资源,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采用情境再现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其兴趣,更好地引导其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活动,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借助情境再现法开展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印象深刻,在短时间内就能很快记住所学内容。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传统工艺、传统游戏、传统智慧、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等。小学思政教师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境再现法教学,充分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格言、人物、故事、民俗、文物等内容,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散乱的内容具体化,多角度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思考或相互讨论,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领悟教材内容,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时,教师采用情境再现法,通过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体会美丽文字是中华民族瑰宝的含义,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文字的意蕴及其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又如,在讲授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时,教师采用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播放有关家乡新貌的视频,展现家乡新的变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教师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配以具体讲解,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为家乡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感到骄傲。
总之,在小学思政课堂中实施情境再现教学法,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因充满好奇而想学;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关注而要学;触及学生的思想领域,唤起情感的共鸣而乐学。在实施情境再现教学法时,小学思政教师设置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情境健康向上,符合法律法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采用体验式教学法 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采用“师讲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无法让学生精力集中,显得枯燥无味。而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则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教材内容,达到“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时,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向人求助,领悟帮助他人的价值与意义,懂得在生活中要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在和谐互动的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助带来的温暖,认识到求助是生活中需要的基本能力,遇到困难时有主动求助的意识,体验自身帮助别人和受别人帮助所带来的快乐。通过对事例的体验分享,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真诚待人、乐于助人、礼貌待人、善良为人的文明之国。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借助家校联动的体验式教学法,与家长一起带领学生参加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花样跳绳、丢沙包、踢毽子、滚铁环、跳竹竿舞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游戏的种类,体会传统游戏的乐趣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故事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育人的功效。讲好中国故事承担着特殊的教育使命,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璀璨的历史,知晓永不泯灭的中国精神,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师应采用故事教学法,着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铸就学生的灵魂,传播正能量的中国声音,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爱国心。在小学思政课堂上借助中国故事育人,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精辟的故事讲解中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很多能够展现爱国志士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丹心永存、为维护民族利益不计个人生死全力禁烟的林则徐、为唤起民族觉醒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谭嗣同、不惧一切阻挠努力修通京张铁路的詹天佑……这些历史先贤们的光辉事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学模式,采用故事教学法体现传授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在聆听故事后明白更多做人的道理,培养家国情怀、爱国精神、高尚德行。
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关键期,思政教师需要不断开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路径,确保学生的思政素养获得良好培养,厚植热爱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
融入经典道德著作 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恰当融入经典道德著作,对学生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要注重穿插一些趣味性强且寓意深刻的经典道德著作内容,以其中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时,教师恰当引用一些道德著作中的名言、警句、诗歌,赞美长江、黄河流域文化,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倍感自豪。追本溯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从小便知道要珍惜、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家教文化 家庭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极为重视的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也有很多教学内容涉及家庭生活,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小学思政教师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家文化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优秀的家文化内涵得以发扬。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等涉及生活常识的格言,让学生熟记并认真践行,借助古代优秀的家文化帮助学生树立亲情意识,懂得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倾情付出,要心怀感激、深知回报,在优秀家风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融入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条件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产生丰富多样的文化。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详细介绍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新年的相关民俗文化,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了解过新年燃放鞭炮、穿新衣等风俗习惯,理解年夜饭吃鱼、吃饺子、大年初一吃汤圆的含义,知道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的寓意,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浓浓亲情和友情,享受节日家人团聚带来的幸福气氛和快乐时光,同时培养学生发現、探索新鲜事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融入实践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重阳节登高望远、尊老敬老的习俗,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主动为身边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要时刻关爱老人。总之,小学思政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时刻不忘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思政教师的责任,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小学思政课堂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晰传承的重要性,注重教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小学思政课堂中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为新时代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的合格接班人,长大之后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基于此,小学思政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体现学科之间融合性,真正将所讲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有效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