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10-23邓孝春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邓孝春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现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关注和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也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工作重点。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十分不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知识掌握和人格培养。

课堂内容缺乏趣味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往往缺乏趣味性,难以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家长对于孩子有着更高的期待,往往会选择通过给孩子报更多的兴趣班对其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家长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忽略了对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再加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对乏味的课堂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将对该学科的学习当作放松时间,并没有用心去学习和重视它。甚至有些学生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特点,认为这一学科的学习就是讲大道理,因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不利于教师开展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不利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由此可见,课堂内容缺乏趣味性,是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突出现状之一。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由此产生的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成效不高、职业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客观存在。大量工作任务压在教师身上,导致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采用较为简单甚至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注重知识传授和成绩提升,从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单方面针对学科知识进行语言传输,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不仅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科相关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甚至会打消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也是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突出现状之一。

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少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能力和素质都有待提高。同时,他们对新鲜、未知的事物又充满了强烈的好奇,这就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积极利用这一特点,不断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让道德和法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更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更加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只是单一的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时,能够对相关知识点记忆深刻,甚至背诵得滚瓜烂熟,但在需要借助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时,显得非常茫然,这就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进而产生的弊端。由此可见,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过少,是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突出现状之一。

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由于很多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片面认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是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从而导致该学科大量课时被占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十分畸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导致学科课堂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脱节。由此可见,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完备、教学素养有待提升,也是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突出现状之一。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面对未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时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效引导,帮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圍中进行知识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正是因为小学生处于这一关键发展阶段,他们除了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还具有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其他特点,如自控能力差等。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课堂上的情况,注意每节课传授的知识点不要过多,能够准确控制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当发现课堂上很多学生已经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就要想办法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或者暂缓新知识的传授。因为如果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那么教师的讲授就会变得事倍功半,不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与当前教育的发展无法相互适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针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教育部门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不断展开教学创新,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各种弊端和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用与时代相接轨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内容的有效教授,更要留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厌学情绪。只有教师采用正确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科价值。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调整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实时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思想品格,提升综合素质。由此可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开展接近生活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讲授时,应注重积极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优选择。在开展基于相关知识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将法治理论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法治观念,并尝试将习得的法制知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最终,在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下,让学生做到知情合一。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可以积极采用课外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以不断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感悟力。例如,组织开展相关的“学法知识日”“模拟小法庭”“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积极主动地将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凸显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接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师团队。在进行教师队伍的选拔时,一方面需要保证所选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学科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所选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塑造。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榜样性作用,只有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心中的示范榜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认真和投入。此外,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也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在教师选择上要有标准,在教师正式入职后,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他们参与相关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原有专业水平上获得提升,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可以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保障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对于考核没有达到标准的教师,可以要求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再学习;对于考核中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教师,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嘉奖。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将教师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课本知识由教师进行单向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属于跟从教师的一种附属地位。这样填鸭式的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积极尝试改變这样的情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教学变成真正的“教”和“学”。例如,在教学有关责任权利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点概念的复述,会让学生感到知识学习十分枯燥无趣,难以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说一说你认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什么样的?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展开分组讨论。这样的讨论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十分流行的教育模式之一。其优势在于鼓励学生的参与、促进师生的互动、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但是一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比较浪费时间,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没有因此得到明显改善。对此,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为其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教学“家中的安全和健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家中的安全小常识”开展主题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哪些安全问题”“防范危险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不能在手湿的情况下插电源”“禁止高空抛物”等。教师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掌握安全小知识,认识到高空抛物是一种不道德且违法的行为,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手湿的情况下触摸电源会引发触电,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伤害……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改善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在道德和法治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想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教书育人的标准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是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不忘初心,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总之,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