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绝书》疑难字词考释

2023-10-23王路宁

关键词:史记文献

王路宁

(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越绝书》中许多疑难字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有些争议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辨明文字、惯用语或方音词。本文即对“无将”“甫”“心中目施”“罢”“辩见”“自与”“孔主”诸字词加以考证,还原其本来含义。

一、无将、卜将

1.《易》之卜将,春秋无将,子谋父,臣杀主,天地所不容载。(《篇叙外传》)

2.《易》之卜将,春秋无将。今荆平何善乎?君无道,臣仇主,以次太伯,何?(《篇叙外传》)

李步嘉曰:“二‘将’字皆为语气助词。”[1]389张仲清[2]351、刘建国[3]332则以“将”为“将帅”义,“卜将”即“选拔将领”。俞纪东以为“卜将,占卜将来”,且“无将,疑指不得叛乱”[4]280。

按,无论以“将”释为无义语气助词还是“将帅”,皆于义未安。“易之卜,春秋无”作何解?“春秋无将”作何解?俞说更合理。盖“将”为截割词(1)截割词指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代语,可以是单音词也可以是双音词,一般截取自古代文献中可表示相对完整含义的独立句,基于说话人对于相关典故的熟稔程度而产生。周一良先生称为“截割古书中语”(《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页),董秀芳先生称为跨层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81页)。,为“将为乱”之省。《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汉语大词典》引此例,指出本指“将为乱”,后因以指“逆乱”[5]10408。又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一例为证,裴骃集解引臣瓒曰:“将,谓逆乱也。”然,“将”强调的是“打算、谋划”,即事之未然。汉后文献中多见强调“将而必诛”为“春秋大义”之言,如“春秋之义大居正,罪无赦。赵王掩高之逆心,失‘将而必诛’之义”(《前汉纪·高祖皇帝纪》),“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盐铁论·晁错》)。这与“易之卜将”中的“将”的含义、用法是一致的。《易经》分为三部,《连山》《归藏》及《周易》。《连山》《归藏》成于天皇氏时代,相传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则时代稍晚。从“《易》之卜将”到“春秋无将”是递进关系,即春秋以前,君君臣臣的尊卑上下关系尚未依靠“礼义”制辖,唯有依靠占卜预测吉凶帮助统治者推断君臣关系的走向。

二、甫

日昭昭,侵以施,与子期甫芦之碕。(《荆平王内传》)

清人黄生所著《义府》卷下载:“《吴越春秋》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按,《越绝书》‘驰’作‘施’,音弋移切,下‘乎’作‘甫’,‘漪’作‘碕’,施,日斜也,碕,曲岸也,二字义较确。甫当读夫音扶。”[6]孙诒让《札迻·越绝书·荆平王内传》认为“甫,与‘夫’音近字通”。[7]

按,“甫”或读若“乎”,属方音词。今闽语区、湘语区以及晋语区都有非组(帮母)字和晓组(匣母)字混读的现象,譬如福建泰宁的“夫”“罚”“福”“粉”字声母皆是[x][8],湖南双峰的“夫”“符”“父”等字声母也是[x]或[][9]。“甫”和“乎”同属鱼部,“甫”属于帮母,“乎”属于匣母,这里的唇音和牙喉音相通。《荆平王内传》中还可见“渔者渡於于斧之津”一句,其中“于斧”当为于湖(即今安徽当涂),古县名,也是“斧”“湖”相通,唇音和牙喉音相通。扬雄《方言》中有“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一句,盖“李父”“李耳”即“狸虎”和“狸儿”二词,“虎”和“父”的区别大抵为时下通语与方言声调上的差异,这一时期“陈魏宋楚”间的“虎”即读若“父”,唇音与牙喉音相通。卷十三中“扶,护也”,也是用音近词来解释的。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中有言,“考日本之有汉籍在西晋初,而其采汉字以制‘假名’为切音之用在唐之季世;日本之所谓‘汉音’,正六朝唐人之读音也。今观‘假名’五十音中,其代表a,ka,sa,ta,na,ha,ma,ya,ra,wa十音者,用‘阿,加,左,多,那(亦作奈),波,末,也,罗(亦作良),和’十字,即属于歌韵者五字,属于戈韵者二字,属于麻韵者二字,属于入声末韵者一字”[10],其中重唇的“波”其对应的辅音正是h。不过匣母同帮母相通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上古音,例证多见于战国出土文献,如“邞”:“廿二年邞啬夫菑(?),工师隃,冶敤戟刃 内铭:邞”(二十二年邞啬夫戈,《铭国》16134)。据吴良宝在《二十二年邞啬夫戈考》中的考证可以知道,“邞”读为“湖”,即春秋晋地“瑕”[11]。又如“”:“陈、蔡、(胡)反楚”(《清华简二·系年》105),“己丑之日不将(胡)佢夷、(胡)雘以廷,升门有败”(《包山楚简》065)。“”为从害从夫双声符字,蔡一峰[12]、刘钊[13]认为“夫”与“巨”声音近,“夫”可用为喉牙音的声符。战国传世文献中亦可见,如《左传·哀公十一年》的“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而《孔子家语·正论》引作“簠簋之事,则尝闻学之矣”,“胡”作“簠”。

三、心中目施

日入,渔者复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为不出?”(《荆平王内传》)

钱培名《札记》认为“首句有脱误……《书钞》作‘心中有悲日已施,子可渡河不出为。’……《吴越春秋》作‘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太平御览》卷五七一引作“心中悲,日已施”。张仲清认为“中”通“忡”,表示焦急、忧虑。[2]138

按,“心中目施”当为“心中,日施”之讹。“日施”为固定词语,常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如《淮南子·览冥训》的“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史记·贾谊列传》“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日施”皆表示“落日西斜”。“心中”当暗指“季夏黄昏时分”,此时“心宿位于南方的正中”。

据《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先秦文献中不见明指子胥逃亡时间,而唐代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中记载,伍子胥行至吴江北岸,潜伏身于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江水淼漫波涛举,连天沸或浅或深,……白草遍野覆平原,绿柳分行垂两岸,鸟鹊拾食遍交横,鱼龙踊跃而撩乱。”这里江南地带遍野的“白草”,应该即唐诗中“白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岑参《过燕支寄杜位》)中的“白草”,变文中所说的“白草遍野”“绿柳垂”,正是江南夏日的景象。而黄昏时分,天色将晚,确与“日施”相合。

四、罢

1.臣闻愚夫之言,圣主择焉。胥闻越王句践罢吴之年,宫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别所爱,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是人不死,必为国害!(《请籴内传》)

2.葛山者,句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外传记地传》)

3.犬山者,句践罢吴,畜犬猎南山白鹿,欲得献吴,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外传记地传》)

张宗祥曰:“‘句践罢吴’之‘罢’谓‘困极罢弊’”,“越为吴所败而罢弊”[14]。刘建国赞同此说,将“吴”视为地点补语[3]129-130。俞纪东[4]120-121、张仲清[2]218则以为“罢”当作“放遣”义,将“罢吴”理解为“被吴放归”,并举《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乃罢魏勃”一例证明“罢”有“放遣”之义。

按,此处“罢”当理解为“(主动)从某处离开”。两汉魏晋文献中多见与“句践罢吴”同构句式,如:“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下,各就国”(《史记·黥布列传》),“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章和二年,罢州家居”(《论衡·自纪》),“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世说新语·德行》),“罢广、司二州,倾资贡献,家无留储”(《南齐书·刘悛列传》)。“句践罢吴”解释为“句践撤离吴国”,正好对应句践入官于吴,为吴王马前卒三年,后被释放回国之事。然此处用“罢”则是以较为体面的方式描述越王句践被释放回国一事,说他是主动离开,也较符合《越绝书》一书多以正面态度描绘越人越事的倾向。

五、辩见

嚭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因其时自纳于吴,言伐楚之利。(《外传纪策考》)

李步嘉曰:“览,观也。闻,听也。辩,明也。见,睹也”[1]168。《汉语大词典》亦收录“览闻辩见”词条,释为“见多识广,能说会道”[5]14324。

按,“辩见”当作“高明的见识”或“聪明的见解”解。该词始见于魏晋文献,如“张垒穷守,死如乱麻。为悟既晚,辩见方赊”(《南齐书·张冲列传》)。“辩”早在两汉文献中作为形容词已经可用以描述“言辞”或言语器官以外的对象,如“心”,“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史记·李斯列传》),“故人欲心辩,不欲口辩。心辩则言丑而不违,口辩则辞好而无成”(《论衡·定贤篇》),可引申为“机智”“聪明”之义。

六、自与

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伍子胥在,自与不能关其辞。(《外传记范伯》)

张守节《史记正义》于“范蠡事越王句践”(《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下引《越绝》之言,曰:“于是要大夫种入吴。此时冯同相与戒之:‘伍子胥在,自余不能闻其词。’”[15]1317而俞纪东先生以“自然”对释“自与”[4]140。

按,“与”“余”混同当为汉以后常见现象。“与”为以母语部字,“余”为以母鱼部字,声同,韵母同在遇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已可见,《战国纵横家书·李园谓辛梧章》曰:“言之秦王,秦王令受之。余(与)楚为上交。”以“自与”为“自余”,则“自余”表示“此外、以外的”,其后可接名词性成分。但也可省略名词性成分,常置于复句的后一(或末尾)分句中,代指“其余的……”,所复指的物体与前一分句所提及的物体皆为同类型。“自余”一词多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如:“有石碑一枚,背上有侍中崔光施钱四十万,陈留侯李崇施钱二十万,自余百官各有差,少者不减五千已下,后人刊之”(《洛阳伽蓝记·城东正始寺》),“然枣鸡口,槐兔目,桑虾蟆眼,榆负瘤散,自余杂木鼠耳、虻翅,各其时”(《齐民要术·栽树》),“其杀人、掠卖人、群强盗首,及虽非首而杀伤财主,曾经再犯公断道路劫夺行人者,依法行决,自余恕死”(《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七、孔主

左右选,则孔主日益上,不选,则孔主日益下(《外传计倪》)

李步嘉曰:“孔,甚也。此盖言甚其主之日益贤,或日益不肖也。‘日’,翻元本、陈本、吴本‘曰’。”[1]274而张仲清以“孔”为“大”,释“主”为“思想,道德境界”[2]241。俞纪东则以“君主”对释“孔主”[4]200。

按,“孔主”当作“大主”或“嘉主”解。《老子》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河上公注曰:“孔,大也。”汉以后文献多见以“大主”“盛主”尊称君主,如“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太平经·钞甲部》),“国王师黎婆达陁阿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今奉微物,以表微心”(《宋书·夷蛮列传》),“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淮南子·修务训》),“前王盛主,犹或难之,况在寡暗,尤见其短”(《宋书·谢庄列传》)等。以“孔”表“嘉美”义,春秋已有。例如宋国公孙嘉字孔父(又名“孔父嘉”),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可见“孔”“嘉”义近相通。

猜你喜欢

史记文献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