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丁写自传
2023-10-23陆建华
文|陆建华
我有个高中同学叫丁长林,高二时应征入伍,退伍后回到家乡江苏高邮,当了工人。时光易逝,我这位老同学今年已经87岁啦!
2018年,老丁82岁时,和我讲,他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总有一天要老去,他总得让后代了解自己从哪里来,这辈子干了什么,对儿孙有什么期待……他心血来潮地想了这些后,觉得不能再整天打麻将、玩手机、转微信,应该坐下来写写自己的传记。他觉得对于自己的人生,还是有许多话要说的。
丁长林再一想,又觉得事情不会像自己想得那样简单,担心他的写作水平不高,而且他也觉得自己太普通了,值得写自传么?思考再三,他为此专程打电话问我:“你是作家,见多识广,我能写自传么?”
我明确回答他:“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难以重复的独特经历,普通百姓是历史创造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否则,毛主席怎么会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听了我的鼓励,老丁下了决心做这件事。他有个长处,看准了的目标,就会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进。写自传的最初两天,他抓耳挠腮,写了撕,撕了写,不知从何下手,之后又打电话问我。我鼓励他:“你记住,写作就是写话,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努力写好,这才是写作的主要目的。不要过多考虑写作技巧,就按自己成长的人生经历,将自己记得的、熟悉的,尤其是至今忘不掉的人和事,如实写下来,就是自传。”
我还叮嘱他:“每个人一生的经历都既丰富也繁杂,写自传不能像记流水账,重点是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没有什么价值的、特别是格调不高的事,再生动好玩,坚决不写,这就是选材、剪裁……”
老丁很聪明,一点就通。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他就写好了自传。
老丁的自传里写了些什么呢?
老丁结婚早,如今四代同堂,重孙一辈已上初中,孩子们看了他的自传,吃惊地发现,他们家的祖籍原来是离高邮300 多里的淮阴。100 多年前,淮阴大旱,“田里的庄稼就像被火烧过一样,花生、玉米、高粱等作物全部绝收”,全家老小逃荒才来到了高邮。
儿孙们还了解到:解放前,老丁的爸爸是皮匠,在富人家的屋檐下摆地摊为人做鞋;老丁的爷爷的活计是挑着担子为人理发,一年到头都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看着,看着,孩了们明白了,为什么爷爷把他们当宝贝,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那是因为,在爷爷自己的童年,他拾破烂、做童工,拼命挣点钱,就为换点食物帮助家人和自己活命……
老丁原来担心儿孙们不会看他写的自传,哪知道,儿孙们不但愿看,还非常认真地看。大家还一致提议将爷爷写的自传印成书,给家里每人一本,常看常新。老丁当然同意,自定了书名《平淡人生》,他还多印了一些送给亲友。亲友们看后,都夸赞他写得好,真实、朴素、自然,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原生态美。他们还说,老丁写下的是普天下劳动者都曾有的贫穷与苦难,大家都熟悉,也不遥远。老丁写自传正好及时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写完自传后,老丁的心变大了,欲罢不能,开始尝试写身边事、身边人,还试着向外投稿。从写自传到跨出家门写社会,这是老丁过去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一大步,也正是跨出这一大步,使老丁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他像走在山阴道上,满眼都是美不胜收的风景,有写不完的情和事。
老丁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丰富的生活成了老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举例而言,老丁家祖祖辈辈都住高邮一人巷,为了写这篇《家住一人巷》的仅500 字的短文,他竟然又用尺仔仔细细丈量了一遍巷长与巷宽。文章详细描述了住过此巷的居民:这里的居民,常年过着安静安详的生活,因为小巷过于狭窄,迎面来人必须一人贴墙站立,先让一人走,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人巷行互谦让,两侧住家百年芳”的良好民风。
老丁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他亲目所见的父老乡亲,像《人牛情》中那位养牛手,与牛为伴,生死相依;像《夜半锣声》中防火的打更者,为守护乡邻的平安年复一年地不辞辛劳;还有老丁所赞美的老红军、县委书记、公安局长,他熟悉他们,如数家珍、驾轻就熟地将这些亲切的形象写入了作品。
老丁大大小小已发表了近40篇作品,越写越像模像样。2020 年11 月,老丁自费出了第二本书,书名为《老来乐》。这书中的每一篇都是老丁从根深叶茂的生活大树上采摘下来的芳香四溢的鲜美果实。朴实的书名中的“老”与“乐”二字是写实、述志,更是抒情,表达了作者生逢盛世的愉悦心情。他邀我为他这本书写序,我欣然答应,写了题为《人有追求欢乐多》的散文,发表在家乡的报纸上。
眼下,老丁在孩子们帮助下,继《平淡人生》和《老来乐》之后,准备编印第三本书。他告诉我:“书名还没想好,估计过几个月能印出来。”他还说:“今年能把第三本书编印出来,我就是死也闭眼了!”我给老丁回信:“你不要想着闭眼,好日子在后面呢!祝福你健康地活下去,快乐地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