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2023-10-23康嘉
康嘉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纷纷响应,经贸合作、科技与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外贸增长放缓,我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成为一大亮点,尤其是在波谲云诡的全球格局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积极拓展中俄经贸合作,不仅能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世界贸易强国提供现实保障,还能促进俄罗斯经济增长,为俄方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步入中俄合作新篇章。
1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
1.1 贸易合作
中俄两国互为彼此最大邻国,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加速推进与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步入稳定发展阶段。中俄两国贸易在2021年达到1468.87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35.8%;中国对俄的出口总额为675.65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33.8%;中国自俄进口总额为793.22亿美元,同比增长37.5%。中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量的2.43%,俄罗斯在中国的外贸伙伴中排名第十一位[1]。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创纪录地到达190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9.3%,中国已连续13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预计,2023年即可成功实现中俄双边贸易额在2024年提高至2000亿美元的目标。
1.2 投资合作
目前,中俄双边投资合作规模与蓬勃发展的双边贸易规模相比处于劣势,总体规模不大,投资地域与主体都较为单一。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俄罗斯联邦的直接投资流量为5.7亿元,2020年末中国对俄罗斯联邦直接投资存量为120.71亿元,同比下降5.7%。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俄罗斯联邦直接投资存量为-10.7亿元,截至2021年末,中国对俄罗斯联邦的直接投资存量106.4亿美元,同比下降11.9%,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0.38%。从地域分布来看,中俄双边投资主要分布在俄西部毗邻欧洲的大中型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扩大中俄双边投资合作一直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方向。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和合作机制的大力推动下,中俄投资合作逐步加深,虽然整体投资规模不大,但在投资领域硕果颇丰。一方面,在中俄传统投资的林业、农业、食品、能源矿业等行业卓有成效:自2023年初起,俄犹太自治州已对华出口1.69万立方米成材和1.26万立方米商业木材,同比增长22.7%。另一方面,在非中俄传统投资合作行业亮点频出:以汽车行业为例,长城汽车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俄罗斯市场,但当时中国汽车未完全被俄方市场接纳,所以一直到2015年长城汽车在俄图拉地区的工厂才破土动工。不同于普通散件组装厂,这座本地化率超过65%的超级工厂总投资5亿美元,拥有完备的工艺生产线,是中国汽车企业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2022年3月,中俄两国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联合投资建立了卡车装配厂且已实施了一系列联合投资项目,例如与国际企业均胜汽车安全系统俄罗斯公司 (Joyson Safety Systems Rus)联合生产汽车零部件、在乌里扬诺夫斯克港口经济特区制造医疗设备,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投资。
1.3 能源合作
能源一直都是中俄双边合作中领域最广、成果最多的行业,在双边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双边贸易的“压舱石”。2020年,受到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中俄能源贸易额有所下滑,但贸易量仍维持稳定状态。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中俄能源贸易合作保持相对稳定,不仅保障了两国能源安全,还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器。
在石油合作方面,俄罗斯在2020—2022年成为我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俄乌冲突致使国际能源格局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也展现了独特的韧性与活力。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自俄进口石油8357万吨,同比增长7.6%;2021年自俄进口石油7964万吨,同比降幅4.5%;2022年自俄进口石油8625万吨,同比增长8.3%[2]。迄今为止,中俄之间已建成年供应3000万吨的中俄原油管道,且部分中企还拥有乌德穆尔特等俄罗斯境内油气田和西布尔石化公司的股份。
在天然气合作方面,中俄天然气合作起步较晚。2014年,中俄才在天然气领域合作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9年12月,“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年供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最大供应年限为30年。2020年,俄罗斯经“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对华出口天然气41亿立方米;2021年对华出口激增150%,达到104亿立方米;2022年对华天然气供应量达到1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9%。2023年3月,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表示,中方要求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供应的俄罗斯天然气远远超过合同规定的单日义务,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交付了要求的数量,并创下单日对华供气量的新历史纪录。
在电力合作方面,中俄在电力领域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俄罗斯电力资源极其丰富,位居欧洲之首、世界第四,年供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中俄之间的购电项目是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国际业务,在中俄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中国第一条电力“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截至2021年6月末,对俄购电项目已累计输送电量318.75亿千瓦时,计划2025年前向俄罗斯购电达1000亿千瓦时。
1.4 金融合作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在货币互换与本币结算领域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8年9月,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卢布货币互换的交易量为7320亿卢布,是2017年互换规模的两倍。2019年6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本币结算政府间协议,人民币在中俄双边贸易结算中占比自2014年的3.1%已提高至2021年的17.9%,2022年,人民币在俄罗斯进口结算中的份额从年初的4%跃升至年末的23%,人民币在俄罗斯出口结算中的份额也从0.5%飙升至16%。2023年2月,人民币首次超过美元成为莫斯科交易所月度交易量最大的货币;4月俄罗斯进口份额中,以人民币结算比重达27%,出口份额占比为18%,中俄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使人民币在俄越来越受欢迎。未来,中俄将继续扩大金融合作范围与领域,提高本币结算率,推动两国支付、保险、评级系统对接。
2 中俄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中俄经贸往来相对较少
与中俄两国在政治方面的高层交往和密切协作相比,两国经贸往来相对较少,呈现出“政热经冷”的局面。仅从绝对数额来看,2022年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达到1.28万元,创历史新高,但在2022年仍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俄罗斯贸易总额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约为位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东盟的1/5,为第二与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与美国的1/4,第四与第五大贸易伙伴国韩国与日本的1/2。
从俄方的角度分析,2019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1107.57亿美元,占俄外贸总额的16.6%;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8.6%;2021年上半年,中国在俄外贸总额的比重由18.1%下降至17.9%。中俄双边的贸易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俄罗斯来说,都没有达到预期规模,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总之,仅从贸易总额的绝对数额来看,中俄之间的贸易额是逐年递增的,但从两国各自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角度来看,双方的贸易与投资规模都较小,对加强两国经贸合作起到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2.2 贸易秩序建设滞后于两国经贸发展
贸易秩序建设滞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俄较差的营商环境与低下的引资能力方面。首先,俄较差的营商环境。俄罗斯的腐败问题一直很严重,虽然政府出台过相应的法律强化反腐败意识,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根据2020年的全球清廉指数,俄罗斯在纳入统计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9位,2022年排名第139位[3],两次统计均反映出俄罗斯的腐败较为严重且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由于各国的司法在本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发生利益纠纷时,在不直接违背本国法律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俄罗斯越是偏远和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越明显。
其次,俄方相对较弱的引资能力。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衡量一个国家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标准,也是主权国家引资能力的体现。2022年3月,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作为三大主要评级机构惠誉将俄罗斯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BBB级下调至B级,穆迪将俄主权信用评价下调至B3级,标准普尔也于3月将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为CCC-,这是俄罗斯近几十年来得到的最低信用评级,重挫投资者对俄的投资信心与投资意愿,说明俄方的贸易秩序建设仍有待完善。
2.3 物流服务与信息化水平低
物流问题是中俄双边经贸合作重要的制约因素。首先,中俄之间的物流服务水平不高。就中国而言,中国东北部作为中俄边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其经济发展较之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落后,整体物流运输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仅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可以为大规模物流贸易提供全面的服务。从俄罗斯的角度考虑,俄罗斯当地的物流服务水平较低,在基础设施与专业人才方面均匮乏,加之俄境内仅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着远东地区,运量已达到饱和状态且俄远东科兹米诺港口的吞吐能力未能完全发挥[4]。因此,很多运输、库存工作都无法按时进行,阻碍了中俄边境经贸的合作。
其次,俄罗斯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物流专业人才。俄方港口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致使我国企业在开拓俄罗斯市场过程中陷入盲目、被动的局面[5]。此外,俄罗斯的口岸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为落后,中国货物的通关效率较低,存在“灰色清关”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运输与经营成本。中俄两国在对物流人才培养上较为落后,物流人才短缺影响了通关结汇效率。近年来,中国许多高校都已开设了物流专业,俄罗斯一些大学也开设了“国际物流”等相关专业,建设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中心,但中俄经贸合作中专业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棘手,影响着中俄经贸合作的效率。
3 中俄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未来展望
3.1 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发挥重要作用
中俄两国为彼此最大邻国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稳固的现实基础。元首交往是中俄关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在两国元首引领下,中俄关系焕发勃勃生机,不断彰显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中俄两国建立了完备的高层交往和各领域合作机制,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6]。2023年3月20日—2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俄罗斯联邦进行了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多再次访俄,也是继2013年第一次当选国家主席后再次将俄罗斯作为其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首站。十年间,两国元首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际场合先后会面达40次。此次访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连任国家主席以来第九次踏上俄罗斯土地。2021年,时值《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两国元首决定续签该条约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俄经贸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2023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两国元首签署了两份声明,这两份声明不仅是两国政治互信的象征,还是未来两国搭建稳定与繁荣地贸易伙伴关系的基础,有助于拓展两国经贸关系的深度与广度。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推动中俄双边关系到达历史新高,对进一步深化中俄双边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3.2 产业合作增长点不断涌现
近年来,随着两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不局限于传统的能源、农业行业,在高新科技、跨境产业合作、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领域都有丰硕成果,产业合作新的增点不断涌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合作一直都是中俄两国重点关注的领域。中俄在科技领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国在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上,包括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方面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在基础研究等领域仍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在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7]。
中俄在跨境产业方面的迅速发展。受新冠疫情影响,催生了中俄跨境电商合作的多样化。黑龙江省创建跨境电商“多仓联动”的集运模式,打通了对俄进出口双向通道。2018年9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9年4月,绥芬河市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个获批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城市;同年,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2019年12月13日,黑龙江对俄跨境供应链产业联盟落户哈尔滨;2022年7月,俄罗斯(黑龙江)跨境供应链产业基地揭牌。2023年2月,俄方称俄罗斯萨拉托夫州的斯托雷平工业园将成为中俄食品工业投资合作试点项目的实施平台。2023年4月,中国东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获批,中俄边境一批口岸将获提升,规划计划推出中俄蒙“三湖”自驾大环线与中俄跨境自驾线多条旅游线路。以上种种足以体现中俄两国对跨境产业的重视,未来深化中俄跨境产业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并且跨境产业作为一种新业态,拓展了中俄经贸合作的领域,有助于中俄经贸合作量质并进。
3.3 西方制裁提供合作重要契机
美欧对俄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使得俄方对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态度更为积极,两国必然全力落实合作共识,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发展合作新篇章。
1996年,时任俄总统的叶利钦提出“新东方政策”,旨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能源合作。2000年,普京总统上台之后,优先关注独联体与欧美等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较少。但在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俄罗斯意识到发展不能只依靠西方,“转向东方”战略开始在俄外交战略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2022年,俄乌冲突使得俄方更加坚定地实施其“转向东方”的战略及加入“一带一盟”(该词语是《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的缩写,文中想体现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俄罗斯加入的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故称为“一带一盟”)发展规划[8]。由于美欧的一系列贸易制裁与非正式抵制俄需要寻找自西方进口产品与对西方出口市场的替代品。综合来看,在对俄友好的国家中,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有能力弥补俄方市场需求的空白。另外,俄部分银行受制裁影响被排除于SWIFT外,使得俄资产流通与金融结算领域受到冲击。在此情形下,俄罗斯需要与对俄友好国家建立稳健的金融交易合作伙伴关系。更有甚至,如果进一步受到制裁,俄方可能就会选择使用人民币与第三方国家进行经贸往来。俄乌冲突对中俄经贸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俄两国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深化经贸合作是俄方战略转型的必要条件和必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