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图
2023-10-23吴克敬
□文/吴克敬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诗经·晨风》
风行天地之间的风先生,当你面对他,不心虚是不能的。他的阅历以及观察事物的能力,不是寻常人可以抵挡得了的。在你不知不觉时,他即已洞察了你的所思所想,使你悲叹,悲叹自己没有半点隐私。
可不是吗,我正着手扶风乡里人物窦滔与苏若兰的书写,风先生即附在我的耳畔,把《诗经》中那首名曰《晨风》的歌谣,吟诵出来: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对此歌谣的理解与认识,历来各有说教,权威的《毛诗序》言之凿凿,秉持的是“刺秦康公弃其贤臣说”,到了宋代朱熹的《诗集传》里,则说此诗写妇女担心外出的丈夫已将她遗忘和抛弃,为了自圆其说,他还特意举例证明,“此与《扊扅》之歌同意,盖秦俗也。”我阅读过《扊扅歌》,风先生当然也阅读过,知晓此歌谣所叙的故事是百里奚逃亡后当上了秦相,宴席时厅堂上乐声齐奏。有个洗衣女佣说自己懂得音乐,于是操琴抚弦而奏,并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得泪水涟涟,他听罢后上前询问,方知是他失散多年的恩爱妻子,两人因之相拥团圆……朱熹的秦俗论,风先生以为是站得住脚的。我还会有别的辨识吗?当然不会了。
听风先生的话,跟风先生走,几乎成了我生命的本能。他俯在我的耳畔,把这首远古的歌谣,一字一句还未吟诵罢,我即抬起手来,准备与他击掌了。
我与风先生的击掌声是嘹亮的,有种穿透历史帷幕的能力,使我与风先生蓦然穿越回苏若兰15岁的时候。那一年的四月初八,亦即佛祖释迦牟尼的圣诞日,素有佛塔庙之祖称谓的扶风县法门寺,因其珍藏着佛指舍利,善男信女们,不顾路途遥远,纷纷从四面八方往法门寺涌来,进香祈福……家住武功县苏坊村的苏若兰,起了个大早,缠着父亲与她一起出门,也远道向法门寺来了。
这天的法门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苏若兰跟随父亲,兴致勃勃地走了三十多里路,人都走累了,突然抬眼,看见高高耸立的法门寺真身佛塔的塔尖,被一朵如烟似雾的云团兜头笼罩着,一点一点往下退,慢慢地退出塔尖的时候,却见一轮闪射着七色光芒的环形霞光,不偏不斜地包容着塔尖!苏若兰惊呼一声,给她父亲说了。不知究竟的她说了句“霞光”,而她父亲听她那么一说,即也看见了那神异的光环。他在她脑袋上轻轻地拍了一巴掌,给她纠正说那是“佛光”。祥瑞无限的佛光啊!
苏若兰困倦的身子,因为佛光的照耀,蓦然力气倍增,拉着父亲的手跑进法门寺。他们父女从寺院外转到寺院内,跟随进香的人,双手合十,跨进大雄宝殿来,跪向一个很大的草蒲团,心里默默祈祷,愿佛祖保佑,能让自己碰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
风先生当时就在苏若兰的身边,他偷听到了她的祈愿,便有意带动她和她的父亲,从寺庙里出来,走向法门寺的街头,去到那处荷花满塘的一个池塘边……吸引苏若兰眼睛的,先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全都蒲扇般摇荡在池面上,这里一株开了荷花,那里一株待开未开的荷花,苏若兰都要看迷了,突然听到一圈人的叫好声。苏若兰拉着父亲挤过去,但见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正在挽弓射箭。嗖嗖嗖三箭射出,碧蓝的天空中正在振翅飞翔的三只大雁,应声掉落地下,周围的人无不大叫出声:好箭法!
风先生听见苏若兰也大声叫了好。她叫着,情不自禁地去看射雁青年。一眼看过,唯觉一身武生打扮的他,相貌堂堂,英姿勃勃,她的心狂跳起来了。
少女狂跳的心,又岂能压制官兵们如狼似虎的吆喝。苏若兰把她看着那英俊青年的眼睛,稍稍偏了一下,这便看见几个官兵绑着一个满脸伤痕的青年走了过来,而跌跌撞撞撵在后面的一个老者,须发灰白,凌乱如草,在苦巴巴追着喊,你们不能抓他呀,我就这么一个儿子……然而老者悲苦的哀诉,没能触动抓兵丁的人,他们依然恶着脸,押着被抓的青年在前边走。射雁青年听着老者的哭诉,也生了怜悯之心。他横身过来,挡在几位官兵面前,劝说他们放了老者的儿子。蛮横的官兵,骂他狗逮耗子多管闲事,并挥拳飞脚,对他动起手来了。英俊青年不急不慢,拳来拳挡,脚来脚阻,客客气气地防守了几招。看他们不识相,这便不客气了,腾挪翻转仅几拳,就打跑了官兵。哭诉的老者和他受伤的儿子,屈身拱手是要感谢青年了。而青年扶住两人的手,从怀里摸出一些碎银子,交给老者和他的儿子,让他们赶快逃走,免得再出麻烦。
少女的心,被青年彻底征服了。她钦佩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爱慕上了青年的苏若兰,法门寺进香毕后跟着父亲回家了。在路上,还思想着那个青年。她问父亲,那青年是何人?父亲不糊涂,明白她的心思,就含笑回答她说,那是大将军窦真的孙子窦滔哩……父亲的回答,叫少女的她,忘记了女孩儿该有的矜持,当下就把心里所想,和盘端给了父亲,要父亲托媒去窦家提亲。
扶风县城的老窦家,名闻数代人。这一代的窦滔,如先祖一般,豪气干云,立志除暴安良,报效人民。他的年岁不小了,迟早都将走出家门,奔赴沙场。家人想着,在他走出家门前,给他娶上一门亲,可是再好不过了哩。苏家的媒人,到窦家门里一进一出,一桩千古流传的好姻缘,就这么定了下来。
准备了一年时间,即公元37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顶龙凤呈祥的大花轿,从武功县的苏坊村抬起16岁的苏若兰,一路吹吹打打,进了窦滔的家。他俩喜结连理,恩爱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时日。然而彼时正统的东晋王朝屈居江南,而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争霸天下。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般,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放眼四方,无处不哀鸿遍地。直到建都长安的前秦皇帝苻坚,顺应潮流,统一了北方后,才为百姓建立起了一个难得的“小康”局面。
将门之后的窦滔,非常痛恨战乱给黎民百姓造成的苦难,一心想为家国的长治久安作出点贡献。于是,就在新婚后的那年秋天,他对爱妻苏若兰说,好男儿当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才不枉人世一场。
小夫妻枕边的话,风先生是听到了的。他没有言语,只是看见苏若兰把她的双臂,缠上了窦滔的脖子,静静地抱住他,深深地吻在他的脸上,细声慢气地说,你去吧,我不拦你,只要你记着我。
于是,在那个秋风飒飒、黄叶飘飘、雁鸣阵阵的日子,一匹战马一杆枪,一身武士装束的窦滔,在妻子苏若兰的陪伴下,走出了他们居住的法门寺小西巷,从军上路了……他俩缓步来到初识时的池塘边。夏天时的艳荷在季节的变化里,已经是残荷了。触景生情的苏若兰,低声吟道:
送君送到池塘东,当年射鸟识君容。
红线相牵结秦晋,不想今日两离分。
转过荷花塘,来到了小巷南,走在了大街上,苏若兰又吟道:
送君送到小巷南,只恨时短路更短。
此去前途两不知,郎君何日得回还?
当他们相伴来到寺院西边时,又恰遇寺院钟声响起,苏若兰更吟道:
送君送到寺院西,钟声伴君跨征骑。
祷告神灵多保佑,等郎平安归故里。
小夫妻卿卿我我,缠缠绵绵,难分难舍。但他毕竟是个血性饱满的大丈夫,跃身上马,挥鞭抽打了一下马屁股,胯下的骏马便四蹄飞扬,向着男儿理想的征程奔驰去了……在烈焰血火的战场上,窦滔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迅速成长为一员有勇有谋的青年将军。特别在协助秦苻坚攻取东晋的梁州和益州战役中,他的文韬武略,深得苻坚赏识,认定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公元374年,从军两年、23岁的他,被提拔为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刺史。窦滔回到故乡法门寺,接18岁的妻子苏若兰一同赴秦州上任。
刺史的职责,各朝各代不尽相同,但前秦的刺史,实际上就是本地的最高军政长官,所以窦滔既要管军,又要理政。他上任之初,适逢当地连年大旱,庄稼无收,而苻坚又要不断征粮扩军,开拓疆土。面对这种情况,窦滔巧妙周旋,全力抗灾救民,把当地治理得清平有序,政绩斐然。
野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坚,不顾民众疾苦,一心想要迅速南下,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在秦州任上的窦滔,常要深入群众的生活,他看到连年兵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耿直的他劝谏苻坚,要他审时度势,息兵休战,给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刚愎自用的苻坚,哪里听得进窦滔的苦口良言,同时加之个别好大喜功的权奸之臣,屡屡背后谗言陷害窦滔,这就引得苻坚更为不满,以为他抗旨不遵。一道旨令下来,把他谪贬去了遥远荒凉的西流沙(今甘肃敦煌)去做地方小官。
赴任秦州刺史时,窦滔回了一趟扶风老家,接上爱妻苏若兰,同銮共驾到了秦州。小夫妻的热被窝,才暖和了不长日子,却又要被迫分别,诗情画意满怀的苏若兰,忍受不住她内心的凄凉,送别窦滔到府衙门口,吟诵出一首诗来:
银箭昔日穿红线,何故今日断丝弦?
送君池边千秋泪,漠漠流沙几时还?
窦滔听着,无奈地摇头叹息。更惹得苏若兰泪眼婆娑,她接着前边的诗句,便又吟诵出了一首:
瑟瑟秋风孤雁鸣,古道西望泪湿巾,
暮日惨惨照荒草,佳音不知几度春。
窦滔被贬谪发配边关,刚满20岁的苏若兰一时手足无措,在痛别夫君之后,只身回到故里扶风县法门镇的小西巷居住。这里有她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但也难以消去她对丈夫命运的担忧,同时因家产也被查抄充公,生活没有了来源。面对这种情况,苏若兰也许是悲情大发,也许是诗情泛滥,她写出了一篇令时人惊叹、让后人慨叹的回文诗。
这篇回文诗最初有66字,因为思想情感的动荡和发酵,苏若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一次又一次地丰富,到后来发展成112字。
全文如下:
贵米何不当量妻夫靠身咐真雀阳
又夫柴初早寡思谁妇嘱迈深情侣
我思结中配回织泣时恩山年伴语
月发身夫家锦归去双叫深寻婆谁
好日奴上回想凄本早泪能早料翁
谁放同文少孤更回要尚上至别去
早知朝地受寒可归鹤与今枕日离
子天冷淡天怜衣野不久夫同鸯鸳
至于后来的人如何解读苏若兰的回文诗,风先生是不怎么理会的,他那个时候,就伴在苏若兰的身边,见识了她创作回文诗的过程,也听闻了她阅读回文诗的节奏,是从“贵米”开始,每句按七言来诵读的。
如果从第一行中的“夫”开始,释读出来又会是这样一个模样:
夫妇恩深早别离,鸳鸯枕上泪双泣;思量当初结发好,谁知冷淡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叫早回;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回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翁婆年迈身靠谁;织锦回文朝天子,早放奴夫配寡妻。
无论怎么诵读,风先生听来都极入心,既素朴平实,且朗朗上口,当时即流传开来。其中还就对迫害窦滔的奸佞之徒,给予了鞭笞,“谗佞奸凶,害我忠贞。祸因所恃,姿极骄盈。”在对权奸陷害表示愤愤不平的同时,也对丈夫窦滔的恃才傲物进行了批评,要他应该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虑微察远,祸在防萌。察微虑深,慎在未形。”风先生特别喜欢苏若兰这首回文诗。他全身心地追随着这首回文诗的流行足迹,总结众人的智慧,给这首回文诗很是恰切地起了个《回文朝天子》的标题。
这里的“天子”,自然指的是前秦皇帝苻坚。
这位氐族皇帝,雄才大略,历史是有定论的。风先生以他可以有的方式,把苏若兰的回文诗,呈送给了身在京城长安的皇帝。做着秦皇帝的苻坚,仔细品阅苏若兰的回文诗,他反复咀嚼,圣心大受触动,就也思念起了青年才俊窦滔……时名西流沙的敦煌,别说距离长安城了,就是距离窦滔原来任职的秦州城,亦遥遥数千里。千山相隔,万水相阻,路途上要经过金城(现兰州)、凉州(现武威)、甘州(现张掖)、肃州(现酒泉),以及嘉峪关、玉门关、直到阳关下,周边是望不到头的沙漠,人烟稀少,生活艰困。
后来的唐代诗人王维,撰写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七绝,就很能说明问题。
风先生一旦思接西流沙的敦煌,就也会想起王维的诗句,甚而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来。他知道盛唐之际,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唐人心中即满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即便如此,亦排遣不掉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何况纷争战乱的严峻时刻……读到苏若兰回文诗的秦皇帝苻坚,应该有如风先生一般的情绪,于是对窦滔生出一股恻隐之心,把他召唤回长安城来,免去他的一切罪责,给他新的任命,让他建立新的功业。
接到旨令的窦滔,没有先去长安城面见秦皇帝苻坚,而是回到扶风县的法门寺故里来了。因为窦滔的心里,急切想要见到的是他的妻子苏若兰。牵挂着苏若兰的窦滔,从西流沙的敦煌一路往回走,身边还伴着个叫赵阳台的女子。被贬西流沙敦煌的他,内心苦闷极了,度日如年,虽然极度想念自己的妻子,却也难熬眼前的痛苦烦闷与孤单,结果偶遇了年轻曼妙的赵阳台,她能歌善舞,活泼调皮,给了窦滔心灵上许多安慰,不久即纳她为妾……带着小妾赵阳台,窦滔心急如焚地赶回到了老家法门,进到了他小西巷的家里,见着了爱妻苏若兰。
走在路上时,窦滔做了多种多样的想象,“久别胜新婚”是他想得最多的场面。可是他想错了,思念着他的苏若兰,不能接受他带回的小妾赵阳台。
在家的日子,苏若兰垂泪不止,她躲着窦滔和赵阳台。一家人就那么尴尴尬尬地熬了些日子,窦滔架不住朝廷的催促,他要离家赴京了。窦滔是想带着苏若兰与他一起去的,但他向苏若兰再三求告,都没有说服她。无可奈何的窦滔,就只有洒泪别苏若兰,带着小妾赵阳台赴京去了。
见到秦皇帝苻坚后,苻坚任命他为领军大将军,自己的儿子苻丕为监军,统兵去攻打东晋的军事重镇湖北襄阳城。风先生在扶风县的法门寺,见不得苏若兰的苦悲相。他不远千里,跑去窦滔统兵作战的前方,发现他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巧妙指挥,与前秦的另外几支军队密切协同,几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打下来,胜利夺取了襄阳城。苻坚因此大喜,遂封窦滔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城……能歌善舞的小妾赵阳台,不惧血雨腥风的战争,她日夜陪伴着窦滔,倒也给了他无尽的支持与慰藉。
独居扶风县法门寺小西巷老家的苏若兰,形单影只。天长日久,她不免思念远方的丈夫窦滔,并对自己的年轻气盛和任性赌气,产生些微悔恨之心。于是,她把她的所思所想,继续书写成诗,越写越多,床头上、桌案上,到处都是。一天,她临窗对镜梳妆,看到外面杨柳吐絮,燕子呢喃,更觉悔恨难当,无限寂寥之际,自个儿占了一卦,卦象曰“嗟”。
情不自禁的苏若兰因之以“嗟”起首,吟出一首诗来: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
家无君,房帏清。花饰容,朗镜明。
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为谁荣?
看似感情细腻脆弱的苏若兰,其实是个意志坚强的女子。一首诗才吟出来,一首跟着又吟出来了:
仁贤别行士,颜丧改华容;
贞物知终始,寒岁识凋松。
一日复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还一年,苏若兰把他的思念之情,全都融进诗句中。此后还用了许多个夜晚,反复排列,互相交织,融通对比,叠加重合,最后浓缩在了上下左右各29字,共841字的文字方阵中,工工整整地完成了《璇玑图》的创作……风先生对此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哩。他说了,苏若兰所以能有《璇玑图》面世,既是她才智情感的表现,更是她无数孤寂夜晚苦熬的结果。
独守空房的感觉,苏若兰把其发挥到了极致。诗成之后,她又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浣纱,还在家里搭起织布机,用她漂染出来的五色彩线,红、黑、蓝、紫、黄,精致细腻地织在了一方长宽各八寸的锦帕上……锦帕四周用了红线,是红色字,图中四笔顶头的红字,又突出了大大的一个“井”字,把图切分成了九大格。而“井”字中间的一大块,再用彩线分成了九小块。这样一方彩色锦帕,花团锦簇,就不只是好看,而且为解读诗文提供了极大方便。
清代话本小说家李汝珍所著《镜花缘》里面的《璇玑图》,用风先生的话说,于颜色上,很好地保留了苏若兰当时织锦的原有色彩。
苏若兰把她织在彩锦里的回文诗,命名为《璇玑图》,有她十分严密的考虑。她知晓天璇、天玑,是为北斗七星中的星名,古人因此也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聪慧过人的苏若兰,给她的回文诗不起《璇玑图》的名字,还能起个啥名字呢?她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悉人文,借用七星所用的“璇玑”二字,不但融会了天地机缘,还巧妙地融入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典识。有人统计过了,说是用到《诗经》的典故达77处,《易经》的原理达64处。
风先生特别认同明代康万民评析《璇玑图》的说法,“上承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兴寄超远,此等奇巧,真为千古绝唱。”
织成彩锦的《璇玑图》,时人少有读得明了的,辗转送往襄阳窦滔的手里,他当即就读懂了,并因此悔恨得大哭一场,然后备重金把赵阳台送回关中,并备了车马,去到老家法门寺小西巷,接上苏若兰,把她接去襄阳,低头给她认了错,夫妻二人因之和好胜前……但这样的好日子,夫妻俩没有过得了多少天,残酷的淝水之战拉开了序幕。战争的结果,不仅败亡了前秦帝国,也摧毁了他们幸福的小家庭,年仅32岁的窦滔,战死沙场。
窦滔的死,更是要了苏若兰的命。她短短的一生,除留下回文诗《璇玑图》外,尚有其他五千多首诗,可惜都佚失不存了。
大战结束后,阵亡了的窦滔有苏若兰给他守灵,把他的灵柩运送回扶风县,安葬在了七星河畔。七星就是璇玑,璇玑即为七星,后辈遵从苏若兰的嘱咐,待她身殁,便把她与窦滔合葬在这处“七星璇玑”相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