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2023-10-23吴义勤,陈培浩
主持人语:
本期讨论文学语言的“欧化”问题。“欧化”概念自1921年陈望道在《语体文欧化底我观》一文中提出至今已超过百年,对“欧化”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成果。学者刁晏斌提出关于汉语欧化的9组相对概念:狭义欧化与广义欧化、显性欧化与隐性欧化、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共时欧化与历时欧化、书面语欧化与口语欧化、翻译欧化与写作欧化、普通话欧化与港台地区标准语欧化、白话欧化与文言欧化、欧化与去欧化等,深化了对汉语欧化问题的研究。不过,本栏目讨论的不是一般性的“欧化”语言特征,而是“欧化”如何参与现代汉语文学性的创造。毋庸讳言,现代汉语的建立借鉴了印欧语系的语法结构,而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伊始,在从文言向白话、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欧化”语言也确实在文学现代性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法、句法特征上辨认何谓“欧化”并非难事;但要讲清“欧化”的语言元素如何创造文学性却并不容易。在现代汉语草创期,很容易通过“欧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辨析度。但是,“欧化”在成为现代汉语的普遍事实之后,语法、句法上的一般性“欧化”便不再创造文学效果。此时,如何“化欧”,以及如何超越表层,创造有效的“深度欧化”便成为新的挑战。我们相信,现代汉语是一种熔古铸今、博采中西、生生不息的语言。“欧化”使现代汉语葆有吸纳异质性的能力,“化欧”则使现代汉语始终葆有自身的主体性和汉语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化”和“化欧”是一个持续的、未竟的、朝向未来的事业,其实质是现代社会中西的语言文化交融,既需要开放博大的胸怀,也需要辩证的智慧。
本期还带来陈培浩论文学语言和邱田论新科诺奖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文章。陈培浩认为文学语言必须是一种精神语言,邱田则以悠悠的笔致介绍埃尔诺的文学世界,并饶有趣味地对张爱玲和埃尔诺进行了一番比较,走笔生姿,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