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用活编制资源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10-22李一鸣
●李一鸣
为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滨州市滨城区在盘活用好统筹编制资源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了有限编制资源的精准投放、高效使用,为加速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盘活存量扩增量,夯实编制储备基础
(一)坚持“五不原则”富集源头活水。按照“以有余补不足,以闲置补一线”的要求,积极挖潜增效,做到该减的减、该加的加。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滨城区明确“五不”原则,即因改革增加的空编不收回、科级干部职数的空编不收回、编制低于6名的空编不收回、承担中心任务重的空编不收回、需重点保障的底线部门空编不收回,其他区直单位的空编一律收回。近年来共收回事业编制100多名,全部用于重点保障领域。
(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引入源头活水。作为主城区,滨城区承担着大量中心任务,但由于历史原因,编制总量偏少,人少事多问题比较突出。2021年以来,市级实行机构编制统筹制度,为滨城区增加科级机构限额10余个,核增事业编制800余名,分批次逐步补充到位。
(三)创新举措巧蓄源头活水。一方面,实行“基本编制+周转编制”模式,对职能相对弱化部门,在确定基本保障编制的基础上,其他确定为周转编制,随减员空出编制逐步收回区级所有,进一步增加了统筹储备的编制资源数量。另一方面,实行编制资源共享承诺制,破除编制资源“部门所有”思维,增编单位在接收编制时,同步作出承诺,根据全区重点工作需要,单位空编可随时由机构编制部门统筹调配,进一步扩大了源头储备。
二、建章立制优管理,提升编制使用效益
(一)探索构建编制精准调配评估机制。先后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申请事项评估办法》《编制需求评估机制(试行)》等规范文件,对有编制需求的单位,实行“六审”:一审人员结构,主要包括领导职数、实有人数构成、近2~3年人员变动、2~3年内预计退休、借入借出及编外人员情况;二审履职尽责,主要包括承担的主要职责、承担的省市区重点工作数量及较往年变动情况、主责主业任务目标清单实施情况、上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情况及相关工作成效;三审单位运转,主要包括内部机构协作配合度、工作流程合理度、人员分工明晰度、环境氛围满意度等,以及议事协调机构建立情况、牵头工作职责落实情况;四审横向比较,主要是其他县(市、区)相同机构编制及实有人数情况;五审必需程度,是否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技术手段、人员岗位调整等方式解决;六审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主要包括近三年巡视巡察、选人用人、审计等反馈的违纪违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占编“吃空饷”、机构编制批复长期不落实、机构编制资源闲置浪费等情况。通过“六审”进行综合研判,确定用编批复顺序及数量。
(二)采取精细化管理跟踪测评。选取试点单位,依托机关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平台,每周记录履职情况,利用管理平台对部门履职情况、工作量多少、工作用时以及影响编制配备相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随机抽取部门单位进行实地跟踪测评,主要是“六看”:看服务经济民生力度、看近三年考核等次、看承担重点工程数量、省市考核指标多少、看实绩实事多少、看服务对象满意度、看有无违规事项。通过“六看”,对职能减少、履职不到位、闲置浪费资源的,进行动态调整;对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挂号督办。
(三)细化编制批复流程。采取“单位自主申请、编办调研初审、区级分管领导参审、区委编委成员联审”的方式,确定编制分配方案,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职责增加较多、承担任务较重、确需保障的重点领域和部门倾斜,做到“四个优先保障”,即优先保障改革需要,优先保障区委中心工作需要,优先保障民生领域,优先保障基层一线,实现了编制资源“精准滴灌”。
三、聚焦中心促发展,强化编制精准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主线,系统优化党委职能部门及其统一归口领导管理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借力全市科级机构限额的统筹,将区党员干部红色教育中心等4个单位机构规格调整为正科级,新设滨城区委党建工作室、滨城区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推动党委部门职能更加优化。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增铁路事业发展中心、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等机构,向重点项目服务中心、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等单位调增事业编制近200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设立当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6%。
(三)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乡镇(街道)普遍存在事业满编超编问题,通过“减上补下”,省市区三级编制进行统筹,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下沉。滨城区先后向13个乡镇(街道)下沉事业编制200余名,并探索建立周转专户,近3年为13个乡镇(街道)招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近百名,有效解决了基层人才断层、工作力量不足的困局,确保了基层事业可持续发展。面对中小学生源不断涌向主城区,师资短缺日益突出的现状,滨城区在前期市域内统筹核增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又根据2023年秋季预估学生数争取市级划拨教师编制300余名,通过设置临时周转专户编制的方式,专项用于所需高层次教师引进,实现了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