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虚质相关疾病及临床干预的研究概况*

2023-10-22于慧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阳虚阳气体质

张 旭,杨 雪,于慧娟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阳虚质是人体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据调查,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阳虚质人群占总人群的14.8%[1],是比例最大的偏颇体质人群。阳虚体质人群后期容易出现寒湿、血瘀、阳阳两虚等证,与代谢疾病、免疫类疾病、消化类疾病甚至精神类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由此可见,阳虚质对健康有着复杂的影响,也因此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将关于阳虚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以及如何改善阳虚质方法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为阳虚体质的临床干预和改善提供新的客观理论依据。

1 阳虚质概述

阳虚质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怕吃凉物为主证的相对稳定的体质状态。王琦院士团队完善发展中医体质学理论,提出阳虚体质的发生机制和具体表现:若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使体内阳气受损,阳气不能充分作用于人体的各个层面,便出现阳虚体质,形体上多白胖,肌肉松软;心理特征多沉静内向;临床表现以平素畏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迟为主;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可见从症状上讲,阳虚质是各种类型阳虚症候的概括,从这种角度看,治疗阳虚证等同于改善阳虚质,本质上均是对机体阳气的补充,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

中国古代并无“阳虚质”的提法,然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讨,针对阳虚证的表现和治疗认识愈发深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强调阳气具有温煦、防御、濡养、兴奋、固摄等功能,是人立身生命之本,正如“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圣”张仲景创立肾气丸、真武汤等治疗阳虚症候的传世名方,至今疗效显著。隋巢元方认识到阳气不足则会导致多种脏腑疾病,在其著作《诸病源候论》中多次提及,例如在不能食中提及的“脾气冷弱”、大小便数中提及的“下焦偏冷”、胃反中提及的“藏冷则脾不磨”等[2]。唐王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注解时创造性地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阳虚症候的方法。张景岳在肾阳虚证的治疗上主张“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思想,创立右归丸用以温补肾阳,使肾阳虚证理论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达到新高。“火神派”的鼻祖郑钦安临证之际以阴阳为纲,尤为重视阳气,认为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提出“阳气为立命之根”,反对滥用寒凉药物损伤人体之阳气[3]。总之,历代医家对阳虚症候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预后发展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阳虚质”这一体质类型的提出和改善奠定了基础。

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导致阳气不足的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点:阳气损伤、阳气过于耗散和阳气郁结。《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强调唯有使阳气周严,才能固护在内的阴气,也可以防止外邪侵袭。人生于天地之间,难免外感六淫之气、过食寒凉或滥用抗生素,损伤脾胃阳气,脾失健运,胃失受纳腐熟,致使中焦气机不能枢转,三焦不能决渎,水谷精微不能输送,郁积成水饮寒湿,导致纳差纳呆、腹胀腹痛、眩晕泄泻、胸闷憋喘、腰腿冷痛等症,若不及时诊治,久郁化热,又致湿热蕴结,虚实寒热交错复杂,诊治棘手。

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然而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或经常熬夜,或精神压力大,或久坐不运动,劳逸不适,情志不畅,阳气运用过度或阳气郁结不达,致使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手脚冰凉、抑郁不畅等症发生,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又易成恶性循环,营卫之气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推动、固摄,导致气虚血瘀、水湿痰饮、阴阳两虚等证,虚实交杂,难以辨证,给诊治带来了一定困难。研究表明[4],阳虚体质者会出现诸如能量代谢水平的低下,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交感神经功能及肾功能的减退等,且阳虚质人群与抑郁症[5]、强制性脊柱炎[6]、过敏性鼻炎[7]等多种疾病的形成有关,可见阳虚质的预防和改善已成必然趋势。

2 阳虚质与疾病的关系

2.1 心血管疾病

现代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阳虚质密切相关。王超杰等[8]对黑龙江地区的老年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阳虚体质老年人是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高危人群之一。刘子浩[9]对135 名心衰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并加以研究,发现70岁以上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阳虚质占比最高。有研究表明[10],真武汤加味辅助西药可通过降低BNP、ALD 水平,抑制神经内分泌激素系统被激活,逆转心肌重构,从而达到治疗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侣山堂类辨》云:“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即心主血脉,藏神明。若心阳不足,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失于温煦炼化,心血化生不足,血液运行不畅,心神失养,久而久之,化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虚实夹杂而诸症迭起,甚则生命危矣。治疗方法以温补心阳为主。袁胜康[11]对60 例心阳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组采用温补心阳的温阳养心复脉汤,对照组给予参仙升脉口服液,观察组较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且能明显提高患者24h最快心率、最慢心率、总心脏搏动数及平均心室率。

2.2 呼吸系统疾病

钟国就等[12]进行问卷调查,阳虚质在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所占比例最高。王雪玭等[13]研究表明阳虚质是肺结节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之一。娄慧慧等[14]梳理支气管哮喘肺阳虚证及造模方法的相关文献,认为以寒饮为标、肺阳虚为本是其病理状态,并提出选取BALB/c小鼠,通过烟熏+冰泳+服用冰水3 个因素对小鼠进行干预,同时联合腹腔注射卵蛋白(OⅤA)致敏构建支气管哮喘肺阳虚证模型的思路。

《灵枢·决气》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又《素问·痿论》云“肺主身之皮毛”,可见肺主气,司呼吸,为水之上源,在体合皮毛。若肺阳的推动、温煦功能失调,则一方面体表卫阳不能温煦皮毛腠理,六淫外邪可能趁虚侵袭经络肺腑;另一方面,由中焦输送的精气津液失于温化,不能输布全身而郁积于肺,从而化生水湿痰饮而反伤肺阳,最终致使肺失宣降,诸症蜂起。治疗上应以纠正阳虚、固护正气为主,辅以理气化痰、祛瘀散结。姜可园等[15]总结孙增涛教授运用“益气温阳方”治疗肺结节的经验,多年的临床疗效显著。

2.3 消化系统疾病

王雨等[16]研究表明阳虚质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杨艺[17]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分布与证型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发现十二指肠溃疡中医体质分布阳虚质是主要偏颇体质之一,其中尤以女性和老年人群体为阳虚质人群最多。孙陶陶[18]研究表明,阳虚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体质之一。陈正鑫[19]研究发现针刺通过增加迷走神经活动和减少的交感神经活动,从而达到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翟美丽[20]研究脾阳虚证脾失健运机理时发现,脑肠轴通过调节与脑肠轴调节相关的脑肠肽,继而导致物质能量代谢异常、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出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阴在上,则生瞋胀。”脾胃阳气充足,则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升降有司,则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中所讲“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若脾胃阳虚,则“中焦如沤”的功能失调,不能受纳腐熟,则纳差纳呆、反酸呃逆,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津液水湿,则积滞、泄泻、痢疾、水肿,不能升降气机,则胃痞、胃胀、胃痛。治疗上以温补脾阳、升降气机为主。李若愚[21]总结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阳虚质人群脾胃病,效果显著。

2.4 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王泽帆[22]对广东地区214 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质为主要的体质类型之一。刘一灵[23]对107 例糖尿病肾脏疾病III~Ⅴ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与证候的资料收集,结果显示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王晓蒙[24]研究发现阳虚质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患泌尿系结石的风险增加。侯睿捷等[25]收集北京地区323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阳虚质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之一。林丽君[26]收集142 例黄体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体质学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段均以阳虚质较多见。动物实验发现[27],肾阳虚的大鼠会出现肝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严重存在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并出现机能减退、代谢减缓等一系列相关症状。

肾主生殖,主封蛰,为一身元阴元阳之主。郑钦安《医理真传·拙见解》曰:“夫人身立命,本乾元一气,落于坤宫,二气合一,化生六子,分布上、中、下,虽有定位,却是死机,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强调阳气为一身之本,潜藏于元阴之中,如一团真火,徐徐生气,对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肾中之元阳失去能量,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出现淋证、癃闭、水肿;不能固摄,则出现遗尿、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不能主生殖,则出现阳痿、性欲下降,不孕不育。治疗上以扶阳为主,辅以行气化瘀。李雅婷[28]运用扶阳化瘀法治疗阳虚质肾虚血瘀型原发性痛经60例,从体质上改善患者阳虚体质,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2.5 其他疾病

2.5.1 内分泌及代谢类疾病 研究表明,罹患肥胖[29]、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0]、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31]等内分泌及代谢类疾病人群中,阳虚质所占比例较大。中医学认为,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畏寒嗜睡、手足肿胀、身体沉重、头晕乏力、行动迟缓,甚或动则喘促等临床表现,与阳虚质的临床症状相符,其病因病机为脾肾阳虚及三焦少阳之相火衰微。脾肾阳虚,元气无以生,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致使营卫不调,神机失养,同时三焦少阳之相火衰微,气血津液不能决渎,郁积于经络脉道,致使气机不畅,“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到神机化灭”,诸证迭生。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现多采用温补脾肾阳气的方法。有学者运用温补脾肾阳气治疗阳虚肥胖效果显著[32-33]。邱保国[34]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机关键是脾肾阳虚,并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脾阳虚弱证、脾肾阳虚证和阴阳两虚证以辨证论治。有报道[35]指出温肾升阳法可显著降低肾阳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其机制可能和胰岛素(FINS)、瘦素(Leptin)水平显著降低有关。

2.5.2 免疫及运动骨骼肌肉类疾病 王涛等[36]研究兰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质的分布特点,发现体质分布多见于阳虚质、气虚质。王晶等[37]调查发现阳虚质更易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体质类型之一。邓昶等[38]研究指出,阳虚质是罹患膝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免疫及运动骨骼肌肉类疾病多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理论基础在于:肾主骨生髓,脾主四肢肌肉,脾肾阳气充足,则四肢百骸,协调有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若阳虚质多脾肾阳气不足,阳虚则阴盛,肾水寒,脾土得不到温煦,则脾肾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或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则痛”;或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致使四肢关节,肌肉腠理,疼痛丛生。治疗上以温通经脉、散寒祛瘀为主。杜以海[39]总结金实教授应用经方治疗痹症的经验,针对阳虚质沉寒痼冷的痹证采用抵挡乌头桂枝汤类方以复阳气、去寒邪、化瘀血、通经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5.3 神经及精神类疾病 研究表明[40],阳虚质人群在面对压力和情景刺激时易发生抑郁、产生负面情绪。梁皓越[41]指出NK 细胞、T细胞数目的下降及相关功能亚群的偏移阳虚质慢性失眠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及阳虚程度存在相关关系。《素问悬解卷一》指出:“神者,阳气清明所化,精而不扰,阳气淑清,则神旺也。”《景岳全书》曰:“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生,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诸般论述强调了人体之精神状态健康与否与阳气是否充足密切相关,尤以心、肾二脏为主。肾主封蛰,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本,肾阳充足,肾精生化不息;心主血脉,中焦之汁奉心化赤,心阳充足,心血化生有源,神明得以濡养。林贵英等[42]提出少阴心肾之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来源,少阴心肾阳衰,精神失养则精神萎靡不振,故少阴心肾阳衰是抑郁症基本病机,运用四逆汤治疗抑郁证,取得良好成效。

综上所述,阳虚质人群有着广泛的疾病谱,即阳虚体质以不同脏腑阳气不足而导致相应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出现涉及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因此治疗与改善阳虚质的侧重点也应因人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3 阳虚质的治疗与改善

3.1 灸法

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热量以达到温补阳气作用的中医外治疗法。《本经疏证》曰:“艾草,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利,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研究表明[43],雷火灸改善肾阳虚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降低T 细胞CD8+、IgE、IL-4 水平,提高T 细胞CD4+、CD4+/CD8+、IL-2 水平。胡秀武等[44]的研究亦证实长蛇灸能够改善阳虚质并纠正Th1/Th2 失衡,提高免疫功能。李海勇等[45]回顾性分析督灸治疗脾肾阳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表明督灸可以减轻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的阳虚症状。由此可见,灸法通过其温阳通经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阳虚质中的多种临床症状,调节免疫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2 针刺

针刺疗法以其治疗疾病广泛、治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且经济低廉为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杨燕等[46]应用扶阳针法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缓解了阳虚症状,同时能调节免疫功能。范靖琪等[47]采用通阳柔筋法针刺联合挛三针治疗阳虚型帕金森肌强直患者58例,缓解阳虚型帕金森肌强直患者肌强直状态,改善其步行状态。林雅静等[48]研究发现温阳通督针刺运动疗法有效促进脑出血恢复期运动障碍阳虚质患者颅内血肿吸收,改善中枢和四肢神经电生理传导,并增强患者肢体肌力。由此可见,针刺疗法在改善阳虚质的临床干预中疗效确切,前景广阔。

3.3 中药

中药治疗阳虚证、改善阳虚体质历史悠久,效果显著。陈艳丹等[49]运用中药治疗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阳虚症状明显缓解,并能改善卵细胞质量,使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均上升。孙思东等[50]使用右归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肾阳虚型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可使降低关节液中骨桥蛋白(OPN)、钙结合蛋白(S100A12)、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下降,进而改善临床症状。牛明了等[51]研究表明加味济川煎能够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老年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症状,同时使血清5-羟色胺(5-HT)、5-HT 4受体(5-HT4R)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ⅤIP)水平均显著降低。总之,针对不同脏腑阳虚证,选用中药随证治之,阳虚质改善效果显著。

基于此,在“体质可分”“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的体质学原则指导下,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应当及时发现和改善阳虚体质,对与阳虚质相关联的疾病进行预防,以期使人们“有病才治病”的健康观念向“治未病”的理念转变,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4 结论与展望

阳虚体质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其带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负担十分巨大。同时,阳虚体质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及生殖系统等多系统疾病有较强的相关性,如不及时改善阳虚体质,任由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恶劣的。目前国内对于阳虚体质的研究较多,但在国际范围内也未引起重视,对于其致病机理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总而言之,阳虚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逸不适等因素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本文通过综述阳虚质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及相应的改善和治疗方法,以期推广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疾病的健康理念,有助于预防阳虚质的形成,改善阳虚质,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顺利落地实施,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阳虚阳气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