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2023-10-21孙嘉骏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美术融合

孙嘉骏

摘 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艺术源自生活,而劳动创造了很多充满美感的事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劳动、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创造了震撼中外的圆明园、大佛寺、各种精美的瓷器、铜器、具有丰富内涵的画作等,这都是劳动人民付出的心血。对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教育是必修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劳动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文章探讨了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使学生能在艺术课堂中发展自身的劳动素质,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劳动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8-0238-04

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融合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作用,采用有效措施促进美術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劳动创造了艺术,同时还能体现出民族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尊重劳动,激发“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在劳动中获得创造灵感,以艺术形式记忆劳动。对此,教师应在美术课堂上巧妙地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创作,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使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突显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落实素质教育。

1.鉴赏艺术作品,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美术课堂会因为融入劳动教育而更加生动,具有趣味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进一步深化美术教育。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从而体现出美术学科的实践性特点。鉴赏艺术作品是美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搜集劳动题材的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形态进行细致观察,总结作品的特点,感受作品的采用的艺术手段。这样既可以深化劳动教育,还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在锻炼学生艺术赏析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

(1)观察人物

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国外的劳动题材艺术作品。如《拾穗者》,这幅画是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代表作,是一幅布面油画,现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存放。《拾穗者》描绘了秋季的法国农村,农妇们在金黄色的田野中细心拾取剩余麦穗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画中的农妇进行观察,她们的皮肤黝黑,穿着朴素的衣服,戴着头巾,露出来的胳膊略显粗壮。虽然农家女性没有纤细的身材和白皙的皮肤,她们的真实、朴实却能让学生感受到庄严的美,这也是画家眼中普通、真实的农村,凝聚画家对农民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对劳动人民的崇敬。《拾穗者》描绘了19世纪现实的法国农村生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进而能够尊重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国内的劳动题材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先展示国画家孙佃珍创作的《剥玉米》,这是一幅农民画,现存放于中国美术馆内。画面中的农民正在田间剥玉米,教师应让学生对收获玉米的过程进行观察,了解玉米秆的作用,体会真实的农民生活,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会好奇剥玉米的方法,在深入了解后发现剥玉米并非易事,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教师还可以展示其他的农民画,让学生思考农民画中的哪些地方会让人感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多学生会发现农民画中都会有一些劳动的画面,体会劳动人民在丰收时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教师还可以展示国画家叶浅予创作的《拉网》,这是一幅速写作品。教师让学生对画面中的人物动态进行观察,并将木质关节人作为教具,将它摆成和画面中人物相同的姿势,同时也让学生对姿势进行模仿,了解人体的结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人物动态的了解,提升他们的绘画造型能力,还能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观察建筑

小学生正处于艺术启蒙阶段,教师需要利用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北京故宫鸟瞰图》,这幅画展示了故宫的雄伟和恢宏。在学生欣赏这幅画的同时,教师应为学生介绍北京故宫,它位于北京市的中轴线,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之一,历经明清两代,更是有着“世界五大宫”的美誉。北京故宫于1406年开始建设,历经14年后于1420年建成,四面建设了高达10米的城墙,有9000余间的宫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心血建成的。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以及对北京故宫的了解,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内心对劳动人民的崇敬油然而生,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通过努力学习在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劳动精神。

2.优化手工课程,锻炼动手能力

手工课程需要学生使用各式各样的美术工艺材料制作具有艺术内涵或实用意义的手工作品。实践是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融合手工课程与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制作手工加强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同时也体会创作的趣味性,以手工实践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提升,落实美育与劳育并举。

(1)感知劳动者精神,体会手工的乐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只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手工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投入手工制作中。例如,教学“剪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剪纸作品《狮子娃》,这幅作品以强壮的狮子作为主体,搭配色彩艳丽的花鸟作为背景,鲜明的色彩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时学生肯定会疑惑,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然后教师再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老奶奶正在拿着剪刀剪纸,这便是《狮子娃》的作者——我国民间艺术大师,被誉为“剪花娘子”的库淑兰大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库淑兰,她是我国西北民间一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家,她的剪纸作品承载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靠一双手和一把剪刀创作出了很多出色的剪纸作品,被授予了“接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可以说剪刀陪伴了库淑兰一辈子,学生通过对库淑兰大师的了解能知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明白劳动不分贵贱,感知劳动者的精神,尊重劳动人民,还能激发他们的手工兴趣。

(2)关注手工制作过程,理解劳动价值

在小学美术手工课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参加实践创作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手工制作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手工作品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使学生理解劳动与艺术融合迸发出的价值。例如,教学“巧用瓶盖”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瓶盖,并让他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瓶盖的种类,包括颜色、纹理、材质等。之后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瓶盖不论颜色、纹理还是材质有什么区别,大多数瓶盖的形状都是圆形的,那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形的事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太阳是圆的,有的说杯盖是圆的,还有的说风扇是圆的。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再让他们思考:“这些圆形的物品或是物品某个圆形的部分和瓶盖之间有没有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瓶盖摆在一起,叠一叠、拼一拼,看看可以摆出什么形状。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用瓶盖制作的小动物,发现这些小动物都是用瓶盖和装饰制作而成。如此,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讨论中了解手工技巧,并在手工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创造型,如有的学生在制作动物的毛发时会使用毛线,这样制作出的毛发丝丝分明,而有的学生则使用了毛毡,这样制作出的毛发是一个整体,有毛茸茸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创造出很多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理解劳动的价值。

(3)结合手工与生活,突显劳动育人能力

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劳动,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相融合,教师应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使他们能进行艺术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劳动思维能力,同时突显劳动育人的价值。仍以“巧用瓶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在手工课程中展开劳动教育。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使用瓶盖制作的各种手工成品,如娃娃、小动物、风铃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学生在观察后发现制作这些物品的材料是生活中被直接丢弃的各种各样的瓶盖,这时学生可以了解原来生活中被随意丢弃的废旧物品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成精美的作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还能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绘画、剪贴等方式制作手工,与学生总结利用瓶盖制作手工的关键步骤,推动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每天都要清扫大街上的垃圾,十分辛苦,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有的学生提出设计一款智能清扫车,可以帮助环卫工人清扫大街,还能自动分类不同的垃圾。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手工制作,发展他们的创新劳动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3.展开绘画教学,感悟劳动不易

绘画是美术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展现劳动之美的一种方式。不仅绘画艺术能够展现劳动之美,绘画材料也都是劳动产物,如绘制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这些材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纸的制造更是传统文明中的佼佼者,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在绘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在传授绘画技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教学“点、线、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劳动为题材设计绘画主题,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绘画技巧创作线描画,如《洗衣机》《酱油瓶》《烧水壶》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站在美术的视角对酱油瓶进行观察,包括外形、线条、形状、颜色等,并用画笔设计一款独特的酱油瓶,激发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创作精神,使他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观察美。再如《洗衣机》,洗衣服不论在古时还是现代,都是人们要掌握的生活技能,在古代人们会采用揉搓、甩打等方式洗衣服,属于一项体力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洗衣机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洗衣机的外形、线条,让他们在纸上通过将点、线、面结合画出脑海中的洗衣机,将劳动的场景展现在画纸上,感受艺术是由劳动创造的,体验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鼓励学生在家中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劳动项目,在劳动后产生成就感。

4.抓住教育时机,增强劳动表现力

小学美术教师应抓住在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的时机,把握對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进行培养的教育机会,为他们营造“热爱劳动最光荣”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自身的劳动表现力。例如,教学“对折剪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如“中国画、篆刻、刺绣”等,让学生知道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设计和制作剪纸作品不仅要动手,也要开动脑筋,对对折画图形进行想象和构思,再剪出相应的图形,完成对折剪纸作品。这样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还让他意识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同时也了解了我国的传统剪纸文化,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有利于劳动教育的落实。又如,教学“会转的玩具”的相关内容时,本堂课的重点是制作立体作品,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讨论可以制作玩具的材料,很多学生提出彩纸、布料、废旧物品等材料都可以制作玩具。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制作玩具的材料,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制作玩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玩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参与劳动制作,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他们愿意主动表现。制作会飞的玩具需要很多材料,学生要运用这些材料完成创作,既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精神,还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劳动表现力。同时,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桌面和脚下必然会留有一些垃圾,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在下课前将自己的桌面和座位收拾干净,长此以往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突显美育与劳育融合的价值。

5.组织校园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如今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并没有安排过多的劳动课程,这无疑是在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一大阻碍。而小学校园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美术教师也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来渗透劳动教育,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理解美术知识。教师应遵循一贯性和整体性原则,坚持融合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以深化劳动美术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必要性。

例如,美术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艺术节时组织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的布置中,包括作品展览、场地设计等。在以往的艺术节中,通常都是由美术教师包揽活动事宜,但有很多事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布置活动场地、展览作品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负责一个区域,锻炼他们的劳动技能。在活动展示阶段,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如在现场创作美术作品后分发给教师和其他学生以及参观的学生家长,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还能参与劳动,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劳动体验。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整理和回收展览的作品、现场的可回收材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意义。

又如,教学《蜻蜓飞飞》的相关内容时,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树叶粘贴画的方法,可以使用形状、颜色不同的树叶在纸上拼贴出蜻蜓,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树叶是这堂课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而树叶属于自然事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拾取掉落在地上的树叶,亲自收集制作树叶粘贴画的材料,让他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并对树叶进行观察,通过树叶联想出蜻蜓的头、翅膀和尾巴,整理好收集到的树叶后回到教室中完成粘贴画。教师要指导学生贴画,注意翅膀的摆法,既要相接,还要在连接处略微重叠。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材料完成不同题材的粘贴画,如花瓣、小石头等自然事物;玉米粒、谷粒等劳动产物;报纸、纽扣等生活废弃物等。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公园中收集粘贴画材料,如动物脱落的绒毛、自然掉落的花瓣、小河中的鹅卵石、地面上的细沙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这些材料排列组合,粘贴成好看的艺术作品。在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渗透劳动教育,让他们珍惜材料,不能随意丢弃和浪费,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劳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和参与劳动的兴趣,促进美育与劳育的有机融合。

另外,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在每年的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植树,将学生分为“植树小组”,在活动过程中要完成挖土、栽树苗、浇水等事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场参观,学习一些种植农作物的技巧,让学生到果园中采摘水果;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中看望老人,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用画笔画出活动中的趣事,锻炼他们的劳动实践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美育与劳育的有机融合。

6.结语

综上所言,劳动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基础和源泉,源自生活的艺术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对此,美术教师应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对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以课堂为平台,推动勞育与美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激发创作灵感,用丰富的艺术形式来记忆劳动中的点点滴滴,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珊.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教育观察,2020(11).

[2]叶沛祺.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01).

[3]杨诗宇.“五育融合”的四个关键教学策略——以小学美术《风筝的魅力》一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23(03).

[4]唐舒.浅谈劳动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图形印章》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21(06).

[5]邓伟.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15).

[6]杨志.劳动创造美——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2020(47).

[7]韩悌明.在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01).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美术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