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军旅文学的新生长与新期待

2023-10-21王佐红

鸭绿江 2023年9期
关键词:军旅战场军人

对青年军旅作家窦椋长篇小说《战场边缘》的阅读,我中间没有穿插别的阅读,是一趟子读完的。这样说不是要表达我的专注,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故事吸引人,情节跌宕起伏,感染力很强,语言也不滞涩,我的阅读体验是顺畅且成功的。全书用三十章、三十五万多字主要叙写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西北一个偏僻小县里一个叫作周集的地方周氏三兄弟先后参军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写他们的从军,实际上也是在写他们的人生命运,背后承载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国家的进步。可以说是立体化、真实性、有温度地写出了当代中国军人的赤诚态度、奉献精神、刚强意志与多重牺牲,也表现出了中国军人背后家乡与亲人们的坚定支持、道义承担与不竭力量。

说实话,在和平已久的今天,读1989年出生的作家的长篇军事题材小说,起初我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的,既不敢有太高的期望,却又带着不小的好奇,想一探究竟,看看如此年轻的中国当代作家,对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战争的书写到底能有多大程度的抵达、把握与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性。我以为,恰恰在和平已久的当下,军旅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出版与阅读推广尤为重要,它是全社会国安意识培养与斗争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一直以来我很期待上乘的军旅佳作出现。读完《战场边缘》之后我总体是欣喜的,并不失望。读完掩卷品咂,我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有特点与亮点的地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刚强度、复杂性与真实感的军人形象塑造,二是得体地介入战争书写的方式与效果呈现,三是饱满却并不过度的精神诗意,四是精彩的故事情节设计与突出的剧本基因。

先谈具有刚强度、复杂性与真实感的军人形象塑造。作为准90后作家,与此前许多作家相比,窦椋在对军人形象塑造方面的探索中显得开合更大,拉伸更长,拘束更少,更加活泼与俏皮。他在《战场边缘》这本书里写军旅、写军人时首先将其写成的是人,具有人的深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命运的多重境遇。写英雄是放在日常生活层面去写的,没有把军人写成脱离人性特征的抽象符号,也没有写成那些具有小缺点但不影响光辉形象的批量可见的模式化的人物形象,而是写了不同军人之不同的命运与状态,广泛地写了军人在社会上与军营里的诸多高光时刻,但也遭受曲折的命运状态,也写了他们的多样艰难与不屈意志,这是今天读者能认可、能同感并被主人公命运牵着走的重要因素,觉得他(她)像我们认识过的某个人,是真实可信的,不装假不虚伪。这其实也应该是文学与生活中的共同常识,但我们在平常看到的往往是常识展现与支持得并不够。其实该书中主要写到的三位军人的人生动态就是社会现实状况,不单是军人的境遇,實际上也是所有人的不可掩饰的命运轨迹。作家这样写是要更多地写出活生生的具有复杂度、丰富性、情感力、感染力与昂扬精神品质的军人。周庆绅是本书着墨最多的,是一号主人公。他总体上是个悲剧性人物,身上却担负了诸多道德义务,足以温暖与映亮别人。他回家后经历的不堪生活中面临过一些错位,比如他自谑为了拍成展现老区人民与驻地官兵相濡以沫的故事的电影而做出的与社会各色人等的曲折洽谈的努力为“骗”。①这种偶尔的错位与复杂体验让人物形象瞬间立体起来、真实起来、可亲起来、可爱起来,因为这是一些军人会有的间或的真实生活体验与心灵话语,毋庸讳言。不得不说,在文学写作中,真实本身就是非常有力量的,甚至就是力量本身,不能忽视更不敢小视。写作真不真实读者一眼便知,读者都是伟大的生活家与鉴别家,一旦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形象品性的某种虚假,那作品的感染力瞬间就荡然无存了。《战场边缘》中最终写出了军人的担当与情怀、奉献与忠诚,写出了那种关键时刻珍贵的品质与意志。不说周庆绅在军队里面的冲锋陷阵,单说最后挣到大钱后,并没有想着私吞,而是一小部分留给爱人家属看病,大部分要捐赠给自己不忍面对的贫困革命老区的老乡们改变现状,这就是他最后彰显出的特别的精神光辉与人生价值意义,仅此就够了,其他任何的不堪不但不损害军人形象,相反还更加突出了军人品质的珍贵,突出了军人形象的立体、饱满、可信与刚强,激发了读者对军人的亲近、理解与关怀。

其次谈作为年轻作家选择的得体的介入战争书写的方式。对于年轻的作家窦椋,对战争的书写肯定有大的难度,因为战争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丰富的历史总体,他必定缺少一手体验与完整阅历,但窦椋相对恰当地找到了自己的切入角度与位置。他不是从正面挺进,也不是从侧面深入,而是从战场边缘写起,这点在书名中即可清晰见得。作为军旅作家,他当然不可能不写军旅题材的作品,也不可能不触及战争,这是他的独特资源与施才场域。读《战场边缘》,能看出来窦椋是向先辈作家们学习了不少的东西的,是小懂战争的。他写到的战斗中的士兵的心理活动是真实而深刻的,符合临战士兵短暂时刻的心理实际,说明他是下了功夫揣摩战争与军人的。因为毕竟没有亲历过战争,所以作家对战争的正面描写很少,而是从军人的来源地——家乡写起,从作家出生的村庄与身边亲人写起,这于他不得不说是较好的选择。作品大量的篇幅是写在周集里周氏兄弟当兵的愿望,父辈的期望,改变命运的机遇,家庭亲情与道义的牵扯,当兵回来后的人生错位,英雄的人生遭际与艰难奋斗,等等。背后其实都指向对军人品格与价值的礼赞。书中还写到抗洪,那是和平时代的战争,也有军人的牺牲,作品并没有重点表现牺牲,但军人的付出还是读者眼中心中最沉重的关注。作品中侧面触及的有段时期一些乡村占道收费,人们纷纷奔赴深圳打工,有些女子因贫穷或欺骗误入风尘、骗子横行等,都是时代大发展中曾经的局部的真实社会现象。作家借以表达时代感与社会性,扩大了题材的有效性,从更广视域和更大场景、更宽纬度里服务了军人性格、遭际、命运与精神的书写。

复次谈精神诗意的饱满与有效作用。诗意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审美品质,对于伟大作品甚至是必须的,大的作品中诗意的不足会造成作品基调的滞涩沉闷,诗意的盈余则又会削弱主题的力度,对其把握是个分寸活儿。《战场边缘》中,作家特别注重诗意的酝酿与彰显,在每一章前都提炼出一小段诗意奔腾的话,概括这一章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与命运形态,这会让读者的阅读在诗意中推进。我能在较忙乱中顺畅地一次性读完这本厚书,这些诗意的“导语”是起了有益作用的,是牵引性力量,也是升华性力量。这三十章的三十段话语是很精彩的,是诗,是文眼,更是哲言,可以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小说。随便举几句为例:“他时常醉倒在冬日浓雾里,看见飞鸟才有巢穴,惺忪的睡眼便跨越土地的贫瘠,穿透榆树无章的微距。”②“还有很多话只字未提,他去寻找更分明的四季,当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然而前方就是烈火,连冬青也俨然泛黄。”③“不过,我从无穷的天空下路过,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山雨欲来,我都能看得见她头上的那片云朵。”④“当我在多雨时节流离失所,每一次大水漫灌我都逆流而上,就算汪洋中洒下一寸极光,我衣衫褴褛,也一如披上人间最美的云裳。”⑤“如果是这样的告别,我能不能拒绝出现,那样我还保有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如果是这样的久别重逢,能不能别让我知晓,我还是有绚烂如花的后半生。”⑥这样的句子未必深刻,但优美、抒情、朦胧、蛊惑,读之让人瞬间对军人的赤诚、牺牲、奉献,以及情感世界有了更突然与深入的领悟与共鸣。本书最成功的一次诗意升腾是在全书结尾。在周家兄弟老大周元明尸骨安葬仪式上,大家都在等待已无法当兵的周元明的儿子周晓盛的出现,当快要等不及了时,作者写道:“一锹泥土刚要撒下去,一声嘹亮的‘等等’从陵园门口传来,穿透雨雾,回声四起。众人纷纷回头,他们看见一名军人出现在风雨中,他大步流星地走来,皮鞋溅起雨水,散开来形成漂亮的水花。他的军装湿透了,颜色更加湛绿,雨水打在他的大檐帽和棱角分明的脸上,他反而把头抬得更高。黑压压的伞群,不由自主地分作两边,中间露出一条笔直的小路,通往肃穆的丰碑,那名军人走到近前,拂去碑上的积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浩气无边。一刹那,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这个人就是周元明的重生。”⑦这是一段神秘化与抽象化书写,是全书的结尾,更是作品主题与灵魂升华的开始。全书中的军人都有名有姓,只有这里的“军人”是一个代号,没有看出来特指谁,这样的书写抽绎出了周氏家庭心底里对军人的那种由衷的礼敬、向往与追逐,升华出了血液里那份执拗和深刻而有力的对军队的感情,使得全书的主题与意蕴陡然激扬和飞升起来。

最后谈精彩的故事情节设计与突出的剧本基因。这是小说成立与成功的基础。《战场边缘》的主人公是周氏三兄弟,老大周元明想当兵时当不上,结婚生子后却又有机会草草地赶往战场,结果牺牲在了战场;老二周庆绅从枪林弹雨中回来,为了父亲与侄嫂,放弃了部队里的大好前程与“白富美”女友,回来与嫂子结婚,后在诸多不如意中艰难求生,终而颠沛至死却无悔无怨;老三周意重学业突出又执拗地选择去军营,经历过缉毒实战,后陷入谍中谍与情感的双重困境中难以抽身,无法自拔。他们的命运都是有故事与变奏的,作家在写作中刻意放大了这背后的种种陡变,有适度的艺术变形,并在分章时刻意留了悬念,是很牵引与带動读者的情绪的,使得读者读起来不容易停住,并时常会与主人公同喜乐,共悲伤,在不少的反转中内心经受跌宕起伏千回百转。因为这样中国传统小说式的情节效果,也因为作家为影视改编刻意做准备的缘故吧,《战场边缘》的镜头感是十足的,人物命运变化的幅度是很大的,感情故事的冲突也是很剧烈的。这一点在小说写作上是会被一些评论家与多数传统的特别是文学刊物编辑诟病的,比如情节发育不够充分、人物的命运转得突然、个别事件有点无厘头等,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但于我却是很珍视这样的阅读上的快感的,可能是因为我长期在图书出版单位工作,面对着市场直接洗礼的原因吧,我觉得当下以及未来的小说不管是什么潮流与技艺,怎样进步与怎样发展,关键之一还是要解决好看与有人看的问题,特别是小说,应该是各类文学体裁中最拥有读者的,好看、有人看并能向上向善向新才是文学的硬道理。具体到当前,文学作品能扩圈与破圈才是真有效。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作家的小说写得很不好懂不好看,还有一些更年轻作家的作品中读不出来温暖、爱和力量等向上向善的东西。《战场边缘》这样的小说,确实好看并主题鲜明,凭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算是成功的小说作品了。按说我这样谈这本小说这样的优点其实是在谈基本的常识,几乎不应该被说明与重复,但在当代的实践与现场中,我常常发现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回到常识与重建常识,我们不少作家时常陷入脱离常识的逼仄的路径中,还自我鼓掌而并不忧虑。不能充分有效地抵达读者,不能让阅读在读者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完全地脱离我们的叙事传统,不从文学自身寻求解决与建设,我这样认为绝不是要反对文学的深刻与高端化,而是说深刻与高端也要努力让更多的人懂,文学写作在追求深刻与高端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那些吸引读者的好办法,更不能在写作中故意为难读者。或许我们没有理由让一部作品承担时代的所有文学希冀,但对更好更多读者的吸引绝对应该是文学本身意义的一大部分,如何完成,特别值得我们继续共同认真思考与多维探求。同时,和同龄大多数作家书写个人私我幽微之一己之情怀不一样,窦椋摒弃掉了小我的阴影,走在开阔的大路上,他系列作品书写的都是重要的公共题材,所以他与影视的互动更为密切,这也是作家体现更大价值的渠道之一,是“作家”概念本身应包含小说作家与剧作家等的本质内涵所蕴,这是值得肯定并应予热情鼓励的。

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诞生了魏巍、莫言、朱向前、何建明、石钟山、王树增、徐剑等一大批重要作家。他们为书写当代中国、表达当代军人风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文脉与使命接续到今天并一直在开放中生长。窦椋就是这年轻军旅作家中出色而实力雄厚的一位,他已创作出《大江硝云》《全面击溃》《以兵之名》《魔鬼周》《昆仑哨》等反响不错的小说,《战场边缘》是最新的一本实力之作,虽在小说与影视剧本的分离处尚有不够老到的地方,个别情节设计也有变形,没达到既定效果,语言与思绪还可以节制与细美一些,但瑕不掩瑜,这部长篇小说总体上是对当前军旅文学书写有新开拓与新生长的佳作,它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军旅文学写作的新锐实力、开放风采与进步意义,更昭示着更广阔更高质量的未来。

注释:

①—⑦窦椋:《战场边缘》,重庆出版社2022年版,第477页,第1页,第47页,第371页,第405页,第519页,第556页。

作者简介>>>>

王佐红, 1981年生,宁夏固原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副编审。在《作品与争鸣》《文艺评论》《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出版文学评论集《精神诗意的唯美表达》、诗集《背负闲云》、长篇小说《上口外》(合著)等。曾获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奖、宁夏文学艺术奖、中国新闻出版集团优秀书评奖。

[责任编辑 胡海迪]

猜你喜欢

军旅战场军人
军旅青春正步走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胸怀军旅梦
C-130:战场多面手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
军人“四有”歌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