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探析

2023-10-21梁鋆

广西社会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壮语民族语言电视节目

梁鋆

(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 南宁 53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为广播电视台做好民族节目策划与传播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普及,线下“体验化”“沉浸式”活动日益受到群众喜爱[2]。因此,创新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把民族宣传积极延伸拓展到线下,成为民族地区舆论宣传的重要手段。广西作为沿边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是指专门报道中国各民族的广播电视专题类栏目,内容以介绍中国各民族的地域、人文环境为主,多反映各民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表现各民族同胞的精神面貌和生产生活。我国学术界早期对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广播电视技术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和普及,探索如何克服民族地区因地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带来的信息接收障碍。随着时间的推进,学术界对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研究逐渐深化,学者们开始关注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如何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刘东升以西藏阿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问题,认为经济发展缓慢、广播电视台经营与市场脱轨、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匮乏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3];熊皇和许艳艳认为,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但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分散、总体需求量也相对较少,因此当地需要紧密结合其特性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4];卢之倩认为,西藏自治区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应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介融合的形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广播电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5];等等。

虽然,我国学术界对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对节目内容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目前的研究尚未涵盖所有的民族地区,如对广西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研究较少;二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广播电视技术、内容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研究有待深化。为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广西为例,分析促进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促进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现实意义

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社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在沿边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凝聚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节目通过展示沿边民族地区的人文、自然、传统风俗等文化符号,可以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同时,广播电视节目还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平台,如传播壮族等民族的传统技艺、音乐等,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民族艺术文化财富[6]。

其次,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有利于沿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断强化全体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跨越地域的界限,通过制作和播放中华民族特色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和谐精神,展现我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助于增强沿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加快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最后,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方面,广播电视事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沿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节目的制作与传播、广告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都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文创产业的发展,推动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传递对沿边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影响[7]。这些节目中传播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念,能够引导当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系统认真筹办民族类节目,推出民族文化节目,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加民族元素,积极策划线下民族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沿边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需求,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广西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族语言节目快速发展。早在2016年,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便制作了31个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总时长超过9000小时;制作55个民族语言电视节目,总时长超过7000小时[8]。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推进,截至2021年底,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共推出了6种民族语言节目,开设了90多档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涵盖壮语(包括多个方言)、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和毛南语等多种民族语言[9]。在百色市、崇左市、防城港市等3个设区市以及8个边境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更是实现了快速发展[10]。二是壮语文化节目收视率较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壮语文化节目。例如,南宁市武鸣区电视台的《壮语讲故事》栏目,以故事形式为观众讲解壮语文化。百色市靖西市电视台播出的《壮语时段·五色糯》《壮乡文艺》《赏山歌》等节目,讲述了靖西的壮家风物、秀美山河和古老传说。崇左市大新县电视台的《我会说壮语》节目,邀请儿童用壮语进行演讲,有效激发了当地儿童对壮语传统文化的兴趣[11]。三是民族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广播电视节目深受欢迎。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系统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热点,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广播电视节目。例如,2019年广西广播电视台举办“壮族三月三全国百名主持人赶歌圩”大型采访活动,邀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近百名主持人“云对歌”“云直播”,以民歌会友,收获众多粉丝。统计显示,这一活动延伸的直播节目、短视频等通过央视频平台、广西视听移动客户端以及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等多平台直播,在全国共有10余家省级广电媒体同步转播[12]。又如,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全国首档大型新民歌实景创演秀《新民歌大会》,该节目以融媒体短视频加音乐综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式,探索出民歌创新和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与新路径。2022年该节目的主题为“喜迎党的二十大,中华民族一家亲”,参赛者们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品,以流行时尚与传统民歌元素相结合的创作和演唱,展现新民歌魅力,纵情歌唱了我们的美好时代和幸福生活;2023年该节目以“民歌潮音 山水秀场”为创意宗旨[13],将实景创演地点选择在广西各地的多样化的人文空间与山水场景,以在实景空间唱民歌的形式展现广西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生态环境、对外交流合作等多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再如,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卫视推出系列特别节目《民族文化·寻声而动》,该节目以“声”为题、以“动”叩门、以“精”取胜、以“新”动人,通过叙述中国经典民歌的前世今生,铺展民歌创新的声动图景,以经典民歌的创作演变与传承发展所凝聚的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和质量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些节目不仅在党和政府与沿边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极大丰富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推动沿边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问题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系统的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缺少专门的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缺乏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源、缺乏品牌化精品节目等问题。

第一,缺少专门的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吉林等省(自治区)都已设立了多种民族语言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其中,新疆自治区级维吾尔语广播频率9个、维吾尔语电视频道19个;西藏藏语广播5个、藏语电视台3个;内蒙古自治区级蒙古语广播频率9个、蒙古语电视频道9个[14]。相比之下,尽管2013年12月广西靖西(今靖西市)开设了一个壮语广播频率,但在整个自治区范围内,仍然缺少专门的壮语广播频率频道[15]。广西尚没有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广西壮族人民使用的壮语难以统一,当地壮语分为南壮语和北壮语两种方言,且这两种方言下又分出了20多种次方言。不同地区的壮语口音差别较大,有时候甚至邻近的两个壮族村落的人的口音都大相径庭。

第二,缺乏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源。广西的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等。然而,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开播的民族语言节目仅涵盖6种语种。尤其是广西壮语广播电视节目的数量相对有限,且节目时长较短,节目形式也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新闻类节目上。同时,由于广西壮语还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方言支系中,南北地区的语言差异较大。2017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和靖西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一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壮剧”形式表现的壮语广播剧《母爱》,该节目播出后仅在靖西市、德保县、那坡县、马山县等南部壮语地区引起了热烈反响[16]。这说明广西地区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多样性有待加强、覆盖范围有待拓展,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民族和地区群体的收听收看需求。相较而言,近年来我国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得到了迅速发展,充分展现了各个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西藏电视台播出的《骑行318》栏目,以国道318线上的骑行者为主要拍摄对象,展现了西藏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成为一档西藏著名的旅游户外类真人秀节目[17]。此外,西藏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藏语电视剧《还愿》在藏族观众中受到热烈追捧,也获得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表彰。云南则凭借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极开发相关民族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出一批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如《旅游新时空》《美丽云南》《经典人文地理》等,从不同角度向观众展现了云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18],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缺乏品牌化精品节目。在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以汉语节目翻译为主,缺乏深度和感染力的品牌化精品节目。这主要原因是:首先,节目制作水平普遍有待提高。广西民族语言节目的制作过程显得简单、粗糙,部分节目缺乏民族特性,未能突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19]。其次,节目内容单一。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大多是汉语节目的简单翻译,缺乏对民族语言题材的专门制作。尽管在靖西市、南宁市武鸣区、隆安县、那坡县等地的广播电视台,已经开设了一些民族语言题材的节目,但整体数量仍然较少。再次,民族语言播音水平不高。许多民族语言节目中经常出现过多使用汉语借词或汉语表达方式的问题,导致民族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自然,失去了独特的民族语言韵味。最后,民族语言广播电视栏目形式单一。许多播出机构都开设了民族语言新闻栏目,而其他类型的民族语言节目较少且是周播性质,形式相对单一。相较而言,新疆近年来的维吾尔语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势头强劲,先后有《我是应聘者》《美丽你我她》《丝绸之路好声音》《丝路新发现》等一系列维吾尔语精品节目,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特别是《丝路新发现》,该节目是新疆电视台着重打造的一档凸显民族风情的娱乐节目,融合了时代背景、主题故事和民族特色等多种元素,从独特而新颖的视角解读神秘传奇的丝路文化,成为一档品牌化精品节目。目前,广西主要缺乏像《丝路新发现》这样既有当地民族特色,又能紧密结合现代流行文化的精品广播电视节目。

三、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对策

发展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赋予民族地区同胞权利的举措,也是确保民族同胞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满足其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举措,更是维护广西边境语言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推动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走深走实,实现守正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保证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正确的舆论导向

广西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相关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中始终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其中,以高要求用心、用力、用情的精准组织报道,生动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沿边民族地区的伟大实践。2017年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广西视察,这是全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这期间,广西广播电视系统全力做好相关新闻稿件逐字逐句的翻译和配音工作,准确推敲重要论述和专业术语的表达,确保新闻报道准确无误、流畅好听,符合壮语表达特点和受众理解的需要。与此同时,广西广播电视系统还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时刻把握“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报道主旨,生动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新面貌,突出体现党的关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20]。比如,2022年,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西藏、新疆、宁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共同制作播出5集特别报道《我是小小石榴籽》,该节目以民族地区群众爱领袖、爱家乡为主线,通过展现5位来自民族地区的少年儿童成长经历,生动刻画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幸福生活,展现各族群众奋进新征程的斗志。制作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党中央步伐,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更好地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协同推进,加快创办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

加快创办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需要针对广西的壮语方言特点,发挥政府、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力量,协同推进创办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首先,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成立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引导资本和技术投入,确保新频道的顺利开办与长期稳定运营。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壮语频道的建设与运营。其次,政府可参考其他自治区的经验,组建一支由语言学家、壮语文化传承人和广播电视节目专家组成的壮语标准话推广研究团队或组织,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制定一种相对统一、能够被大多数壮族地区群众听懂和接受的标准壮语,作为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的主要语种。最后,考虑到南壮语和北壮语的区别,可以在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节目中,分时段播放针对不同方言群体的内容。例如,在自治区级壮语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制定的标准壮语;在非新闻节目中,上午时段播放南壮语的节目,下午时段播放北壮语的节目,晚上时段播放制定的标准壮语的节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地区壮语群众的收听收看习惯。

(三)科技赋能,积极利用新媒体增加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源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采写和传播形式,让民族文化有了更高的触达率。广西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也应积极探索“一次采集、二次加工、多平台分发”的“中央厨房”新媒体传播机制,加强节目创新。首先,在集采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平台推送图文、音视频、有机融合的新闻产品,从各个层面阐述民族生活、展现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扩大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21]。其次,要在日常报道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中,制作一些更为丰富的民族节目融媒体产品,把民族文化、民族人物植入其中,从而增强民族地区受众对这一报道的感知力,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受众听、看、说、唱等全感官接收需求。最后,在新闻报道或节目制作中,要始终以用户思维打造产品,多思考用户喜欢收听收看什么样的产品、用户喜欢用什么方式收听收看、用户收听收看后喜欢做怎样的反馈互动等,从用户角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切入,以有趣的民族文化入手,力求产品“说人话”,创造出更多民族语言如壮语等广播电视节目源。

(四)增量提质,打造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品牌

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不仅是满足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民族地区群众主人翁精神的文化平台。长期以来,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大多以译制新闻类栏目为主,节目不够丰富,内容较为单一。针对这一情况,广西广播电视系统要积极探索,制作一批有深度和较强感染力的精品节目。首先,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要认真办好壮语新闻栏目,做到定位准确、选题新颖、播讲专业。新闻节目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报道新闻、传播资讯的同时,要服务好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其次,广西广播电视节目要打破原先呆板、陈旧的形式,将民族语言、民族文学、音乐艺术等融为一体,制作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具有浓厚民族文化新鲜感的优质节目。最后,为满足民族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西广播电视系统应探索推出一些针对年轻观众的形式多样的教育类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精品节目。例如广西电视台推出的《为你读诗(壮语版)》,该节目特别选取教育部发布的经典诵读大赛诵读篇目目录中的经典诗词名篇进行壮语翻译,先后对《长恨歌》《桃花庵歌》《登高》等著名诗歌进行录制,得到广大师生尤其是双语教学的大中小学校的热烈欢迎,有效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22]。但是这样优秀的民族语言节目数量还是太少,相关制作人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优秀教育类节目的特点和经验,推出更多教育类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

(五)精雕细琢,以民族文化节目传递民族文化自信

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广、受众多,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工程的进村入户,广播电视节目已成为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方式。因此,广西广播电视系统应在民族语言节目上更加精雕细琢,以民族文化节目传递民族文化自信。一方面,广西广播电视系统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让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实现“求同存异”,并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反映民族文化交流、介绍多民族文化,展现各民族独特文化魅力,使民族地区群众感受到多民族文化魅力并由此产生共鸣,让多民族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画出同心圆。这就要求主流媒体以民族文化节目为传播渠道,深耕细作地传播多民族文化,构建各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进而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广西广播电视系统应通过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让当地的民族文化“走出去”[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4]。广西各级广播电视台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紧紧围绕党中央赋予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新使命来推广,让民族文化“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广西广播电视系统要积极服务国家外交事业,在相关重要节点做好中国与东盟交往交流的周边产品,策划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和广播电视栏目,如合拍电视剧、举办线下活动,继续推动国产影视剧在东盟国家的译制、播出等,并将已经落地的活动品牌化,让这些特色栏目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品牌。

(六)转换思路,改“公益模式”为“双赢模式”

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采集播出需要大量经费支持,才能保障相关节目的生存和发展。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一方面争取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从自身出发,用丰富的民族文化撬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地方经济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让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探索广西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摄制和译制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利用本土的译制团队和放映平台,推动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向东盟国家延伸,并发挥广西的本土优势和临近东盟的地缘优势,形成有广西特色的“一条龙”式的产业链[25];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地方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逐步改“公益模式”为“双赢模式”。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传播视野下,办好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是一项新课题,需要与时俱进地注入新内容和运用新手段。在传播过程中,不但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丰富的节目、便捷的传播手段吸引人,还要用“沉浸式”的线下活动感化人。要做好沿边民族地区民族类广播电视节目,还应该从语言、内容、时间节点、传播方式等入手,采制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收听收看节目的需求,通过文化节目传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壮语民族语言电视节目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