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落实开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23-10-21黎泳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黎泳 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1.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2020 年9 月下旬,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地位,明确了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中国青少年的身体体质面临及其严峻下滑的形式,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发展的重点完全偏向于学科教育,挤压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空间。青少年的肥胖率和近视率持续上升,相较于国外占比过大。研究表明,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体质提高,也可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智力水平,适当的锻炼有助于青少年调节情绪,减轻精神负担,提高专注度和课堂听课效率,增强记忆力和自我意识。青少年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储存人才不足,竞技体育的关注点也从奥运体育项目逐渐转向“三大球”项目,中小学普遍不重视体育教育,普通学生缺乏基本的体育锻炼,专业从事体育训练的学生前途渺茫,缺乏发展动力,薄弱的体育基础造成竞技体育的经济和文化优势缺乏影响力。
因此加快我国的体育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开发体育的文化经济潜力有着紧迫重要的影响。《意见》的出台针对我国体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新理念,以青少年为中心,将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融合,结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资源,转变体育教育理念、开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体系,促进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教育的转型升级,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质、人格、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2.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困境
2.1 体育和教育的目标分离
体育和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对学生的施加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这三个主体对学生主要是施行文化教育,而我国的体育部门对大部分青少年不直接产生影响,该部门更多专注于竞技体育的培养,总体而言,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需要融进教育,教育需要接纳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里,一切为高考服务,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至上,体育考试分数不能直接反应青少年是否参与了足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高考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表现乏力,分值低且考试的项目难度低,体育高考的考核目标只是令学生达到一个最低标准的及格线,与之不同的是,文化课程可以凭借不断地刷题提高分数,得到更高的分数回报。因此,文化课程占据了几乎所有课程,文化老师对学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体育课被取消换成主课课程成为教学常态,学生的所有时间用来学习知识。即使家长也因为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和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性。学生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老师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即加强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后备体育竞技人才等。体育部门由于历史原因,过于专注于竞技体育的培养和发展,通过体育外交的方式展示我国强健的国际形象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对强国强民的要求,缺失了对于体育人才的文化教育。
体育教育的各个主体的诉求和目标不一致,权责划分混乱导致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展开缺乏动力和主动性,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
2.2 体育和教育的物理条件不足
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主要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的落实。学生平时在教室里伏案专注于学习,身体感受轻松且方便老师管理,学生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而体育活动主要在户外开放的环境展开,且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否则容易造成锻炼意外。一方面,学生人员分散不易管理,容易出现各种安全意外,导致学校面临更大管理责任和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对资源要求的规模巨大,体育的资源不足,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种类繁多的体育器材和开阔的场地要求。相对于中小学数量更少的大学校园,也要面对体育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的数量不足,只够学生们分组轮流使用的窘境,降低了体育运动的效率,少数的运动场、足球场也被挤占当作学校举行大会和学生休闲散步的区域。广大的中小学更加缺乏体育资源,根据地域经济和空间呈现出城市和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不平衡问题,落后地区的体育教师往往有主课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运动知识,无法保证最基本的体育资源运行。《2020 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指出,我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1.0 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m2,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我国的八倍,日本是我国的九倍。另外,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了解,我国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师653055 人,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老师的比例逐渐下滑,尤其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的缺口巨大。
2.3 体育的课程和内容质量低
我国体育教育的水平不能只停留在体育锻炼的活动上,也要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将理论与运动结合,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与主课教育结合,体育与数学、物理以及语言文化息息相关,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其中,提高体育课程质量是重中之重,避免出现课程效果枯燥、课程内容敷衍、上课态度随意的情况。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中体育课程设计落后陈旧,课程对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水平要求低,大部分学生只了解该项体育项目的最简单的规则,甚至还未掌握规则方法就匆匆结课。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并不能很好的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感兴趣的学生需要额外自学和了解。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专业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足,无法很好的指导青少年学生展开体育锻炼知识。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应该延续至青少年的整个年龄周期,对某一体育内容和课程的学习应该从浅到深,就像学生数学课程从加减法学到方程和微积分,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不是对于体育知识一窍不通。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程在实践中,出于高考分数的要求,普遍存在教师不按照教材教学,重复学习某一体育项目的入门了解和训练,没有持续有效的教学产出和成果。
2.4 体育意识的缺失和淡薄
我国自宋明清以来,儒学和科举制虽然经过了较大发展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禁锢了社会思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和“男强女弱”思想。普遍的家长对于考试和分数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沦为国际竞技赛事的装点,体育与教育分离,社会大众也缺乏日常体育锻炼的意识。另一方面,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缺乏锻炼的机会和勇气,女性参与运动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体育是一种美的运动,应该男女平等看待。体育意识的淡薄造成我国的教育长期忽视了体育运动,尤其是高考对于体育的考核项目只考核跑步、跳远等,考核要求宽松,水平低。
3.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对策分析
3.1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意识
以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中心,树立“健康第一”和弱化“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首先要体育和教育两部门合作协调,将青少年健康教育纳入工作重点,针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制定统一的施行和考核标准。由体育部门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内容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价,包括日常教学、课外提升、学生健康监测,针对有天赋的青少年可以归入训练俱乐部,培养竞技储备人才。改革青少年体育的评价考核体系,不盲目提高体育在高考分数中的占比,不再以高考分数作为学校体育的考核标准,而是另建一套体育教育培养的体系,纳入到对学校的整体资质和水平的考核中。同时原本的体育高考要改变考核形式,不是简单的跳远项目考核,比如对余篮球、足球等青少年体育活动做业余水平的考核分级,达到某一评级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并加入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长作为考核标准,推动学校运动会频繁开展,以参与度和名次适当加分。
3.2 提高学校体育管理水平,保证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度
为了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拉回体育学科教育在各科教育中的边缘地位,由体育部门监督,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学科教育建立权责分明的领导机制,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由体育部门牵头,引入社会体育组织和相关企业,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展开提供交流和升级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比赛、社团、训练和露营的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爱好和优势活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习惯。
3.3 扩大体育资源供给,提高物质保障
扩大体育资源供给主要通过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和配比、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的开发以及引入社会资源举办体育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较发达地区应该配备完整的专业师资队伍,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开展支教活动和开放更多社招岗位欢迎大学体育专业的对学生和社会体育人士参与工作。对于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和教练应该发挥更多价值,引入学校的教育系统,配备相应级别的岗位和薪资,扩充专业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另外,针对体育场馆不足的情况,应该开放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的场馆,同时利用好体育部门的训练场馆和社会上的公共服务场馆,尽量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针对体育器材的问题可以定期开展体育赛事和运动会的活动,引入体育企业赞助,让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为体教融合注入新鲜活力。
3.4 提高体育课程的水平,建立新时代的体育教育体系
教育部门应该指导和加强体育课程和教育建设,将体育教学融入学校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形成层次分明和多元化的、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健康科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适当引入体育游戏,既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又促进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初中学习阶段,应该通过广泛的体育项目和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发掘学生在某一项目的强烈兴趣,通过掌握不同体育项目的规则,既能扩大学生的社交技能,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在高中阶段,应该展开体育项目的专项训练,提供开放多元的体育项目选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也为我国经济体育培养了巨量的储备人才。
3.5 建设高质量的体育环境
党中央始终对体育工作以及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体育给予关注,相关部门全方位贯彻实施党组织对于体教融合制度体系出台的相关实施细则,这也是青少年体育活动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青少年体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始终坚持党组织的全面领导,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并且在坚持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前提下,对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发展的目标全方位进行调整,根据青少年在具备冒险精神和精力旺盛等方面的特征,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同时,要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其他科任教师则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活动的时长和质量,确保青少年体育活动能够得到来自党组织和学校的高度支持。社会外界的观念也会影响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质量,需要相关部门对于体育人文精神、教育价值和体育锻炼在儿童成长发展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进行宣传,逐渐在社会范围内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如此一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能够主动参与到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强化亲子互动的同时,帮助其掌握1~2 项的专业运动技能,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经济体育层面看来,需要在摆脱传统商业化问题的前提下,对于后备人才培养成功的案例全方位进行推广,以此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才培养氛围。在这种情形下,青少年体育活动便可以得到社会,政府,家庭,学校等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保障各项活动可以有效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也能够全面发挥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建设体育强国方面的重要作用。
4.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颁布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围绕健康第一理念,全面推进全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成了提高青少年教育质量的指南,体育和健康学科的建设成了青少年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整体社会体育意识淡薄、学校教育的功利心集中和体育教育缺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等严峻的开展体育活动的阻碍,笔者认为应该充分理解体教融合的内涵,抓住利好政策,及时打破资源困境,加强双部门合作协调力度,从家校社三方面打造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社会和家庭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和专业的体育训练竞赛体系全方位发展的体教融合运行的体系。在现有的制度和发展模式下,实现体教融合的目标,落实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仍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扭转国民对体育的态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为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和国家未来的核心发展能力做好改革和推进工作,仍需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奋斗和坚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