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应用
2023-10-21邓永栋
邓永栋
(福建省上杭县第五中学,福建上杭 364200)
主题式教学,即以内容为载体,以知识内涵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具有高动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主题中,加速对学科新内容的内化与长期记忆。新课程改革以来,主题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师的“心头好”,高中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新课标”提倡“主题式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全力探究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应用,更科学地指导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问题的背景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误区
在基础教育相关部门与社会均越发重视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大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有缺乏系统性、生动性教学的误区,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应用能力逊色。教师对主题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不够充分,是出现这些误区的根本原因之一。比如,一些教师缺少思考,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编排规律从前到后“有顺序”地讲解课程内容,没有提前归纳关联性知识点,导致教学碎片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零散的。还有一些教师只是根据教材主题信息设计教学活动,没有适当补充主题辅助学习资源,使课堂虽然一定程度地突出了主题,但乐趣不足,不能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全员保持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状态。若不能及时调整这些教学误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就没有保障。
(二)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具有独特优势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在调整以上误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教师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活动,首要任务是整合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这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一些趣味性学习资料可以进入课堂,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1]。紧接着,教师要构建生动的,具有高度动机的学习情境,并根据主题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实施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这不仅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有效支持他们对主题的多维探究,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意义明显。随后,师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更多注意力投放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塑造上,对增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水平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问题研究与结论
(一)研读教材,明确主题目标
实施主题式教学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和目标,这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其内涵。教材是梳理教学内容并挖掘其内涵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教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主题式教学中的价值,提前研读教材,在尊重学生真实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呈现的信息与课标提示,对课堂主题式教学做出合理规划,明确“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可以积极组织或参加集体教研活动,根据其他教师的主题教学经验和主题设置观点,调整预先设定的教学主题,提高其适用性。比如教学沪教版教材高一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二单元项目四“认识智能停车场中的数据处理——体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工具”时,在自主研读教材和集体教研后,明确“体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工具”的教学主题,以及“智能停车场的数据处理”这一主题教学载体,设定目标“了解数据采集的常用工具和方法”“了解数据的组织和存储方式”“掌握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计算的方法”“掌握使用数据排序、筛选、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的方法”“针对实际问题分析数据需求,采集和存储数据,使用恰当的表格数据加工方式处理数据”等,令课堂主题式教学有条不紊。
(二)整合资源,丰富主题内容
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有机学习不仅要依托教材展开,互联网中的优质资源也必不可少,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丰富课堂主题式教学内容,对学生探究教材核心知识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还能在无形中增强学生主题式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明确主题与目标后,教师应积极整合教学资源,丰富主题内容。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微课、生活实例的关注。微课作为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授课工具,能够以更清晰、直接、系统的方式整合并呈现信息,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既可以通过微课向学生介绍主题,也可以在微课中讲解主题下的不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不同组成要素。而信息技术作用于生产生活的实例,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调动学生主题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根据主题与目标,提前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或剪辑丰富的微课视频,收集生活实例(如冬奥会酒店里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机场中的智能安检机器人等)教学资料,找准衔接点,将其与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便在实施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三)设置导学,引入主题活动
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喧宾夺主”的最佳方式,是以契合学生需要的导学手段引出教学活动,在“以导促学”中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所以在将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时,教师应合理设置导学信息,注意把握引入主题的方法。比如,以“生活实例”导入主题,让学生自主发现实例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在“适应生活、服务生活”的积极生活态度下,对该主题知识产生探究兴趣[2]。还可以基于学生经验与主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导学,抛出“对于……你有怎样的看法”的问题之“砖”,将“主题分析”嵌入问题,引出学生思维之“玉”,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越来越乐于探索主题。
此外,导学案的科学应用也应重视。教师可以在明确主题与目标的同时,根据班级整体学习水平设计导学案,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安排递进性、连贯性的导学问题,以导学案衔接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主题式教学,让导学案与其他课堂导学手段形成协同效应。主题在课堂教学中被轻松引入,学生自然关注更多,探究也就热火朝天。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内容
让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发挥优质效果,应找到匹配主题式教学需求的授课方法,如合作探究、项目学习。一方面,合作探究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自主探究主题”需要;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可以弥补学生独立探究主题的不足,加强其思维碰撞,促进其学习灵感的迸发。教师应在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学习课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探究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比如,在基于主题内容呈现某问题链后,提示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在演示与主题相对的某项信息技术操作时,点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交流你们的发现”;在探索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享你们找到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学生交换观点、分享资料,探究别人发现但自己没发现的知识,讨论别人想到但自己没想到的问题,形成合作探究的良性循环,对理解主题内容有很大帮助,也对主题式教学活动的推进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五)项目任务,深入主题意义
《劝学》一文中,荀子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句,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落在实践上,让学生在“登高山”“临深溪”中,增信息意识,提计算思维,会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担信息社会责任。对此,项目学习价值匪浅。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关键问题设定实践项目,并沿用合作探究思维,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任务,让教学与学习都能深入到主题实践意义中[3]。例如,教学沪教版教材高一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三单元项目七“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设计简单数值数据算法”时,根据主题“设计简单数值数据算法”,结合第一课时知识点“设计算法实现用数学公式计算”,设定“求50”“输入一个任意正整数,求它的逆序数”等实践项目,让学生结合已有主题学习活动,探究设计算法的具体策略,合作完成项目实践方案的设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齐心协力地解决“确定循环控制变量的初值、终值”“确定在循环体中使循环控制变量由初值向终值变化的语句”等问题。如此一来,学生设计出“1.s=1;2.s=s×1;3.s=s×2;……;51.s=s×51”等算法,用循环结构的算法构建解决实际问题,也解决了构建循环结构的两个主要问题——重复要做的是什么事;如何控制循环,明确了实现循环控制的三个要素,使学习深入主题内涵,教学水到渠成地深入主题意义。
(六)归纳活动,总结主题收获
多数情况下,学生课堂学习记忆为瞬时记忆,但以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形成长期记忆。为此,教师应在主题式教学课堂上,将归纳总结活动的记忆强化功能利用起来,利用及时的主题活动归纳,引导学生自觉总结主题收获,回忆在课堂探究、理解了哪些主题知识,收获、掌握了怎样的主题技能[4]。比如,设计“主题学习汇报”环节,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对比归纳主题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注意事项,分享主题学习的宝贵收获。抑或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在思维导图层级结构中引导学生二次梳理课堂主题学习活动顺序,强化理论总结,使其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体系,为其日后的自主实践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课堂主题式教学的系统性。
(七)反思课堂,积累主题经验
一些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课堂教学结果表明,反思是影响主题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及时反思主题式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积累丰富的主题式教学经验,而自觉反思主题式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一些错误和不足,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主题式教学活动的适应力,这都有利于增强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因此,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课堂教学的反思环节举足轻重。教师既应将反思渗透在合作交流、项目任务、归纳总结主题活动中,以“你遇到了数据处理的哪些问题”“你获得了编程、建模的哪些经验”等问题促进学生活动后反思,也要单独设计反思环节,对学生在主题中探究并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展开评价,以客观的评语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其集中分享应对“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和程序设计”等问题的经验,取他人之精华而自用,实现经验的更有效积累。
三、问题的其他思考
(一)师生要转变观念
由上可见,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强调的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对理论探究、实践应用的主动参与,教师多为组织和指导角色[5]。而在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教师存在主导课堂的思想,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认识不足。据此,想要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主题式教学取得更好的结果,在思考应用策略时必须转变师生观念。在学生方面,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主动才是最佳学习方式”等思想,增强其主观学习能动性,鼓励其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师方面,应响应“教学相长”的号召,组织教师对教学新政策、新理念展开学习,促进其对师生关系的再认识,全面吸收“生本”思想。
(二)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另外,课堂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性,对主题式教学影响颇深。比如,若导学时间过长,学生探究信息技术实践项目活动的时间被压缩,仓促地进行编程,不能及时优化算法和程序,又或者,合作交流时间不足,学生对理论的讨论不够充分,依旧在凭教师讲解认识理论,课堂难逃“灌输”魔咒。所以,保障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主题式教学有效性,还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保证补充讲解、示范教学时间充足的前提下,有意控制导学与合作交流时间的长短,给予学生充足的项目活动时间,也适当减少课堂归纳反思的时间占比,让学生将更多时间用在探索和实践上。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掌握信息技术是人才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因此成了必然趋势。教师要重视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潜力,打造科学的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课堂教学活动,开发系统的、多样化的主题式教学方法,并在具体的实施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一边转变教学观念,一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知识探究和实践态度,促进其“知不难,行也易”的信息技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