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023-10-21高兵兵廖丽娟
文/高兵兵 廖丽娟
从“三全育人”的角度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尊重学生,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生活中,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等进行分级教育,实现了阶段性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从“三全育人”的角度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弱。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承担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负责。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专业心理咨询能力、工作责任感和工作制度的状态,决定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许多职业院校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心理咨询师的学历要求不高,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不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再加上教师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完成学校下发的其他任务,往往没有更多时间关注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师不能及时向学校和家长反馈信息,家长也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无法提高干预效果。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身没有对心理健康引起重视。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通常选择自我消化或找同学倾诉,很少选择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方式。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父母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重视。家庭关心的缺失,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和敏感的心理特征。
“三全育人”视域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以学校为主导,整合教育团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和个人心理咨询等。在学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应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者和调解者的责任。要引导全体师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观,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自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自救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会调节负面情绪,用自我心理调适的方式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干部与其他学生的接触和交流频繁,其他学生也更愿意与他们交流。发挥学生干部作用,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协同合作。学校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职业院校教师应明确认识到新生学习的短板,积极引导学生在新的专业课程或动手技能上寻求突破,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表扬和鼓励为基础的激励式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容易与学生进行友好交流。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同时应通过多方面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树立合理的进步目标,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尊自信,学会快乐学习。在学校教学安排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不仅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相关的心理训练和实用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中职院校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情绪比较敏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教他们提高沟通技巧。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沟通技巧的训练和实际沟通能力练习,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例如,学生在与他人沟通时,应避免使用指责性的词语。他们应该使用礼貌的语言,如“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和“麻烦”。青少年学生往往更注重自己的隐私,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避免涉及对方的隐私和禁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之间有边界感。特别是让学生做到尊重他人隐私,不到处传播,不要泄露别人的隐私。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职业院校要把人才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校教职工主体责任意识,教师应该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和服务学生。对全校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专题讲座、在线心理测试,让学校全体职工拥有心理健康观念,丰富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知识储备,营造全校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良好氛围。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引入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小故事,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使专业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同于心理咨询师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教师。他们对学生有最深入的了解。学生有时不愿意向咨询师倾诉,辅导员可以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实际情况。专业教师可以组成心理咨询师队伍,定期参加相关活动,邀请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到学校开展讲座,链接三级医院心理卫生资源,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建立心理咨询监督跟踪机制。建立室友、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协作机制,使学生的舍友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和跟踪学生的心理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小组日活动、新媒体平台、谈心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学生室友、辅导员应加强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及时提供相关反馈情况,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三全育人”的教育宗旨,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凝聚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落实育人育德的根本任务,为职业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作贡献。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规范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设置,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帮助他们掌握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的建设,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从“三全育人”人才培养视角创新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提倡全员教育,将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系统联系起来,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增设不同课程,精准教学,让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成长。全面开展全民教育,完善机构设置和普及检测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内外。此外,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方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