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新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探析

2023-10-20吴昊别必亮

出版广角 2023年15期
关键词:精品化出版单位出版业

吴昊?别必亮

【摘要】打造出经得起读者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图书是出版人的光荣任务。针对精品化战略实施动力不足、长远规划不清晰、新媒体传播冲击、人才队伍断层等问题,出版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要着眼长远规划,深耕作者资源,打造精品品牌;要实现“媒体融合+走出去”两翼齐飞,加快前沿技术应用;要厚植职业理想,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关  键  词】精品化战略;文化强国;流程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吴昊,重庆出版集团;别必亮,重庆出版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5.007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助力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仅要坚定出版业的初心使命,还要用精品力作来服务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出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启智增慧、资政育人的作用,实现出版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一、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新时代内涵

“文章合为时而著。”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最终要看精品[1],以精品力作铸就新时代文化高峰是解决我国文化创作领域“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的根本途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 。一般认为,“导向正确、内容优质、创新突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双效俱佳”是评判内容产品是否为精品的标准[3]。新時代的出版工作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民生诉求,瞄准群众的迫切需要[4];大力实施出版精品化战略,用出版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所谓“出版精品化战略”,指出版业的发展要从追求数量规模的阶段向追求优质高效的阶段转型[5]。要严把质量关,多出精品力作,凸显内容价值在出版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出版业发展须以质量和社会效益优先。精品化战略的核心在于优质内容生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普及性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压缩“三俗”产品的生存空间。

1.出版精品化战略是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出版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牢牢把握“内容为王”这一关键点,真正让内容立得住、传得久,让好作品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6]。没有优质内容,出版业的发展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万种图书问世,其中约20万种为新书,在看似庞大的出版规模之下,却潜藏着重复、跟风、同质化出版等诸多隐性问题[7]。近年来,出版业内部围绕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媒体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国家管理部门也通过书号发放、质量检查等手段进行政策性调控,引导出版单位控量提质,促进出版单位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型,树立出版业的精品化意识。

2.出版精品化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指明了出版精品化战略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出版业要“通过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强国建设从客观上要求出版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质增效,以精品化战略为抓手,积极主动作为,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实施出版精品化战略,有助于出版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一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二是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把握、推进落实“第二个结合”,通过出版精品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彼此滋养,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8],增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出版业的使命和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公信力、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全球的话语权。

二、出版精品化战略面临的问题

1.体制机制亟待革新,出版资源投入不足

体制机制是制约出版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障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精品图书不等同于畅销书,精品图书往往更注重社会效益,但由于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图书市场需求面也相对较窄,以致经济效益不理想。精品出版从选题策划到文稿的加工、设计、生产,再到推广和维护都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有的项目甚至在前期就需要比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7],如果缺乏有力的营销手段,即便是精品图书也难以收回生产成本。受限于传统体制机制,出版单位经营压力和编辑的考核压力日益增大,如果企业和编辑需要单独承担风险,则大多数不愿意在精品出版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资金,最终导致出版动力不足。

2.缺乏长远规划,忽视专业领域深耕和品牌打造

在传统媒体普遍式微的当下,一些出版单位转而选择“蹭热点”“追流量”,以“短平快杂”的出版理念取代对特色项目、专业领域的深耕。从短期看,这种理念或许会给出版单位带来可观的利润,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最终会导致核心内容优势缺乏,没有品牌加持,产品线混乱。一个出版单位如果无法实现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将逐步丧失核心竞争力,无法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9]。

3.融合发展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利用不够

近年来,随着5G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新技术、新媒介、新阅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融合发展有系列重要论述,出版业内部有识之士也对变革有充分认知并呼吁改革多年,但挑战依然严峻。鉴于出版业目前尚处于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期,决定性、革命性变革阙如,发展主线不明朗,加之受传统出版工作的惯性思维影响,编辑群体普遍对新技术、新媒介掌握不足,以至于无法突破原有的出版模式,制约和阻碍了出版精品化战略在选题策划、IP版权转化、营销发行等方面的应用。

4.职业理想缺失,人才队伍建设断层

出版人才匮乏、队伍建设断层已成为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最大掣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编辑职业缺乏敬畏心和忠诚度。随着传统出版行业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不仅优秀人才引不进来,新入行的青年从业者也受到大环境影响,缺乏职业敬畏和忠诚度,留不下来。二是收入水平、分配机制制约人才进入。相较于金融、互联网、医疗保健等行业,出版行业无论薪资还是福利,在人才招聘中都明显缺乏竞争力。三是编辑人才梯队建设断层。数字时代,从事出版的编辑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要接受通才教育。受制于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当下出版行业整体人才梯队建设断层明显,不仅优秀人才的引进面临诸多困难,业内一些具备出色综合素养的人才也纷纷跳槽到其他行业。

三、出版精品化战略的实现路径

1.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投入力度,能够有效增强出版单位活力,调动从业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出版单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始终坚持正确导向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0]出版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服务人民的职责,工作内容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为此,出版从业者要坚定站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出版工作是“为了谁、服务谁”,只有这样,才能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2)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機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10]一是从政策制订和管理的角度,通过对出版奖项和出版基金评价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为出版精品化战略提供支持,有效引导出版精品化意识的形成。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促进出版全流程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管理工具、数字应用程序、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在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营销发行、经营理念等方面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三是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专精化趋势,分解出版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各个环节的独立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岗位的分工职责,有针对性地订立可量化的考评标准,加大对出版从业者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提高分配标准和福利水平,持续激发出版从业者的动力。

(3)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出版精品在策划阶段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精品选题策划是对特定领域长期关注的结晶,需要进行基础性研究和深度市场调研。为了提高策划的精准率、精细度、专业性,出版单位需要在策划阶段就给予充分支持。二是为人才提供充分资源配套,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导高校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上实现供需平衡。校企要协作从传播学、新闻学角度构建话语体系,提升出版行业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编辑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吸引人才入行。三是在读者、粉丝维护上给予一定投入。精品图书除通过优质内容、优秀设计吸引读者外,还要把握消费者心理,建立具有一定门槛的粉丝垂直社群;通过在各平台发布资讯、分享内容积极互动,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2.着眼长远规划,打造精品品牌

出版精品化战略要求出版单位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未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1)立足特色领域,做好远景规划

一是要找准定位。立足特色是打造精品的基础,出版单位需要长期深耕某一领域,制订科学的规划并长期落实,打造不可替代或可替代度低的产品,形成特色产品线。二是要高度重视主题出版,做到长期关注、远景规划。《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出版工作迫切需要更好发挥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此,出版单位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自觉在重要时间节点、时事热点上提前策划,推出优秀主题出版物,配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战略部署的传播和宣介。

(2)深耕作者资源,组建可靠团队

创作者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出版物质量的好坏。有创新能力、学术造诣精湛、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作者资源是打造精品的关键,出版单位需要在团结维护作者、建设作者资源库上下功夫。这不仅与出版单位长期深耕特定领域,发现优秀作者,维护优质作者“朋友圈”密切相关,也与持续用品德、学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搭建具有出色统筹、协调、沟通能力的优质编辑团队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出版精品,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书之间的关系”[11],而作者资源的水平决定了出版精品的上限,编辑团队的能力和经验则决定了出版精品的下限。

(3)重视产品质量,打造精品品牌

“精品之精、力作之力在于质量,高原之高、高峰之高也在于质量。”[12]出版单位通过持续推出精品力作积攒读者口碑,打造特色优势产品线,最终形成“品牌效应”,可有效促进出版精品化战略的良性、正向发展。因此,在内容创作上,出版精品必须体现较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编校质量上,出版精品要体现工匠精神;在装帧设计上,出版精品需重视用户体验,关注设计美学;在印刷装订上,出版精品需确保印刷精美,形式富有创意,能激发读者的购买欲。

3.“媒体融合+走出去”两翼齐飞,加快前沿技术应用

“媒体融合+走出去”可助力出版精品化战略实现突破的创新路径,新技术、新媒介的应用则给出版营销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加快媒体融合发展

出版从单一媒体转向多种媒体交互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必须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一是整合平台资源,加强内容产品的媒介适应性再创作。全媒体时代是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的载体转换,既有向异质媒介影视、自媒体、网络小说、广播节目等资源的转换,也有向报刊同质媒介但却是不同表现形式的资源进行转换,出版单位需要加强各平台的内容融合。二是把传统单一的版权交易转向协同系统开发,“让一个内容得到多种创意和多次开发、一次开发产生多种产品和多个形态、一次投入实现多次产出和增值”[11]。出版单位要积极培育优质IP并开发系列衍生产品,使其实现价值变现。如寻求IP资产与体育、旅游、餐饮等行业的结合点,实现多重开发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动出版走出去

走出去是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加快提升选题策划、翻译转换、宣传推广、海外运营等四方面能力,让对外出版真正强起来。新时代的中国要向世界展示自己,让变化的世界更好读懂中国[13];要通过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瞄准国际受众需求持续开发差异化、定制化的精品内容产品;要以国际视野策划精品力作,用交流合作消弭认知偏见;要通过出版精品让国外读者理解中国的道路和制度选择、传统文化和艺术精品,通过版权贸易、实物出口、资本合作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转型升级

出版单位要积极规划和布局数字化营销策略。一是建立融媒体业务管理部门,打造专业的数字营销和运维团队。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偏好,掌握市场的动向,推送定制产品资讯,对产品销售进行精细化调节。三是利用好短视频、直播平台等“B2C”商业模式,让图书信息更快捷有效地触达读者。四是重视意见领袖和粉丝经济的作用,通过意见领袖直播带货发挥粉丝经济效能,促进出版精品营销增长。

4.厚植职业理想,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打造出版精品,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人才团队的创造性劳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系统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的出版从业者应像叶圣陶那样有“青春”激情、像邹韬奋那样有“战士”风采、像张元济那样有“学者”情怀。只有以这样的精神向度和职业自觉,才能做好出版精品。一是精通理论知识。编辑常被誉为博览群书的“杂家”,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只有不断学习,成为 “一专多能”的人才,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二是学习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数字化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编辑要积极主动利用新科技拓宽视野,把握市场。三是学习沟通技巧,学会与作者、读者打交道。编辑不仅要能给作者以建设性、合理化的意见,还要能下沉到读者群体中,倾听读者需求,掌握读者“痛点”。

(2)关注工作细节。出版精品化战略中的“精”,就在于强调细节。一是细致的业务能力。编辑要对政策导向、语言文字、美学设计、市场营销有细致入微的掌握。二是细腻的服务意识。编辑细腻周到的服务、专业严谨的工作可以成就好的作者。三是精细的营销规划。精细的营销规划是提高精品图书销售份额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出版单位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3)团队高效协作。“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一是要营造和谐氛围,增强人才归属感。一方面,出版单位要从部门文化建设、人性化办公条件等方面营造积极友好的氛围,提升出版从业者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团队成员间要形成共同体意识,明晰自己是所在企业的一分子,企业的荣辱兴衰事关个人的前途命运。二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出版单位要用好选拔机制,把好进人关,通过多岗位见习和“以老带新”制度,帮助新编辑掌握业务流程和知识;通过后备干部选用和各种奖励制度,激发团队智慧和力量。

出版业的发展始终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日益迫切。出版单位应积极树立出版精品意识,不断探索出版精品化战略的科学路径,形成行业“一盘棋”,通过生产更多的出版精品,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海悦,章红雨,等. 精品迭出硕果累累 勇攀高峰不负耕耘[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2-08.

[2] 習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2023-08-07].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 于敏. 再论“精品”图书[J]. 平原大学学报,2000(4):96-97.

[4] 常钦,张珊珊,孟祥夫. 两会报道|别必亮代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N]. 人民日报,2021-03-11.

[5] 于友先.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出版的必由之路[J]. 中国出版,2018(17):14-18.

[6] 孙海悦等. 如何出精品?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这样说[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3-05.

[7] 迟云. 坚持做精品  开创出版新时代[J]. 中国编辑,2022(1):30-34.

[8] 王维国.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凝聚文化强国建设磅礴力量[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07.

[9] 袁文华. 新时期出版社打造精品图书的挑战及实现路径[J] . 传播与版权,2021(7):28-30.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别必亮. 清亮有致:编辑摭拾[M]. 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22.

[12] 杨迎会. 高质量发展呼唤加强编校质量建设[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8-14.

[13] 孙少龙.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动中国出版高质量走出去[EB/OL].(2019-05-08)[2023-08-07]. https://m.gmw.cn/baijia/2019-05/08/32813824.html.

猜你喜欢

精品化出版单位出版业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关于主题出版精品化之路的若干思考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郭彤:中国书画拍卖将更加精品化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办精品化报纸 向新时代献礼——人民日报新年改版探析
中国最美的书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倾力打造“产品成套化、精品化,服务全方位化”新平台路面机械专业品牌联盟在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