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微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0黄柳柳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微课思政课程

黄柳柳

(广西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一、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全面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抓手。[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门课程思政资源,探索切实有效的实施途径,培养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是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根本任务,也是推动世界了解中国、支持中国,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训练而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3]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背景的影响下,教育生态发生了改变,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更注重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智慧的新体系,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也呈现种类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日渐突出。微课是一种具有灵活性、情境性、交互性的数字资源,在国际中文教育微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提升教学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微课的实践路径。

二、融合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重大举措。[4]思政元素融入汉语课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理解方面具有以下意义:能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理解并认同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能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能培养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青年,使国际学生树立“世界公民”责任意识,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形式

教育部强调要加强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2]国际中文教育也在推动数字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挖掘汉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能使语言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相得益彰,获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国际中文教育资源库建设能促进思政教育形式和国际中文教育形式创新,加速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加强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留学中国”教育品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示传播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三)有利于培养中国故事传播者,增进交流互鉴

国际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容易受中国媒体以外的渠道影响,缺少对真实、全面的中国社会情况的了解和感受,如果思政教育不到位,更易产生文化理解偏差,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偏见。微课的传播性与灵活性比传统课堂更强,将思政内容融入微课,能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多元文化包容意识,有利于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当代社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文化交流。

三、思政元素选取

由于国际学生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生长及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思政教育不能照搬中国学生的教育模式,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教师在选取微课中的思政元素时,更应注重浸润作用,选取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共同追求的元素,能普遍理解的文化内容和呈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从而将文化内化为个人思想和行为方式。

本文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指导下,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综合交叉学科特点和国际学生特点,探索此类微课中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与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要素

(一)中国国情、中国方略

中国国情教育应兼顾古今,以今为主,去伪存真,通过融入真实的中国社会生活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大国外交思想和中国发展方略等内容。例如:将黄文秀的故事融入微课,讲述中国青年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青春,中共党员心系群众、担当实干的真人真事,让学生通过一个人物的初心理解一个国家的制度;以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城为题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国情教育应立足本土实践,从社会现象和真实案例中提炼中国内涵,展现中国模式,从个人品质上升到国家品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中国提倡、中国信念、中国道路,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全球胜任力,帮助学生建构中国形象,减少文化冲突。

(二)中国智慧、中国倡议

中国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提升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解决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例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中欧班列等建设,不仅体现了用中国标准造福世界,而且饱含中国诚意和中国温度,促进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速“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中国跨境电商通过乡村物流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帮助许多贫困地区搭上了数字经济的顺风车,还推动了国际相关产业链的复苏。中国将科研成果与国计民生和人类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倡导求同存异,共谋未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些举措和成就,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倡议的信任。

(三)中国标准、职业道德

“中文+职业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方向,能够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化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专门用途中文微课中融入中国标准、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例如:在“汽车汉语”微课中,教师可以依托柳州市汽车产业优势,展现中国标准,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国际产能合作,为专门用途汉语国际化提供“广西方案”;教师还可讲述柳州汽车制造一线技术工人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立足专业认同、语言认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语境下的学科特色的理解和认同。

(四)中国法治、人格素养

遵纪守法是国际学生在中国顺利学习和生活的保证,为世界培育合格公民是中国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在中文微课中融入与国际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将法治与德育结合起来,关注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培养国际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健全人格。如拍摄国际学生开学第一课、快速融入校园小贴士、危险情况及救援指南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减少国际学生因语言沟通不畅而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在教学中融入真实法治案例,能够对国际学生起到提醒和教育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国际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做强“留学中国”品牌。

(五)传统文化、本土文化

融入微课的传统文化元素除了家国情怀、仁爱之心、孝道传承、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等中国思想,以及中国戏曲、中国书画、中国功夫等非遗文化,还可结合高校所在地文化,融入反映风土人情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例如:讲述柳州“小米粉,大产业”的螺蛳粉产业如何利用工业思维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讲述一碗米粉饱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蕴;讲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建设促进了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团结,体现了各民族守望相助、民心相亲。民族独特性在符合世界普遍性时,才能体现独特的价值,美美与共才能和而不同。通过可感可触的文化,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意蕴,加强跨文化理解。

四、现状分析

(一)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轻人文素养修炼

通过分析“中国大学MOOC(慕课)”“中文联盟”“全国研究生汉语教学微课大赛”等国际中文教育微课资源发现,中国文化类微课蕴含思政元素较多,而语法类、职业中文类微课包含的思政元素较少。究其原因,中国文化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而语法和职业中文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有限的微课时间内,教师更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忽略了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和文化适应力,导致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语言点和知识点等表层内容上,缺少对中国社会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把握。在语法课程和技能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差异理解中国文化。

(二)重课程思政形式,轻思政内涵挖掘

国际中文教育微课中的思政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一些文化类微课主要集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对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当代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和国情介绍较少;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时,缺少对抽象的、反映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进行解读;讲述文化时,未能结合国际学生的特点和思政知识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文化点以合适的语言讲好中国文化,造成思政元素融入只是流于形式的硬融入。讲好中国故事,重点是讲通讲好,以文化自信的姿态,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客观地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国故事入耳入心。

(三)重思政内容讲授,轻思政思考交互

多数国际中文教育微课只有教师一人入镜,以教师单向机械的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讲授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脱节,容易让学生对思政教学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和易于接受的思政元素,如社会热点、流行的新词新语等,鼓励学生自我挖掘,在实地调查和亲身感受中进行文化对比,自我探索和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践课程思政,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具体实践

以广西科技大学汉语教研室团队参加的三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为例,思考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参赛微课作品包括中文语法微课程和专门用途中文微课程。

(一)找准微课主题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

微课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教师应基于微课主题,把握思政元素总基调,明确思政元素切入点,梳理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网,从而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汽车汉语”微课是以“中文+”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技术掌握专业汉语。因专业技能知识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日常所见且感兴趣的本土车企新能源车型为例,展示汽车内部各类零件的奥秘,表明中国车企在海外设立工厂不仅输出了产品,还输出了中国标准和技术共享,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用“中国智造”吸引和培养了更多语言技术复合型人才,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国技术和语言的信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二)与时俱进,将思政元素深入语境

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生关注的、贴近生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自然地融入微课。例如,在“结果补语”语法微课中,以引发学生广泛关注的云南大象迁徙的新闻为主题,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善待野生动物的和谐理念,学生在分享各自国家保护动物的案例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中国和谐思想的奥义。在“可能补语”语法微课中,以学生好奇的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为主题,用可能补语“V得了”和“V不了”句式,共同探索空间站的奥秘,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的现代科技成就和工匠精神。

(三)思政元素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线上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将思政元素恰当适量地融入微课的例句和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程可感、形象、交互,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中国,探索中国文化,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邀请国际学生录制实景对话,如汽车空调使用误区、汽车灯光误操作等内容,语言要诙谐、贴近学生日常;通过进入企业实地拍摄汽车和零部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建模和动画制作,帮助学生理解零部件的内部结构,化抽象为具体,鼓励学生开展延伸性学习和研究;通过话题互动和游戏互动,让学生寻找本国故事与中国故事的话语共鸣点、共情点,加深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消除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差。

六、结语

习近平多次勉励国际学生了解真实中国,促进民心相通。[1]国际中文教育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推动世界了解更真实、更客观的中国。在中文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更要不断挖掘、梳理语言、文化、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促使国际学生在习得语言过程中实现德育。讲好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互相交流故事,减少隔阂与误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猜你喜欢

微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