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究

2023-10-20邓先宝徐春成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院校

浦 毅,邓先宝,徐春成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高职院校凭借其独特的职业文化特点,肩负着铸魂育人和文化建设的重任。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坚定价值导向,明晰文化路径,对实现其“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师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新媒体开放性、即时性的特征影响着校园文化主体。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建设高质量、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探讨现阶段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基础上,研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二、建设现状

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国家实施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师生通过博客、“一端两微”等数字化形式表达校园文化建设主张,这增进了不同群体间的互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进一步尝试应用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探索:第一,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宣传,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实现“线上”“线下”双联动;第二,深入研究新媒体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分析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第三,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注重质量提升等方面,构建与互联网发展形势相适应的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平台运营机制;第四,针对校园活动内涵不深、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全员育人理念欠缺等问题,从教师示范、学生榜样、课程思政、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信息网络等多个维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实践来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学生媒体素养不高,网络信息研判能力不强;学校宣传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新媒体法规不健全和监管不力;校园文化与专业教育脱节。校园文化现实困境分析可采用分类探索逻辑,从学生媒体素养、校园文化宣传创新性、法规和监管系统、校园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四个方面分别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图1为本研究构建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因素框架。

图1 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因素框架

(一)学生媒体素养不高,网络信息研判能力不强

新媒体像一把“双刃剑”,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媒体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种类纷繁复杂,能够消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藩篱,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肥沃土壤。新媒体融合了多元文化信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对此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对于思想价值观念尚未牢固形成的学生而言,享乐主义、泛娱乐化现象等不良思潮也随之侵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2]个别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对网络低俗文化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媒体素养不高,网络信息研判能力不强。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使用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方面顾虑重重,无法广泛利用学生群体开展文化建设。[3]

(二)校园文化宣传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够

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特点为师生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激发了学生从网络中汲取资讯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了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浓厚兴趣。但一些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活动时,仅将学校官方网站上的内容简单复制到其他平台,趣味性较低,校园文化主体往往被动接受严肃风格的话语体系,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创新思维,教条、单一的活动开展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群体的关注,活动推广与传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配套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

网络上存在的不良信息会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现阶段网络上存在不良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法规不健全。新媒体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滞后性,网络中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时有发生。[4]社会对智能手机普及过程中网络使用存在的问题缺乏制度约束,未能明确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底线。网络运营商的违规行为也未被法律法规彻底约束,难以从源头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二是网络监管不力。新媒体呈现覆盖面广、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征,相关部门对信息的意识形态把关不严,使带有错误价值观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言行。还有一些师生把网络空间作为宣泄口,导致社交网络空间充斥着带有负面情绪和负能量的信息。因此,各部门需要从源头加强对网络信息环境的监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育人环境。

(四)文化活动与专业教育脱节,生命力不强

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动迎合社会时尚潮流和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特色脱节,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关联性不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缺乏助力。这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娱乐性、趣味性为特点,没有融入文化、专业技能、户外素质拓展等要素。一些学生时常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仅未达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还荒废了自身的学业。长此以往,学生的专业理论根基不牢,专业知识掌握不精,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将制约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一体两翼”校园文化建设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一体两翼”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文化主体创造和谐育人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文化建设“一体两翼”结构图

(一)构建模式

在“一体两翼”校园文化构建模式中,“一体”指在新媒体环境下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素质技能平台的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立足专业将思政教育理念灵活、巧妙地融入活动,创新活动形式与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两翼”指新媒体环境和保障体系,其中,新媒体环境包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宣传形式、完善配套法规和加强监管。保障体系不仅包含提升学生新媒体素养、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融合校企文化,还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教育、实践拓展和创新创业有机结合。

(二)优化策略

新媒体时代推动学校校园文化高质量发展,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多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将“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模式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生态网发展模式是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以协同合作为目标的运行系统,其中企业与学校之间通过企业向学校提供平台基地,学校向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合作;学校与政府之间是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和制度支持,而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企业为政府提供经济效益,服务社会。[7]高职院校应通过政府协同管理、企业利益共享、学校运行保障机制形成多轮驱动保障体系,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体系图(图3),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外双循环结构,实现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质量提升。

图3 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体系图

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

教师要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引导学生,把握话语主动权。通过创新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将创新文化育人与网络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构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全员育人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力,发挥好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道德育人的功能,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吸引学生,达到教育的效果。高职院校应依托新媒体技术,开设校园网络平台,用于宣传教育、反馈舆情、丰富和传承校园文化。

2.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方式

学校全体教职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应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素质技能。[5]一是利用“两微一博”等平台发布文化活动、杰出校友动态、校园风景及学校历史等校园文化内容,吸引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关注”转为“主动点赞”,提升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开发数字化展馆,打造体验式文化展示平台,扩大校园文化的展示空间,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体验感;三是构建健康、实用、富有正能量的社群网络,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社群活动,从而丰富校园文化。例如,学校学工、团委联合组织开展文化节、艺术节、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文化,也可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3.提升学生媒体素养

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容易被移动客户端推送的“信息茧”吸引,沉溺于网络中消磨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增设媒体素养课程、媒体运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筛选信息,提升研判、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其知识的丰富性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稳定性。学校还要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自身新媒体素养。[6]

4.加强新媒体信息环境监管

高职院校要加强新媒体信息环境的监管,在网络相关领域引入协同管理机制,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建设实时互动的教育主题网络平台,利用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阐述事件背后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防控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首先,根据网络信息的内容和防控要求,将网络监控对象及内容按法律法规、道德层面划分,特别要将反复发生的问题列为防控重点。同时,通过“人防”与“技防”,借助政府信息监管部门信息化技术辅助防控,收集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大数据。高职院校可通过定人、定责、定岗、定位监管网络环境,清除违规信息。[7]

5.依托新媒体,引进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新媒体环境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提供了融合机会。高职院校在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共同体、推进政行校企深入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让学生接触真实的企业环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新媒体平台便于学校与企业了解更多的专业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信息,有利于加强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合作。

6.融入多种育人元素

校园文化活动要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元素,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第一,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与思政教育结合。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主题班会、辩论和演讲比赛、模拟面试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经典朗读、诗词吟诵等系列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情怀,同时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水平。第二,校园文化活动要与实践创新结合,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内化为素质。通过开展应用写作大赛、课程设计大赛、科创大赛、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创意策划等能力,提升专业素质技能。第三,校园文化活动要与就业教育结合。通过新媒体平台举办创业培训、模拟面试大赛、典型创业论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邀请创业先进、知名企业主管开设就业创业讲座,传授就业经验,研判就业形势,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搭建平台,组织创业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8]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将新媒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师生营造温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具体包括:依托新媒体搭建“一体两翼”校园文化新平台,应用“大学—政府—企业”生态网模式形成多轮驱动保障体系;通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内容,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媒体素养;加强新媒体信息环境的监管,促进校企文化互融,注重与思政教育、实践创新及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构建研究,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