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收获的调查与分析
2023-10-20舒俊
舒 俊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22)
一、引言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学习收获是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提升学习收获是增强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前提,学习收获的增长为获得感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的真实情况如何,思政课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发展,如何基于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教学改革,都值得研究与探讨。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学生视角思考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就大学生学习收获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对学习收获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探讨。学界对学习收获这一概念有多种理解,但多数研究认为学习收获是指学生完成一系列课程或培养计划之后,能够证明自己在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方面具备应有的水平。[3-5]学界还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影响学习收获:一是学生个人因素,如性别、学习动机、学习观;二是家庭环境因素,如生源地、父母受教育水平;三是院校环境因素,如院校类型、专业、学生参与度。[6]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性质和主要任务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和公共课,但目前专门针对思政课学习收获的研究很少。尽管有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通过对某大学的学生展开个案研究来探讨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7],但该研究仅针对思政课中的一门课程,且调研样本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为研究对象,扩大调研样本的范围,增加调研样本的数量,试图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基本情况和群体差异,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工具
本研究运用的调查工具是“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问卷”,该问卷参考了“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和“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中关于学生发展质量的部分题项,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改编和设计。基于学习收获概念界定[3-5]及思政课的课程性质[8],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界定为:学生学习思政课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和通识教育领域的知识收获、能力收获和观念收获。据此,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问卷包括知识收获(3个子指标)、能力收获(3个子指标)和观念收获(4个子指标)三个维度,旨在测量学生学习思政课后所取得的进步。问卷选项按李克特五点量表编制:1=不符合、2=较不符合、3=较符合、4=符合、5=很符合,分别对应着收获少、收获较少、收获较多、收获多、收获很多五个等级。运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得出问卷的总体α系数为0.961,表明问卷的总体信度较高;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KMO值为0.954,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p<0.001),表明问卷的效度较高。
(二)调查方式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取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式,调查对象来自湖南、山东、江苏、福建、江西等省的十余所高校,共发出调查问卷2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9份,问卷有效率为91.3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性别构成上,男生占45.50%,女生占54.5%;高校类型上,“双一流”高校学生占33.10%,其他本科高校学生占66.90%;所学专业中,人文社科类学生占29.30%,理工科类学生占58.90%,艺术体育类学生占11.80%。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的总体情况及各维度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思政课总体学习收获的均分为3.52分,处于“较多”和“多”中间,说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后有一定的学习收获,但不算多。这一结果与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结果相似,即高校课堂的整体教学处于比较有效的水平。[9]
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后,不同维度的学习收获水平不同,不同维度的学习收获得分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是观念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这一结果与李丹丹的研究发现相似,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价值观收获多于其他维度收获。[7]分别考察三个维度,发现观念收获得分均值为3.59,说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了较好的彰显,大学生思政课观念收获情况相对较为乐观;知识收获得分均值为3.50,表明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还不够有效,大学生思政课知识收获还不是很多;能力收获得分均值为3.43,反映思政课的能力发展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政课能力收获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后,同一维度学习收获的不同子指标得分存在差异,具体差异如下。
第一,在知识收获的三个子指标中,收获从多到少依次为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提升对党的新理论、新政策的理解,掌握思政课基本知识和理论。这说明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较好地提高了自身的通识素养,也相对较好地增进了对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但对于思政课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还相对欠缺。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推测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拓展知识(如即兴闲谈)和时事政策内容的兴趣更浓,而对理论化程度较高的教材知识的兴趣更低;二是一些思政课教师不善于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未有效将教材知识构建成清晰明了的理论体系,从而造成学生在记忆和理解教材知识方面存在困难。
第二,在能力收获的三个子指标中,收获从多到少依次为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运用思政课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这表明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较好地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相对欠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反映出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本身掌握不够,此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少,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运用书本知识的机会也较少。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思政课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知识讲授,需要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将自身研究成果和最新社会热点融入教学,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和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在观念收获的四个子指标中,收获从多到少依次为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意味着思政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治观、人生观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坚定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和信心,坚定了其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升了其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正确认识,坚定了其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同时,思政课对于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发展的作用不够突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且世界观相较人生观、价值观等更为抽象,而人的认识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逻辑,因此大学生世界观的发展需要一个更长期的过程。
(二)思政课学习收获差异分析
探究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差异,能够为教师基于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性别、年级、学科、学校类型、任职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这八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为自变量,以总体学习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观念收获这四个维度为因变量,检验不同学生群体在思政课学习收获上是否存在群体差异。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学生群体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差异比较
第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有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思政课能力收获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提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女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困惑和需求。
第二,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有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政课总体学习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有显著差异。为了解差异来源,将各年级学生得分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体学习收获、知识收获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学生得分;在能力收获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得分。可见,大一新生学习思政课的收获最多,从大二开始,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收获有所减少。这提示思政课在教师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做好学情分析,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
第三,不同学科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有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大学生思政课的总体学习收获、能力收获、观念收获有显著差异。为了解该差异的来源,将不同学科学生得分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体学习收获、能力收获和观念收获上,艺术体育类学生的分数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学生的分数;在能力收获上,理工科类学生的分数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分数。这表明艺术体育类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多于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学生。笔者推测,艺术体育类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对其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设计的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后所取得的增值收获也更多。此结果提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科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第四,任职情况不同的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有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任职情况不同的大学生思政课总体学习收获、知识收获有显著性差异。在总体学习收获和知识收获上,学生干部的分数显著高于普通学生的分数,说明学生干部思政课学习收获整体上多于普通学生。这提示思政课教师可发挥学生干部在同伴互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有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思政课各维度学习收获都有显著性差异。在各维度学习收获上,党员学生的分数显著高于非党员学生的分数。这提示思政课教师可发挥党员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此外,学校类型(“双一流”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家庭所在地(城市和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高等教育)这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并未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说明学校类型和家庭环境对思政课学习收获的作用较小。这与鲍威发现的学校类型、家庭环境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收获的结果不一致[10],但其研究并非专门针对思政课。这也表明,较之其他课程,思政课的学习收获可能更多地受到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大学生思政课总体学习收获处于“较多”和“多”之间,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收获,但其学习收获还不很多。
第二,大学生思政课不同维度的学习收获不同,学习收获从多到少依次是观念收获、知识收获、能力收获。大学生思政课观念收获相对较多,知识收获的突出问题是课程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不够,能力收获则是思政课学习收获的短板。
第三,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政课学习收获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任职情况差异、政治面貌差异:男生、大一学生、艺术体育类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收获更多。
(二)建议
1.加强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做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前提基础,开展学情分析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保证。[11]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在课前应综合运用经验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精准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在课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状态,实时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态,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深层学习;在课后系统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观念上的收获,反思学生的进步、不足及其原因,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教师要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情分析有机联系起来,既从起点和过程角度分析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因素,又从结果角度分析学生学习收获的发展状况,以厘清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
2.注重能力发展教学目标
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综合性的,涉及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而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是当前思政课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12]为此,应特别强化思政课实现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功能。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打造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应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动手、多锻炼、多反思,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发展智慧,培养其应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中促进思维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将填鸭式“句号”课堂转变为启发式“问号”课堂,综合运用问题启发、讨论启发、案例启发等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问号”变为“句号”,从而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3.重视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也称针对性教学或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方法、活动等适应教学情境。[13]本研究显示,学生思政课学习收获在性别、年级、学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开展适应性教学,确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既规定教学的统一标准,凸显基础性的教学要求,又兼顾学生的群体差异,使教学内容及方法富有弹性和层次性。例如,针对学习收获较少的学生群体可采取以下策略:更多地关注女生的课堂学习投入情况,促进女生积极思考; 着重激发高年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使其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对人文社科类学生可适当加大思政课学业挑战度,使其取得更多学习收获。总之,要更加关注学习收获较少的学生群体,研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需求,做出相适应的教学调整,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契合他们的情况,增强他们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获得感。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研2019名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收获情况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收获较好,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大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学习收获存在差异,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收获也存在差异,这提醒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情分析,注重能力发展教学目标,积极开展适应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