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现实境遇与优化策略
——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023-10-20付海英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校区师资队伍高校教师

付海英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与概念界定

《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1]以国际化办学提升办学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是高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各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通行法则。[2]然而,受“逆全球化”思潮和国际环境影响,传统以人员跨境流动为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运行方式正面临重重阻碍。为破除环境改变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发展困境,在地国际化逐渐成为重要发展模式。

“在地国际化”概念由本特·尼尔森首次提出,他认为,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除学生个体发生的海外流动以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3]国内有学者指出,在地国际化是在利用已有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学生提供在校内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4]在地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地位。[5]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达成在地国际化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6]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教师队伍结构及其功能对高校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7-8]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对高校科研产出、人才培养以及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大学功能的发挥。[9-10]目前,学界关于在地国际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制度性环境和案例研究等方面,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度不够。

在地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教师队伍需要具备哪些功能?如何具备这样的功能以促进办学目标的达成?本研究将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从实证角度考察我国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现实境遇,从师资建设角度为我国在地国际化办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参考。

二、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组织由若干个人或群体组成,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包含人、目标、结构及管理等要素。[11]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由不同背景的人构成,在特定组织结构下共同遵从高校管理制度,最终目标涵盖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可纳入组织分析的范畴。

(一)结构功能主义及其AGIL图示

1945年,帕森斯首次提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他认为,组织结构间存在部分有机联系,结构的功能取决于相应结构的支撑。[12]帕森斯提出了著名的AGIL图式:A“适应”(adaptation)功能指社会系统有效获取和配置资源;G“目标实现”(goal attainment)指系统具备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能力;I“整合”(integration)指维持系统的连贯性和一体性;L“潜护”(latency)指将能量储存并配置于系统。[13]这一理论被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及其社会功能的研究。

(二)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分析框架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以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为基础的多案例分析法,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以及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校区)教师的履历进行分析(以下分别简称为清华、华工、浙大),同时对各校区学院开设课程的文本进行分析。样本选取理由有三:第一,三所高校均有已建成且投入使用的国际校区,均为在地国际化办学示范区;第二,三所高校均为“985工程”高校,研究成果对我国其他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三,三所高校的校区选址在地理位置分布上各不相同,校区享有的资源和学科发展各有侧重,有利于开展对比研究。

确定研究对象后,通过线上渠道收集教师个人履历信息。截至2023年7月6日,本研究获得了三所高校在地国际化建设校区共计427名专任教师的基本信息,去除部分信息数据缺失的教师及外籍教师后,得到有效分析样本数量为391,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3%。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三所在地国际化高校国际校区基本信息

2.分析框架

本研究基于AGIL图式构建了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A“适应”功能对在地国际化高校师资队伍的资源获取和配置进行分析;G“目标实现”功能重点思考如何通过对师资队伍的优化布局,实现在地国际化办学目标;I“整合”功能旨在研究如何在地方国际化高校师资体系中保持教师队伍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使之在整个师资体系中实现协调与整合;L“潜护”功能关注高校教师队伍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图1 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功能分析

三、现实境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组织只有具备某种能够使其充分发挥对应功能的结构,才能达到对应的组织目标。在推动在地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相互协作,从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上获得办学资源,并将其有效地分配到本土国际化校园的建设中。

(一)组织适应功能

1.教师队伍资源获取

(1)教师学历背景

学历水平是衡量教师学识程度最直接的参照,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则可以反映组织的整体素质。[14]教师的博士毕业机构及国家可以折射出该校的师资队伍质量及综合学术水平。本研究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并将教师取得博士学位的机构分为两类:一是国内高校或研究机构,二是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

综合来看,本土博士在三校国际校区约为49.23%,如表2所示。其中,清华本土博士占比达61.58%,而浙大和华工的海外博士占比相对较多,分别为67.80%和58.44%。近年来,随着各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国内高校博士培养水平劣于国际知名高校”的认识,部分学者也认为,本土博士的就业竞争力要低于海归博士。实际上,海归博士在教职岗位的竞争中并未占据太大优势。众多研究表明,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在学术成就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15]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表2 三校国际校区教师博士机构国家分布 单位:%

分析发现:在三校国际校区任教的教师中,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教师占大多数。其中在海外机构完成博士后工作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8.97%,在国内完成博士后工作经历的教师为32.18%,前者几近后者的2倍,如表3所示。可见,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是在地国际化校区的主体,且多数教师选择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去海外从事博士后工作。

表3 三校国际校区教师博士后机构国家分布 单位:%

(2)工作经历

工作机构为学术人才成长提供了环境因素,通过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对学术人才发展形成优势积累效应。研究发现,三校国际校区约有51.81%的教师在完成博士后机构的工作后,选择入职高校任教。而48.19%的教师在入职前就有其他工作经历,如表4所示。这表明:一方面,工作经历并非影响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入职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三校国际校区的师资队伍的结构设置在“工作经历”方面具有合理性,既有学术研究高连续性的教师,也有短暂离开高校、有更多企业面资源的教师。

表4 三校国际校区教师工作经历情况 单位:%

2.教师资源配置

生师比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全日制学生与专任教师数量之比。[16]14∶1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通常被认为是办学效益和质量最适宜的状态。[17]参照各大高校官网,华工的数据目前缺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生师比大约为24∶1,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生师比大概是37∶1。由此可知,两校的生师比均过高,不利于其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组织目标实现功能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学科结构

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有利于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18]将全部教师的博士专业进行归类整合发现,教师的学科背景较丰富,涉及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艺术和文学10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背景的教师人数最多,如表5所示。具体来看,清华的教师学科背景最为丰富,而华工则最为集中。这一方面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各校区所在地位置的影响。

表5 三校国际校区教师在不同学科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情况 单位:人

(2)海外经历

大部分教师拥有一段或多段海外经历,仅有16.92%的教师完全没有海外学习经历,如表6所示。虽然本土博士在三校国际校区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曾在国外进行过交流访问或从事过博士后工作。根据学校官网的教师履历信息统计结果,在拥有海外经历的教师群体中,有5年或5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占比较大,还有部分教师拥有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国外博士后工作经验。总体而言,三校国际校区教师的国际化经历都十分丰富,具备国际视野。

表6 三校国际校区教师海外经历情况 单位:%

2.实现目标方式

“教师国际化参与”指教师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国际化行为。[19]在教学方面,国际化课程是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人才的必要之举。而开设此类课程,需要教师时刻保持国际化视野,支持学科专业国际化课程的长足发展。通过文本分析发现,三所在地国际化高校的课程设置均从加强学科本身的国际特性、将国际化主题引入通识课程两方面入手,采用英文授课或国外学者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组织整合功能

1.师资队伍的连贯性与持续性

(1)学缘结构

学缘是教师与其毕业院校之间的师承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构成状况与比例关系。[20]大学学缘结构是其学术思想多元化的表现,也能够体现高校的创新能力。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三校在地国际化校区教师在现就职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及其占比。数据显示,三校约有16.15%在国内读博经历的教师是在现就职的高校取得的学位,其中,清华、华工和浙大分别占35.03%、9.74%和10.17%。这说明三校的学术劳动力市场较为开放,师资队伍同质化程度不高,有利于激发科研活力。

(2)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其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均有所差异。教师的年龄结构不仅能反映出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发展潜力,还会对教师队伍的延续与继承产生影响。[21]如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8岁,其他学院的教师也以中青年居多,这表明该校师资队伍的连贯性有待加强。

2.师资队伍的协调性

(1)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对学术梯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正高级职称教师是大学资源获取主体,副高级职称教师是学术产出主体。[22]清华、华工、浙大三校在地国际化校区的师资结构如图2至图4所示。而美国大多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目标,师资结构均为倒金字塔形。[23]由此可知,清华和浙大两校国际校区的教师职称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图2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师职称情况

图3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教师职称情况

图4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教师职称情况

(2)性别结构

合理的性别结构对高校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校在地国际化校区教师均以男性居多,男性和女性数量差额达到了248,比例为4.49∶1。其中,清华教师的男女教师失衡情况最为明显,男女比例达到了5.32∶1,华工和浙大则分别为4.31∶1和3.21∶1。

(四)组织潜护功能

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潜护功能体现在模式维持和张力处置两方面。第一,模式维持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并吸引师生融入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4]校园文化包括多元、创新、交叉融合等维度。例如:清华注重打造国际、开放与创新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形成开放交融的全球视野,聚力营造学术、人文、体育三大板块并举的校园氛围;华工推出全球胜任力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扩大全球视野、尊重文化差异、熟悉全球议题;浙大既关注学生全球竞争力的养成,也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张力处置侧重于寻找国际要素与本土特色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国际化的组织潜护功能,一是要将国际化的维度融入教师队伍,二是要帮助教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实际。

四、优化策略

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在地国际化办学的高校师资队伍需要具有“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潜护”四大功能。高校必须通过组织优化的方式,使其结构与功能相协调,以最终实现在地国际化办学目标。

(一)丰富教师队伍功能,适应国际化办学需求

系统必须先有从外部获取资源,并将其有效地配置于系统内部的能力,然后才能以功能上的自组织来获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有必要丰富我国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的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和资源开拓与分配的能力,平衡教学与科研,促使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作用。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应不断适应国际化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招聘具有国际化背景和经验的教师、提供国际交流和培训机会、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

(二)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调动资源实现目标

推行在地国际化办学形式本身不是目的,实质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国际竞争力才是最终目标。第一,高校应明确在地国际化教育的具体目标,并将其纳入教师队伍的发展规划,调动相关资源,激发组织内部能力。第二,高校应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建立科研合作平台、提供国际研究资源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第三,高校可以参考国际化教师评价体系,将国际化教育能力和成果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整合内外部资源

稳定的系统必须具备整合能力,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应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整合。内部整合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等方式实现。高校要从教师的学历、学科、学缘、年龄、职称和性别等维度考虑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也要关注教师海外经历和工作经历带来的附加价值,更要注重教师队伍规模对办学质量的影响。在进行在地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一个强大的教师队伍组织体系来推动有关工作,保证系统的连贯性和协调性。高校要关注组织机构建设,不断优化对在地国际化办学资源进行拓展的组织机构。外部整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来促进知识和资源的共享。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四)建立教师队伍维持机制,创建组织制度与文化

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应建立良好的维持机制。成熟的制度体系是组织稳定发展的保证,深厚的组织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凝聚人心,促进组织内部的协作。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来提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化教育并做出贡献,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等。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创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教师应重视本土问题和挑战,将学术研究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

五、总结与展望

高校在地国际化的本质在于整合已有的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设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本研究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AGIL图式为框架,通过多案例分析法,探讨了在地国际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现实境遇与优化策略。高校在地国际化办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队伍具备“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潜护”四大功能。为此,高校需要从教师队伍功能建设、目标制定、结构优化和维持机制等方面着手。一方面,本研究有利于深化在地国际化师资队伍领域的理论研究,开拓新视角。另一方面,本研究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为在地国际化办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理论借鉴。

由于数据获取的客观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通过网络渠道收集教师履历信息,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性,若可以获得最新最全面的教师履历数据,研究成果将更具代表性。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停留在描述统计层面,未来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回归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深入量化研究。

猜你喜欢

校区师资队伍高校教师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师资队伍建设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