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PCT、NT-proBNP及TCD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监测中的应用及对其转归的预测价值*

2023-10-20何文高媛媛柳梅范学朋胡述立

西部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脓毒症血流血清

何文 高媛媛 柳梅 范学朋 胡述立

(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 武汉 430030)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是常见的一种脓毒症并发症,是全身炎症反应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1-2]。临床调查数据[3]表明,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的SAE发生率达5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SAE诊断方式主要是排除性诊断,即脓毒症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情况下,出现的意识障碍或精神方面则诊断为SAE[4]。SAE临床表现主要为易激惹、不能集中注意力、定向障碍、记忆力下降等认知性功能障碍[5]。因此,采取及时有效地监测SAE方法及预测其转归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糖蛋白,其说与病毒、细菌及微生物等感染程度有关。N前端脑钠肽(N-terminal fore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主要从心室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近年来将其作为预测SAE的新型标志物之一[6]。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由于可床旁实时及移动性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水平,故而认为可能为SAE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血清PCT、NT-proBNP及TCD对SAE的监测中的应用及对其转归的预测价值,以期为SAE及其转归预测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4例,女54例;年龄35~72岁,平均(54.84±8.21)岁;体质量(62.01±8.65)kg;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11例;根据是否合并SAE分为SAE组(67例)与无SAE组(81例)。纳入标准:①依据《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7]关于脓毒症诊断标准,并符合Papadopoulos等[8]提出的关于SAE诊断标准。②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③临床资料完整。④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颅内器质性病变、脑血管意外及其他代谢性脑病者。②伴随多脏器功能衰竭者。③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基础疾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等,APACHE Ⅱ评分系统[6]由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评分、慢性健康状态评分三部分组成,最后得分为三者之和,理论最高分71分,其中APS包含12项生理参数,评分越高病情越重。

1.2.2 血清标本采集 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第3 d清晨空腹外周血5 mL,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5 cm,离心转速2500 r/min,收集血清,于-70 ℃保存待测。

1.2.3 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测定 取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T-proBNP水平,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测定。人PCT试剂盒(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NT-proBNP试剂盒(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4 TCD测定 行TCD检查,探讨经颞骨窗对两侧大脑中动脉检测,记录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和阻力指数(RI)。

1.3 转归评价 记录SAE患者发病后30 d转归情况,以患者病情进展或死亡为转归不良,反之为转归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2检验,用率(%)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ROC曲线分析PCT和NT-proBNP对SAE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比较 SAE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高于无SAE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 SAE组患者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高于无SAE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TCD指标比较 SAE组患者Vs、Vd和Vm低于无SAE组,而患者RI高于无SAE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TCD指标变化比较

2.5 SAE患者不同转归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 转归不良组患者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见表5。

表5 SAE患者不同转归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

2.6 SAE患者不同转归TCD指标比较 转归不良组患者Vs、Vd和Vm低于转归良好组,而患者RI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见表6。

表6 SAE患者TCD指标变化比较

2.7 ROC曲线分析PCT和NT-proBNP对SAE诊断价值 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经ROC曲线分析,SAE诊断中,PCT敏感度为82.13%,特异度为95.12%;NT-proBNP敏感度为98.52%,特异度为97.51%。见表7、图1。

图1 PCT和NT-proBNP诊断SAE的ROC曲线分析

表7 ROC曲线分析PCT和NT-proBNP对SAE诊断价值

3 讨论

脓毒症及其并发症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若出现意识障碍,则会导致患者死亡率明显上升[9-11]。中枢神经系统是脓毒症最早受累的器官之一,而SAE是其临床表现。SAE病理生理学复杂,可能涉及血脑屏障功能障碍、小胶质细胞活化、血管改变、炎症及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等[12-14]。SAE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一种脑病类型,因其症状多样性缺乏特异性,不易被发现[15]。SAE诊断目前主要依据为体感诱发电位、生物标志物、脑电图及结合症状等排除性诊断[16]。

PCT主要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前体物质,在健康人血清中水平极低,而当出现脓毒症时则会导致血液中高表达,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上升,由此可见其可作为脓毒症的预警指标并对预后进行判断[17-18]。王婷等[19]研究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且死亡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脓毒症患者,由此可见PCT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价值。刘炳炜等[20]研究表明,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0例,结果显示,脓毒症休克患者第1 d和第5 d PCT水平高于脓毒症患者,且死亡组患者第1 d和第5 d PCT水平高于存活患者,由此可见PCT水平与脓毒症病情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SAE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无SAE组,转归不良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转归良好组,由此可见SAE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转归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BNP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而当出现血脑屏障损伤时则会造成体内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异常[21-22]。当出现脓毒症时,NT-proBNP在血液中水平升高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如心腔压力增高、右心室超负荷、心肌抑制及炎性因子的释放等,而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脑损伤和脑低灌注量,以此促进SAE发生[23-24]。蒋国群等[25]研究表明,纳入的64例脓毒症患者,SAE患者NT-proBNP水平高于非SAE患者,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者发生SAE的危险因素,可见NT-proBNP可作为预测SAE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表明,SAE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无SAE组,转归不良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转归良好组,由此可见SAE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转归密切相关。

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常会引起脑血流量失调,导致脑血液循环和脑功能直接受影响,被认为是导致SAE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流紊乱和脑微循环受损被认为是SAE的可能机制。TCD是可床旁且无创、重要进行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手段,当SAE患者出现脑血流变化时,则会使TCD参数出现相应变化。其中Vs、Vd和Vm均为血流速度指标,其降低则说明进入脑循环的血流量不足。本研究表明,SAE组患者Vs、Vd和Vm低于无SAE组而患者RI高于无SAE组,转归不良组患者Vs、Vd和Vm低于转归良好组而患者RI高于转归良好组,由此可见SAE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且与转归密切相关。

4 结论

SAE患者血清PCT和NT-proBNP水平升高,且存在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与转归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SAE患者及为转归提供参考指标。

猜你喜欢

脓毒症血流血清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研究进展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