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化研究

2023-10-20郭建熊阳春金新凯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首位度分维粤港澳

郭建,熊阳春,金新凯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其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前列,是我国南部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集聚地,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同时,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为世界级湾区经济群,明确了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优化。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化进行研究,既是实现区域战略规划目标的需要,也是科学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和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献述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英国的学者就开始对城市(镇)体系等级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位序—规模”和“首位度”作为决定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两大因素。我国学者研究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是利用首位度指数、位序—规模法则,从我国城市群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体系结构、交通地位等方面对城市群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夏为丽[1]等人利用了首位度、城市金字塔,以及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规模结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齐艳红等人[2]利用首位度指数模型和位序—规模法研究了1993—2006年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的规模结构。蒲英霞等人[3]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钟业喜等人[4]基于铁路网络,探究了中国186个具有始发列车的城市的等级结构和分布格局。曾鹏等人[5]综合运用城市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分析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我国十大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水平的异同点和变化规律。刘建党等人[6]比较研究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000—2015年间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研究较多,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分形理论,但是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我国学者则缺乏相应的研究。笔者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四城市指数、分维数和回归方程,以城市群之间的等级规模结构为切入点,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规模结构水平的现状及变化规律,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区域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其范围包括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肇庆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9个地级市,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三、研究方法

(一)城市指数

城市首位度指数是由学者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于1939年提出的。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是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计算得来的。相关学者在城市首位度指数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四城市指数和十城市指数。本文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公式如下:

S=P1/P2

S=P1/(P2+P3+P4)

S代表首位度指数,P1、P2、P3、P4分别为城市规模按从大到小排序的前4位城市人口。

(二)分形理论

分形的概念是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首先提出的,随后被引入城市群研究当中,衍生了不同的应用形式。在一个特定的城市群范围内,假设城市群由n个城市组成,城市规模用人口尺度R来衡量,将这n个城市规模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得到区域内城市数目N(R)与人口尺度R的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N(R)∝—D

式中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以下公式:

LnN(R)=A—D LnR

式中,R表示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群的城市数量设为N(R)。A、D均为参数。其中,D值的大小直接反映城市群的等级规模分布结构,详见表1。

表1 D 值的范围及相应的城市等级规模形态

四、研究数据

在指标的选取上,笔者选取了城市规模最具有代表性的常住人口作为研究指标。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选择2005—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城镇人口作为研究数据。

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指数分析

按照城市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首位城市指数应该是2,四城市指数应该是1。从图1中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一直保持在1到1.1之间,第一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交替领先,人口规模相差不大。2005年,广州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升为第一。2006年至2009年,深圳市的人口规模升为第一。从2010到2014年,广州市的人口规模重新跃升第一。2015年以后,深圳市的城市人口规模一直位居第一。广州市的城市人口规模虽然逐渐扩大,但速度不及深圳市。这说明近年来,深圳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在逐年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一直在0.5以下,但保持得比较稳定,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第三位城市、第四位城市之间的城市规模差距保持得较为稳定。我们结合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可知第三位城市、第四位城市与第一位城市、第二位城市保持着一定的差距。2005至202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居前四的一直为深圳市、广州市、中国香港、东莞市,他们的发展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首位度指数和四城市指数演化图

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结构的特征分析

从表2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镇人口的分维值来看,分维值一直小于1,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分布比较分散,城市体系发育不够成熟。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集中在深圳市、广州市,其他地级市的人口虽然近些年也在增长,但增长相对较慢。2005至202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级规模体系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虽然分维值缓慢增加,由2005年的0.653 1增长到20200年的0.713 2,中间在2010年达到了0.735 2,但马上又降下来了。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镇人口分维值测算结果

由表1的数据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些年虽然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城市群等级规模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等级规模保持稳定又缓慢地向中心城市集聚。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可以认为周边城市在人口规模上的增长也大致与核心城市保持一致,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好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整体的人口集聚能力在逐渐提高,能不断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入。

七、结束语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等级规模结构进行演化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规模结构较为分散,首位城市不凸显,具有多中心城市结构模式特征。广州、中国香港、深圳三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近,行政地位相当,是出现这种结构体系的主要原因。东莞市作为“世界工厂”,其人口集聚能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也处于前列,一直保持第四。惠州、江门等市在2005至2020年之间,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也是2005至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流分维值一直保持在0.60至0.75之间缓慢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人口等级规模分维值一直较低,主要是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2005至2020年间不仅区域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各城市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保持了较高水平。这种分析结果恰恰说明,当前的多中心结构模式是适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

第三,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政府应该重点提高城市群的经济辐射能力,凸显深圳市、广州市等中心城市的极点作用,引导深圳市、广州市与其他地级市形成合理的城市群结构体系,保持人流、物流等资源的流动畅通,构建区域内再循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受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未来3~5年内,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的稳定有序增长?笔者认为人口流动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如何保证人口持续流入,并为他们提供安全、有序、稳定、开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相关决策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五,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等内陆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周边城市人口流向上述城市群。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部分人口留在当地发展。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用工荒”“招人难”的现象频出,人口的持续净流入已成为各城市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人口净流入并不是简单地吸引人口来到城市,更多的是要如何实现人的就业和安居。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吸引人口流入的政策时,应该注重“人口+产业”的同步进行。强大的产业实力是吸引人口持续净流入的源泉,也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第六,本文从人流的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等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未从物流、财流等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后期的研究能对此进行补充。

猜你喜欢

首位度分维粤港澳
木质材料视觉感观语义分维量化评价研究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
改进的投影覆盖方法对辽河河道粗糙床面分维量化研究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
基于分形渗流模型的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分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