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素养提升摭谈
2023-10-20陈扬
陈扬
摘 要 写作素养是高中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当学生具备写作素养后,他们便能创意化地表达自身的思想与情感。从以读促写、广寻素材等方面,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写作素养 以读促写 广寻素材
写作既是一种语言表达活动,也是思维外显的一个过程。当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升后,他们的语言表达、创新思维、鉴赏能力等,能随之提升或增强。培养和提升写作素养,不单单有益于作文教学,还有助于推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可以将着眼点放在读写结合、生活实践等类型的活动中,鼓励学生广泛积累、搜寻素材,让他们能够将真实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等转化为书面语言,在书面表达中展现真实的自我和丰富的情感。
一、以读促写,重积累
写作是一个个性化的语言输出过程,要想达成预期中的表达效果,写作者要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多样化的语言组织技巧。这样才能根据自身所需,灵活地选取不同的语言材料进行打乱重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无论是语言材料、写作方法,大多不是写作者先天拥有的,只有通过后期的有效积累,方可形成独特的语言储备库、掌握丰富的写作经验。实现有效积累的目标,最主要、最便捷的途径,即是研读优秀的作品,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文思泉源”,精准表达自身的思想与情感。
深度阅读,积累素材。完整的语言架构是学生在日常积累中形成的。深度阅读是学生在积累和建构道路上最关键的桥梁。通过深度阅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作品的写作视角、语言特色、选材过程等,可以初步掌握写作的方式方法。以积累写作材料为目的的深度阅读,主要有三个环节。
环节一,名篇赏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都是经典作品,语言素材、逻辑结构、立意选材等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深度阅读阶段,教师可将统编教材中的课文作为研读的对象,组织名篇赏析活动,探寻名篇的写作视角。指导学生展开仿写、改写、续写等系列随文练笔活动,使他们能从赏析文本的层面,逐步向深度理解、语言创造的层面过渡。
环节二,群文对比。在名篇赏析的基础上,可以围绕同一个主题,精选不同的名篇,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结构安排、立意角度和取材范围等不同的维度,分析和解读不同作家的立意、选材、行文的方法。在群文对比阅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
环节三,总体概括。当学生在名篇赏析和群文对比两个环节中,储备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后,可组织总结和反馈活动,指导学生展开总体概括,让他们将深度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素材,根据属性进行细致划分,加深他们对不同素材的认识。在精准概括后,学生才能在写作实践中有效地应用素材,练就坚实的写作功底。
课外拓展,积累经验。经过课内的深度阅读后,学生初步掌握了写作的基本功。但是,有了基本功还不够,还需要向外拓展,在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大千世界,体会他们思考问题和观察生活的方式,并将其迁移到自身的写作实践中。待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阅读和实践体验后,他们观察生活、记录人生的意愿会逐步增强,这时他们创作出的作文才能真正具备打动人的资质和价值。
基于课外拓展的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开放和独立的阅读、实践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文化世界中纵横驰骋。曹操《短歌行》仅有128个字,但在短短的篇幅中却引用了四个历史典故,曹雪芹的《红楼梦》引经据典、富有古典气息,这些都离不开作家自身的积累和建构。高中生若想在作文中引经据典、精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与见解,就要广泛涉猎和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如传记、游记、散文、小说等连续性文本,以及广告、说明书、菜谱等非连续性文本,深入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中包含的语言素材、生活元素以及创作手法。
课外拓展不等同于无意义的随便读,高中生的时间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因此,以驱动学生课外拓展和有效积累为目的,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任务单,让他们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启课外拓展活动。如在统编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围绕单元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可以引进课外拓展任务,如:研读《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或《百年孤独》中的任意一本书,深度挖掘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体经历,从小说的选材范围、立意角度、语言风格等角度,撰写一篇300字的文学评论,并阐释社会背景对文学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课内的深度阅读和课外的实践拓展为主要途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不同形式的文本赏析和品读活动,从中汲取有效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扩充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经验储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学生便能明显地提升写作素养,能在以读促写的模式下,写作技巧日渐精进。
二、广寻素材,重实践
“读万卷书”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素。而要想持续性地提升写作能力,光靠“读万卷书”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具备“行万里路”的勇气和远见,以生活实践作为写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将自身对自然世界、传统文化、生活现象等方面的认识与感悟,通过书面语言记录和表达出来,由此完成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的任务。《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深入到中国乡村世界中,走进不同地区的乡土生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后,写下了中国现当代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假若他未能真正深入到乡土社会中,他所创作的内容就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和关注。
之所以要在“行万里路”中提升写作素养,这与“实践决定认识”的哲学观息息相关。在“行万里路”时,学生能够跳脱出书本的限制,真正进入社会实践,从观察者、参与者的视角,广寻生活中的素材,将其合理地融入到作文中,继而创作出文质兼美、思想深厚的文章。这样的写作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如在“常識中的‘理’”的说明文写作指导中,以驱动学生广寻素材为目的,教师可将教学的要点落实于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真实场景。比如:依据“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细致观察“朝霞”和“晚霞”两种自然现象,撰写一份观察记录单,将你所看到的真实景象及时记录下来。查阅相关自然科学知识,阐释这两种自然现象的科学依据,以“常识中的‘理’”为题目,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借此写作任务,学生展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广泛提取素材,寻找写作灵感,创作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普类说明文。
作文教学中,通过以读促写、广寻素材等方式,引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积累、实践和互动,让他们获取多样化的写作材料和经验。当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经验日渐丰富后,自然“有话可说”,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通联: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