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减”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辅融入乡土历史的研究

2023-10-20钟秋莲

出版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减

钟秋莲

摘 要:“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辅面临着新的改革。如何将当地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辅中,是教育出版界需要突破的难点。目前大部分的初中历史教辅较少融入乡土历史的内容,应在达成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目的的基础上,做到内容上生活化与乡土化相融、形式上趣味性与开放性并存、操作上可行性与实践性兼具、目标上明确性与自主性结合,促进初中历史教辅多样化、兴趣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双减” 乡土历史 历史教辅 乡土历史资源

一、初中历史教辅融入乡土历史的可行性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现实需求。新课标多处提出学习历史要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挖掘乡土资源,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1]此外,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即把乡土教育纳入现行的地方和校本课程计划。[2]

教辅需要以新课标为依据,对标新课标的要求,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正是目前新课标如此重视乡土历史资源,才更应该在初中历史教辅中融入乡土历史,合理开发和有效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落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弘扬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希望能够在教辅中体现更多涉及乡土历史的内容,让学生适应中考的现实情况,同时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切身体会历史,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

同时,有不少教师亦逐渐关注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乡土历史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开发途径等进行研究。[3]可见,目前学界已经逐渐重视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辅的研究较少,且目前教辅图书中较少涉及乡土历史的材料。笔者在近几年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希望在教辅图书中增加乡土历史的内容,增设一些符合学生当前实际生活的历史情景等。因此,初中历史教辅需要逐渐融入乡土历史,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以便更好地辅助初中历史教学,将乡土历史融入课堂,弘扬乡土历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填补研究的空白

目前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研究较多,但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研究较少,而研究如何融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暂未发现。在“双减”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作业进行进阶式设计,且融合广西乡土历史作业设计的研究暂未发现。因此,本课题有较大研究空间,可填补这一研究空白,对落实“双减”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史料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5]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史料。如广西的乡土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内容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切合的史料较多,可以在八年级上册的教辅中融入更多的广西乡土历史的史料。

因此,结合新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等相关教学资料,整合广西乡土历史的史料,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辅中融入广西乡土历史资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初中历史教辅融入乡土历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的初中历史教辅形式较为单一,趣味性不足,无法满足新课标下的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亦无法满足“双减”政策下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代教育界、出版界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人们对乡土历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于未充分挖掘本土的历史资源。大部分的教辅编辑对所组的稿件重点审读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教材中的知识,而未对目前的形势和师生的需求进行判断,让作者编写相关的乡土历史的题目。以广西近两年的中考题为例,2023年的广西历史统考试题中,未涉及广西的乡土历史;2022年的广西历史中考试题共涉及8个地市的中考题,其中只有北部湾经济区的第9题选择题中涉及湘江战役的内容,梧州历史中考试题第10题中涉及广西三月三的内容,玉林历史中考试题第16题的材料三中涉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内容,其他地区的历史中考试题暂未发现有涉及广西乡土历史的。[6]由于教辅编辑和教师大都以中考题为参考方向,而目前的中考试题都较少涉及乡土历史的内容,因此,乡土历史资源挖掘的力度不够,大部分的地市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乡土历史教育图书、试题呈现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涉及乡土历史的题目中,呈现的形式也较为单一,仅在选择题或材料题中作为材料形式呈现,而且契合度欠缺,与考查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融合度较低,挖掘的深度也较低,只是平时常见的一些素材。对比2023年天津历史中考试题第27题,將海鸥表的发展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相联系,深度利用了天津市的乡土历史。而广西的历史中考题,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尚有待开发,也需要教辅编辑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能力,鼓励相关作者充分挖掘本土的历史资源。

(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欠缺

从广西近几年所涉及乡土历史的中考试题来看,较少涉及现实生活问题,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样,由于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缺乏,使得教辅图书中的题目缺乏趣味性。

因此,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实行的双重背景下,历史教辅编辑更应该深入研究现行政策,策划出既有乡土历史特色又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教辅图书。

三、初中历史教辅融入乡土历史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多方面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不是拘泥于过去的事物与人物,从历史中了解社会才是对历史深入的了解。”[7]因此,在策划教辅图书时,应注重融入乡土历史。乡土化历史作业设计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为目标。

(一)内容上,生活化与乡土化相融

历史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内容要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既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教辅图书的最终消费者——学生,是在不同的乡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乡土环境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记忆。而新课标中提出“可以利用历史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等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家乡,了解中华文化,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教辅图书亦可以在题目设计中设置一些探究题,提供学生一些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中,可在相关练习题中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为史料设置题目;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可以使用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景点,结合相关历史人物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可使用湘江战役的相关图片、视频及陈树湘等历史人物故事等史实,设置相关题目;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内容中,可使用广西抗日学生军等相关史实;等等。这些历史遗址遗迹、历史人物故事,是学生较为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是教材中没有介绍和进一步展开的,将这些乡土历史元素融入学生历史作业中,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形成对历史知识及重要人物和事件发展过程更深刻的理解,培育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素养。

(二)形式上,趣味性与开放性并存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较为枯燥,如果再以传统的方式策划历史教辅,很难激发学生使用教辅的兴趣,也难以实现“双减”的目的和素养的培育。因此,在策划乡土历史内容时,要考虑习题形式的趣味性,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设计课后参观历史遗址遗迹、活动课中讲述某一历史人物故事,写相关演讲稿,线上线下搜集相关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资料,编演历史剧,举办故事会、读书交流会或分享会,写导游稿等形式,而不是仅仅以传统的单一的习题形式。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运用乡土历史创设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生活之间的距离。如可这样设置:“2022年1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三街两巷承载着许多老南宁共同的回忆,走进三街两巷,参观骑楼景观、会馆建筑、中华大戏院广场、新华路水塔等,感受邕城百年商业的繁华,近代社会的变迁。”通过参观、感受邕城百年商业的繁华,近代社会的变迁,感由史生、有感而发,旨在结合学生熟悉环境的乡土历史,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三)操作上,可行性与实践性兼具

历史教辅编辑应学懂弄通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双减”政策等内容,分析具体学情、师生的需求情况,注重使用乡土历史的史料,贴合地方实际融入乡土历史的元素。

乡土化内容的设置,要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在学习近代史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时,可以设置让学生查阅广西地方志等相关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走访调查,还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进行搜集与整理,了解自鸦片战争以来至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广西社会的发展状况。学生在搜集资料、寻找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从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等。

(四)目标上,确定性与自主性结合

融入乡土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变革教辅图书的形式与题型。教辅图书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设计,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逐一落实,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结构严谨的设计模式。教辅图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研究有机联系,史料研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将培育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机融合。

如可以设置通过1935年12月18日、19日《南宁民国日报》的报道,绘制以“一二·九运动中广西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的设计,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理解性的整合;《南宁民国日报》是较为贴近学生的史料,以学生熟悉的原始史料为题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地方史,并在了解地方史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四、结语

通過乡土化的设置,能够促进初中历史教辅多元化、兴趣化、生活化,激发学生使用历史教辅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了解家乡历史,关注现实问题,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广西乡土文化;让学生在利用历史教辅的同时,了解家乡,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在“双减”背景下帮助学生减负增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是目前教育出版界应着重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远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