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 分析下八一制糖厂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困境与出路
2023-10-20李停停
◎李停停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工业文明的影响力很大。机械化生产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加快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老矿区、旧厂房、废弃设备等工业遗产,承载着行业与城市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宝贵的物质遗存,具有极大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美术价值。国家工业遗产更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体现了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和躬耕不辍的实干精神。工业遗产既包括工业生产遗留下来的车间、仓库、办公室、器械、设备、办公用具、档案等物质遗产,又包括生产工艺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非物质遗产。
石河子建城初期没有工厂,只有磨面、碾米、榨油、打铁等10余家家庭作坊。1958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下,石河子开始兴建现代工业,石河子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位于石河子市工六一社区的八一制糖厂就是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它是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大型糖厂,于2017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工业遗产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而如何保护好工业遗产,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SWOT分析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自身的优势(S)、劣势(W)以及面临的机会(O)与威胁(T)的分析,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这些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的研究方法。本文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对八一制糖厂工业遗址建筑群进行分析,并对其内部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发展措施,以便使其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八一制糖厂等工业遗存的发展提供建议。
■八一制糖厂工业遗址概述
八一制糖厂位于新疆石河子市工六一社区,是当地独有的三八老工业区。八一制糖厂于1956年11月3日经国家计委批准筹建,于1958年7月破土奠基,于1959年12月7日建成投产。整个厂区沿石河子市北三路南侧按东西走向呈带状布局,东区为库房及制糖车间,西区为右旋糖酥车间、库房及附属用房,主要厂区占地约为1.5平方千米。现遗存有制糖车间、库房、配电室、酒精库、废蜜池、动力车间、污泥沉淀室、输煤廊、泵房、石灰窑、档案室、机修车间、办公室等21处建筑。曾生产白砂糖、方块糖、酒精、右旋醣酐、味精、麸酸、饮料酒、纸箱等,其甜菜粕远销国外。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当时新疆经济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工农业总产值仅71929万元,工业中个体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日用品主要依靠进口或内地供应。为改变这种情况,驻疆部队节衣缩食、自力更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1958年,石河子开始兴建现代工业,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建了棉纺、毛纺、织染、制糖、造纸、农机修造等工厂19座,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石河子垦区甜菜试种成功,为糖厂筹建奠定了原料基础。1956年,王震到石河子视察,指示要克服一切困难建造糖厂。同年,国家计委批准筹建八一制糖厂。其规模为日加工甜菜1000吨、发电3000千瓦/时,厂址设在石河子,取名为“新疆八一制糖厂”。建厂投资概算1692万元,为筹集资金,兵团战士响应号召,将1700万元转业费交到糖厂筹建财务处。在解决资金问题后,糖厂建设还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为此,制糖筹备处从江苏、广东招收199名初高中毕业生,送到东北培训;并请国家协调,从多个单位调聘技术工人,支援八一糖厂建设。兵团仅用了1年零5个月就建成了这座西北的第一座糖厂,创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高速建厂纪录,节约投资133万元。当年生产白砂糖941吨,产值140万元,利润8万元。之后又对原料进行综合利用,建成酒精、味精、甜菜碱、右旋糖酐、甜菜丝颗粒干粕等车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调整种植业结构,八一制糖厂鼓励甜菜生产,采取预付定金、奖售化肥、补贴种子款、提高收购价、利润分成等措施,使得甜菜原料由不足变为富余。1980年,八一制糖厂贷款320万元,利用检修期进行扩建,日加工能力由1000吨增加到1500吨;扩建完成后,拥有动力机械总动力19741千瓦,设备1496台,其中专用设备972台。自建厂至1985年,累计投资3967.7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3683.1万元,职工2626人,分为4个车间、1个味精分厂、6个辅助机构,以及下辖丝路酒厂、绿洲纸箱厂两个集体企业。1985年,八一制糖厂年产白砂糖39543吨、酒精2693吨、味精300吨、右旋糖酐注射液14万瓶、糖酐粉7.72吨、甜菜颗粒干粕1.06万吨(全部出口),发电1493万度,工业总产值6132.86万元(不含集体企业),利润1474.6万元,是制糖厂投产30年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20世纪80年代,石河子垦区的甜菜生产迅速发展,1980年甜菜产量猛增到23万吨,特别是1983年高达35万吨。尽管八一制糖厂的日加工能力已达1500吨,但还是难以“消化”日益增产的甜菜。生产工艺、设备、厂房陈旧,能源消耗较高,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八一制糖厂难以适应发展。1998—1999年,糖厂生产的成品糖已难以售出,同时全国的糖价也跌入谷底,糖厂的库存糖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石河子周围团场不再种植甜菜。2000年2月12日,八一制糖厂生产出最后一罐白砂糖,正式宣布破产。
■八一制糖厂保护开发的SWOT 分析
优势分析
1.历史贡献较高
石河子八一制糖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靠我国自身力量,自行设计、自供设备的第一批大型甜菜制糖企业,开辟了新疆机械制糖的新纪元,结束了新疆吃进口糖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八一制糖厂一跃成为全国六大甜菜制糖厂之一,并因盛产优质白砂糖闻名全国。八一制糖厂建成投产后大搞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从三废中提取副产品。用制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糖蜜提炼味精,用榨糖后的甜菜渣加工颗粒粕,用酒精、糖等合成右旋醣酐。同时,其味精、右旋醣酐、酒精等产品打入内地市场,颗粒粕出口到日本,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取得了成效。八一制糖厂曾获得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称号、国家经委行业节约能源铜牌奖、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称号等荣誉,生产的酒精、味精、白砂糖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八一制糖厂还为兄弟省区输送了大批制糖专业人才和科学技术;先后为甘肃武威黄羊镇糖厂、甘肃酒泉糖厂、江苏连云港糖厂、新疆伊犁糖厂、芳草湖糖厂、焉耆糖厂、塔城糖厂、宁夏银川糖厂等培训输送技工1200名,为发展我国甜菜制糖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精神内涵丰富
八一制糖厂从动土兴建到成为全国六大甜菜制糖厂之一,是全厂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它的建设历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伟大屯垦事业的一个历史缩影。它的建设者有老一辈军垦战士、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人员、有各地的支边青年等,他们怀着建设边疆、发展工业的雄心壮志,无私挥洒心血与汗水,贡献了青春与生命。建设初期,资金缺乏,设备短缺。兵团官兵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转业费用建设糖厂,工人们自己动手制造设备,最终提前完成了糖厂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巨额财富。
3.建筑体量庞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的工业模式被淘汰,工业遗址的保存十分困难。八一制糖厂是石河子市遗存数量较多的工业遗址之一,厂区面积约为1.5平方千米,内部有建筑21栋,主要建筑有制糖车间,以及按原始生产工艺流程布置的甜菜窑、污泥沉淀室、预处理车间、石灰窑、制糖车间、废蜜池、酒精库、库房、检测环保中心、档案室、库房及配电室等附属用房,该厂是石河子市现存保留最完整的近现代工业遗址的代表性建筑。
4.研究资料翔实
八一制糖厂宣布破产后,所有的档案资料移交至市档案馆保存,其中包括糖厂建设初期至破产的全部资料。1992年编纂的《八一制糖厂厂志》更是记录了糖厂的全部始末,研究资料十分丰富。
劣势分析
1.建筑本体保存状况较差
自破产清算以来,八一制糖厂一直被废弃,未投入使用。厂区西侧部分建筑出售,现为修车厂,东侧为番茄加工厂。建筑整体保存状况较差,由于年久失修,缺乏日常保护、保养,建筑构件残损严重,部分建筑已成为危房。近年来,八一制糖厂累计争取到文物保护资金872万元,并对其中的四栋库房进行了保护加固,但于整体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2.保护利用与经营生产存在矛盾
八一制糖厂产权所属为企业,故其在开发过程中势必面临着保护利用与经营生产之间的矛盾。企业面临着解决企业历史欠账债务和经营发展的压力,没有资金和能力做好遗产保护工作。政府虽然有责任与义务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但如何协调企业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仍是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机遇分析
1.政府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发展
我国《“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重点工业遗产,开展工业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则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因此,应将包含八一制糖厂在内的八一工业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保留工业遗址、发展文化体验为主题,对“八一”工业旧址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利用,建设一站式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产业园区。
2.工业遗址成为旅游新业态
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将一些废弃老厂房改造成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对其的保护利用,不仅留住了城市记忆,还拓展了文化旅游生活空间。工业旅游中包含宏大的工业生产场景,具有较强的观赏性。相较于其他自然资源,工业遗址具有不可复制性。工业旅游开发不仅能使旅游业、相关企业受益,还能带动城市转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旅游发展新业态。
挑战分析
1.专业人才匮乏
多年来,石河子市文物保护工作由博物馆业务科室代行其责,未设置专业机构。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情况较多,而且缺乏工业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文物保护相关工程多依赖购买服务,自主意识不足,以至于大量文物保护难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资金支持不足
石河子市文物保护资金多依赖上级财政支持。然而,八一制糖厂建筑体量大、面积大,财政资金只能支撑其中部分建筑的修缮,难以维持后续开发投入。
3.保护力度不够
公众重视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同度较低,认为工业遗产是破旧厂房,对其的保护意识不足。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经常进行掠夺式开发。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合理的规划研究,多数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多停留在较低层面的功能转换上,比如利用老工业遗址廉价的房租与地皮进行出租,较少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本质内涵。工业遗产开发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没有体现出工业遗产的特殊性。
■八一制糖厂保护开发利用对策
加强顶层设计,深挖文化内涵
将八一制糖厂保护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八一制糖厂保护开发规划。将全部建筑列入修缮范围内,确保文物安全,保留文物本体价值。在此基础上,深挖文物精神内涵,将展示精神内涵与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依托独特的建筑厂房、生产流程、设施设备、企业风貌等资源开发相关项目,弘扬兵团精神,体现企业文化。
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但与传统文物和名胜古迹相比,其难以引发社会关注。因此,应当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宣传,提升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认定和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弥补资金技术的不足
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参与八一制糖厂保护开发利用,以弥补政府部门文保资金和技术管理力量的不足。我国文物资源浩如烟海,如果仅依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将难以保证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对此,石河子市应当鼓励多方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模式;通过吸引企业资金投入,邀请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完成对糖厂的保护开发利用。同时,政府部门要履行好监督职责,一切开发利用要以保证文物的安全为前提,确保参与文物保护的社会力量有相应资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物保护能力
人才是制约文物保护发展的重要原因。石河子市缺乏从事工业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而八一制糖厂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仅依赖第三方服务。因此,有必要培养一批工业遗产保护专业人员,为糖厂开发不断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八一制糖厂40余年的发展见证了新疆工业从无到有的历程,为新疆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八一制糖厂已经破产,但其遗留下来的厂房、设备及企业精神已成为弥足珍贵的社会财富。我们不应在城市建设中眼看着糖厂毁灭消失,而应当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深挖其内部价值,通过保护利用与升级,延续糖厂生命,使其焕发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