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看的技能初探
2023-10-19刘渊罗朝英
刘渊 罗朝英
|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实验学校
摘 要:教材插图是可视化的教材资源,它直接联结学生的视觉,是培养学生看的技能的重要载体。基于视觉语法理论视角开展教学插图解读可以解决目前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缺乏指导学生读取插图有效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的问题,落实学生看的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它通过“获取再现意义,理解视觉内涵”“捕获互动意义,预测视觉内容的发展方向”“了解构图意义,传达视觉信息”三条路径展开。
关键词:看的技能;视觉语法理论;教材插图;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指出,语言技能分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1]。其中,看的技能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义教课标》在“语言技能·三级”中指出,看的技能涉及“借助图片等视觉信息理解观看的内容”“根据图片预测书面语篇的大概内容、故事的情节发展或结局”等理解性技能和“利用所给提示(如图片、图表、海报等),写出简单文段传达信息”等表达性技能[2]。
教材插图是可视化的教材资源,它直接联结学生的视觉,是培养学生看的技能的重要载体。它与文字、语言共同完成对学生观察、认知、理解、记忆、表达、审美能力及学习态度和情感的培养[3]。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常常缺乏指导学生读取插图有效信息的策略和方法,导致学生难以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来完成学习任务,无法有效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笔者认为,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开展教材插图解读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语言的语法描述的是词语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篇章,视觉语法理论描述的是人物、地点和事物等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主要体现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4]。再现意义呈现插图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包括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前者展示具体事件的主要环节,后者呈现静态画面中的相关元素的分类过程[5]。互动意义是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构图意义是指图像如何与文本形成整体布局,建构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突出图像主体,体现图像的审美性[6]。下面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中的插图为例,具体阐述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教材插图解读路径。
一、获取再现意义,理解视觉内涵
学生获取再现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与插图产生联系,理解插图内容,形成对插图深刻认知的过程。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幅主题图,其具有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图层丰富和聚焦主题等特点,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使学生建立起视觉与图片、图片与学习内容、视觉与思维的联系,在导入单元主题的同时,促使学生理解其传递的内涵(即单元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研读主题图中的人物、环境、建筑、文字等元素,以使学生在与主题图产生联系中深挖其中蕴含的内容。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中的Section A 1a-1b的主题图(如图1所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图1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包含地点、环境、天气、建筑物、人物表情、人物动作等元素,呈现了度假中的具体事件及其主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对“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度过一个丰富多彩又充满意义的假期”这一需要探究的内容的思考。
第一步,根据问题链,寻找再现意义。笔者首先提出问题 “Where were they?” “What were they doing?” “What were they thinking about?” “How did they feel about their vacations?”,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变化,发现场景差异,进而意识到“Different people had different vacations.”。接着,笔者针对图1中的细节信息,提出问题“Where did the black boy in the picture go on vacation?”“What did he do on the beach? Can you guess?”“Did he have fun? How do you know that?”,引导学生感知图1中人物的表情与心情,进而意识到合理的假期活动可以带来愉悦的心情。然后,笔者呈现表1(斜体部分为学生所填写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成表格中的“Places and activities”一栏,引导学生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再现具体事件的主要环节。
第二步,分析再现意义,理解视觉内涵。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1中人物的表情、手势、动作等,完成表1的“Description words”一栏,帮助学生挖掘插图的深层信息(人物的情感态度)。然后,笔者追问“How do you plan a meaningful vacation?”,引导学生在探讨假期活动计划、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规划假期的意识。
二、捕获互动意义,预测视觉内容的发展方向
学生捕获互动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与插图中人物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插图内涵及其表达的情感态度,进而合理预测视觉内容的发展方向。互动意义侧重与图像读者进行情感互动,通过眼神接触、距离、视角、情态等方式传达不同情感态度[7]。其中,眼神接触又可以分為索取与给予:前者是指插图人物与读者产生直接眼神交流,向读者索取某种情感共鸣,索取过程能够使读者对插图人物产生强烈共鸣或认同感[8];后者指的是插图人物与读者并无直接眼神接触。因而,在以人物故事为主的插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捕获互动意义去发现插图人物眼中的故事,进而对故事发展方向展开合理的预测。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1 Whats the matter?中的Section A 3a阅读语篇“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中的插图(如图2所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步,从互动视角观察插图,梳理互动信息。互动意义强调读者与插图在情感互动上的关系,具体包括眼神接触、距离、视角、情态等[9]。图2的视角有一定角度的仰视,突显病人情况的紧急、女士呼救的焦虑和司机下车救助的急切,构图上由近及远突出重点。根据图2人物距离的远近,笔者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观察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帮助学生发现司机与老人的眼神与观看者形成给予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插图的内容。学生根据老人痛苦的面部表情,可以推测老人可能是因病摔倒,也可能是被撞摔倒;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可以推测,司机可能或立即提供帮助,或先送乘客再来提供帮助,或拨打120,或继续工作。然后,笔者呈现表2,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出发,梳理事件的过程,预测语篇的主要信息。
第二步,捕获主题意义,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首先,笔者提出问题“Will the bus driver help the old man?”“How does the driver help the old man?”“How about the passengers?”“Will they leave or offer help?”,以使学生意识到挥手的女士和焦急的司机急切地想救助老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插图的互动意义。然后,笔者让学生四人一组,就“Should we save the old man? How? Why?”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观点,以使学生在联结生活中预測故事的情节发展,并深度思考助人为乐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关注身边,乐于助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的观念。
三、了解构图意义,传达视觉信息
构图意义包含信息值、取景、显著性三种资源[10]。信息值是指物体或人物呈现的位置代表不同的属性,如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突出中心主体,从左至右展示事件顺序性,从上至下显示从理想到现实的突围等。取景是指图片与语篇的分割方式,常见的分割方式有四周环绕式和上下环绕式。显著性是指通过图片色彩搭配和物体、人物大小比例的设计等来吸引观看者,它能够快速吸引观看者关注其中的背景知识或文化元素。学生了解构图意义的过程即是学生根据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观察和欣赏插图,进而获取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提取视觉信息的基础上准确传达信息。在由两幅及以上图片组成的组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挖掘图片的构图意义,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视觉信息,进而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图片信息。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的Section B 1a的插图(如图3所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该插图由a、b、c、d四幅图片组成,其中a为南瓜形篮子,b、c、d为方形规则图。
第一步,了解构图取景。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3在教材中的位置,以使学生将插图和与万圣节相关的词汇进行联结,激活学生与万圣节相关的词汇储备。
第二步,判断构图显著性。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7~15岁男生的色彩爱好依次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的色彩爱好依次是绿、红、白、青、黄、黑。因而,d(荧光绿和黑色的搭配)最具色彩冲击力。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d,并提出问题“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last picture?” “Why do you feel scared / terrible …?”,引发学生对插图色彩的情感描述(学生的感受有scared、terrible等)。然后,笔者根据图片的大小比例,引导学生观察a(一大包糖果),以使学生产生疑惑“Why are there so many candies?”,进而带着问题再去观察b、c、d。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新词汇,如witch、candy、Jack-o-lantern、ghost、trick or treat、dress up、hand out、play a trick等,并推测插图讲述的重点是如何庆祝Halloween。
第三步,获取构图信息值。基于a是一大包糖果,b、c、d围绕糖果展开,学生能够获取图3的信息为万圣节的主要活动“trick or treat”,从而加深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理解,为写出简单文段传达信息铺垫文化知识。
至此,学生对语篇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及其背后的价值观都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他们能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阐述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从视觉语法理论视角对初中英语教材插图进行合理挖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看的技能和素养,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的综合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插图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并非割裂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插图的侧重点来进行合理选择或搭配,避免出现因过度解读插图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27-28.
[3]蒲志安.小学低年级教材插图的认知、教育功能与定位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9):7-10.
[4][6][8] KRESS G,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1996: 15, 166, 177.
[5][7][9][10]黎玲.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高中英语教材插图研究[J].海外英语,2023(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