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种及茎叶喷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2023-10-19李海萍滕芳超刘亚利冯晓辉
李海萍,滕芳超,刘亚利,冯晓辉
(山东省招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招远 265400)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的一种土传病害,山东省的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1]。该病害在小麦生长期均可发生,严重时导致小麦枯白穗,影响小麦产量。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秸秆还田以及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
2022年招远市小麦茎基腐病总发生面积为2 668 hm2,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为1%左右,严重田块达10%以上。为有效控制其危害、减少生产损失,招远市植保站采用不同药剂,针对小麦茎基腐病进行了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高效药剂,为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块选择在招远市张星镇付家村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基地,土壤类型为棕壤土,土壤肥力均匀,排灌条件良好,交通便利。该基地小麦、夏玉米多年连作,作物秸秆全部就地还田,致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小麦茎基腐病逐年加重。
1.2 试验品种及药剂
小麦品种:济麦23。
供试药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2%戊唑·吡虫啉种子处理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30%嘧·咪·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安道麦辉丰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6个药剂处理面积各3 333 m2,空白对照面积667 m2。
播种前1天(2022年10月17日)进行药剂拌种,处理1~6每100 kg种子分别用27%苯醚·咯·噻虫300 mL、27%苯醚·咯·噻虫500 mL、32%戊唑·吡虫啉300 mL、32%戊唑·吡虫啉500 mL、30%嘧·咪·噻虫嗪400 g、27%苯醚·咯·噻虫300 mL拌种;小麦返青期(2023年3月30日),处理6用25%氰烯菌酯100 mL/667m2兑水30 kg,茎叶喷雾防治。
处理1、6拌种药剂、浓度相同,但处理6返青期加一遍茎叶喷药防治。
1.4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苗期调查出苗情况,观察长势;返青期、灌浆期调查小麦茎基腐病病株率,乳熟期调查白穗率,各处理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30株;收获前测产,调查穗粒数,测量千粒重,比较增产效果。
病株率或白穗率(%)=(病株数或白穗数/调查总株数或总穗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株率或白穗率-处理区病株率或白穗率)/对照区病株率或白穗率]×100
采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调查
2022年10月18日小麦播种,12月9日调查出苗情况。结果发现,各处理组的小麦均正常出苗,拌种剂对出苗期没有显著影响,麦苗整齐,试验地块均无药害发生。
2.2 茎基腐病调查
返青期(2023年4月9日)调查未发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
灌浆期(5月16日)调查病株率。结果发现,各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控害效果,病株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从病株率看,27%苯醚·咯·噻虫500 mL拌种防效最好,为59.97%,与27%苯醚·咯·噻虫300 mL拌种+返青期25%氰烯菌酯喷雾处理无显著差异。27%苯醚·咯·噻虫和32%戊唑·吡虫啉300 mL拌种防效分别为53.27%、44.10%,显著低于500 mL拌种防效(表1)。
表1 灌浆期、乳熟期小麦茎基腐病病株率、白穗率
乳熟期(6月2日)调查白穗率。结果发现,各药剂处理组小麦的白穗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戊唑·吡虫啉300 mL拌种处理组白穗率最高,为2.78%,与30%嘧·咪·噻虫嗪400 g拌种差异不显著。从白穗率看,27%苯醚·咯·噻虫500 mL拌种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达89.57%;其次为27%苯醚·咯·噻虫300 mL拌种+返青期25%氰烯菌酯喷雾和32%戊唑·吡虫啉500 mL拌种处理组,防效均达78.53%以上,但这两个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2.3 产量调查
6月18日测产,比较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收获期小麦数据调查
各处理组小麦穗粒数均在30.84~32.62粒之间,显著高于对照组,较对照增加7.8~13.58%。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增幅由低至高分别为32%戊唑·吡虫啉300 mL、30%嘧·咪·噻虫嗪400 g、27%苯醚·咯·噻虫300 mL、32%戊唑·吡虫啉500 mL、27%苯醚·咯·噻虫300 mL+返青期25%氰烯菌酯喷雾、27%苯醚·咯·噻虫500 mL处理组。
27%苯醚·咯·噻虫500 mL拌种处理组小麦的千粒重较对照增幅最高,为47.62 g,增加3.25%,与32%戊唑·吡虫啉500 mL处理、27%苯醚·咯·噻虫300 mL+返青期25%氰烯菌酯喷雾处理无显著差异。27%苯醚·咯·噻虫300 mL、32%戊唑·吡虫啉300 mL、30%嘧·咪·噻虫嗪400 g三个处理组间千粒重无显著差异,较对照增幅较小,在0.91%~1.84%之间。
折产后比较,各处理组小麦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从增产效果看,均达到增产11%以上,其中27%苯醚·咯·噻虫500 mL拌种处理组小麦的产量最高、增幅最大,分别为637.2 kg/667m2、23.08%。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6个药剂试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程度,降低小麦白穗率,提升产量,其中27%苯醚·咯·噻虫500 mL拌种处理和27%苯醚·咯·噻虫300 mL拌种+返青期使用25%氰烯菌酯喷雾防治处理的防控效果较好,小麦白穗率最低,单产最高。
27%苯醚·咯·噻虫和32%戊唑·吡虫啉药剂的500 mL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防效均显著高于300 mL拌种处理,说明在拌种剂安全剂量范围内适度提高拌种浓度,可显著提升该药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27%苯醚·咯·噻虫300 mL拌种+返青期25%氰烯菌酯喷雾处理比27%苯醚·咯·噻虫300 mL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显著提高;比27%苯醚·咯·噻虫500 mL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略偏低,但无显著差异,可见在返青期喷施杀菌剂可提高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
综上,为控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减少枯白穗发生,可在小麦播前选用针对性较强、效果较好的小麦拌种剂进行种子包衣,返青期亦可增喷一遍杀菌剂。本试验只是采用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进行初步研究,生产中可结合秸秆处理利用、土地深翻、作物合理轮作等措施,尽量减少田间秸秆存量,以降低病菌积累数量、减轻发病程度;同时重视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灌水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3],可促进小麦增产,更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