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2023-10-19赵中振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李时珍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耗费27 年时间,倾尽毕生精力编著《本草纲目》。郭沫若曾用“医中之圣”概括其对我国医药学的伟大贡献。《本草纲目》为我国古代本草的巅峰之作,是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1 李时珍生平介绍
1518 年,李时珍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其祖父是草药医,父亲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坐堂医,曾著《蕲艾传》《人参传》。李时珍14 岁时应试,考中秀才,在三次乡试不第后,随父立志学医。
1552 年,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参考著作800 余部。在研究诸家本草时,李时珍发现以往本草著作存在错误或相互矛盾之处,为纠正谬误、解除疑惑,在行医暇余之时,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与考证,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历经27 年,于1578 年编就190万字左右的恢宏巨著——《本草纲目》。
1580 年,李时珍拜访当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请其为《本草纲目》作序。书稿完成后,李时珍又为出版的事情四处奔波,几经周折后终于在1590 年遇到愿意出资刻印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书商胡承龙。当时仍用木刻雕版印刷,下刀一刻又是3 年。1593 年,李时珍逝世,同年《本草纲目》祖本——金陵本刊刻问世。1596 年,李时珍之子李建元将胡承龙刊刻的金陵本进疏朝廷[1]。
观其一生,李时珍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万世言3个阶段,其生平事迹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李时珍年表
2 李时珍肖像小考
李时珍画像画的是他本人么?
20 世纪50 年代,莫斯科大学在主楼修建时,计划将世界上公认的著名科学家塑像请进这座科学殿堂,并向中国寻求李时珍画像。于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委托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创作一幅李时珍的肖像画。
李时珍生前并未留下任何肖像,可考的唯一资料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描述李时珍的样貌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即李时珍是一位面色润泽、身材清瘦、谈吐不俗的人。在王世贞这14 个字的外貌描写基础上,蒋兆和以其岳父萧龙友为模特,创作了李时珍画像(图2)。
萧龙友是大名鼎鼎的医家,入选过清朝拔贡,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并称“京城四大名医”。一位是当代大画家,一位是当代大儒医,又是翁婿关系,共同参与到李时珍画像的创作中,成就一段佳话。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国人的一致认同。画卷上的老人面容清瘦,目光炯炯。此后,无论是国家出版的纪念邮票(图3),还是各地所建的塑像、画像、银屏形象,大都以此为蓝本,逐渐成了李时珍的“标准肖像”。
图3 李时珍纪念邮票
蒋兆和所创作的李时珍画像被送往莫斯科大学后,由当地艺术家以此为参照,采用马赛克镶嵌工艺将李时珍肖像镶嵌在墙上(图4)。马赛克是起源于古希腊的镶嵌艺术,属于欧洲传统艺术风格的一种,延续至今。
图4 莫斯科大学的李时珍肖像
同一区域内,并列展示着其他59 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图5),包括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等,都是科学史上的巨匠。在科学的殿堂里,李时珍与其他世界顶级科学家比肩并列,唤起了世人对李时珍的关注与敬仰,推动了学习与研究李时珍的热潮。
图5 李时珍与其他世界著名科学家
那幅被送往莫斯科大学的原作一直下落不明。直到1982 年,在修建李时珍纪念馆时,纪念馆负责人特请蒋兆和先生再创作一幅李时珍像。于是,80 岁高龄的蒋兆和先生在病榻前,重绘了一幅李时珍画像(图6),并在新画像上题了一首小诗:“渔父农夫亦吾师,深山采药问樵时。真知灼见岂空论,本草重修谁笑痴。”
图6 蒋兆和重绘李时珍画像
3 《本草纲目》最初的模样——金陵本探寻
《本草纲目》自问世以来不断刊刻再版,迄今已有190 多次翻刻,不同版本间存在些许差异[2]。例如,在清代张绍棠本的《本草纲目》序中,形容李时珍的样貌为“晬然貌也”,“晬”是婴儿满一周岁的意思。对比金陵本后发现,原文并非“晬”,而是“睟”。睟与晬,目字边和日字边的区别,后人因少刻一笔,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唐代高僧玄奘为何要不畏艰辛、排除万难去天竺取经呢?原因在于,唐代佛经抄本甚多,各家抄本有所不同,玄奘为避免曲解佛经的真谛,遂亲身前往天竺寻找真经。同理,探寻《本草纲目》金陵本意义重大。
据考证,现存世金陵本全本及残本共13 部,国内仅3 部,分别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收藏。其余几部均在国外,日本9 部(全本及残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图7)、东京东洋文库、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仙台东北大学图书馆等处;美国1 部,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3]。
图7 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草纲目》金陵本
2018 年初,笔者赴日本探寻《本草纲目》金陵本,行程中考察到的第一套是东京东洋文库藏本。此部《本草纲目》金陵本在民国时期由澳大利亚人乔治·莫里循收藏,后来转手卖给日本人岩崎氏,现收藏于东京东洋文库。
在探寻《本草纲目》金陵本途中,笔者意外得知郑州的邢泽田先生和洛阳的晁会元先生均各自收藏了《本草纲目》金陵本(注:在洛阳发现的版本经郑金生教授鉴定为文锦堂金陵本递修本,并非全部属于金陵本)。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8 年《本草纲目》金陵本递修本终于重归李时珍故里,在李时珍诞辰500 周年纪念日庆典活动时,李时珍纪念馆举办了一个特别展览将其展出(图8)。
图8 《本草纲目》金陵本递修本回归李时珍故里
4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纲举目张惠八方
《本草纲目》书名中的“本草”一词明示专业归属;“纲目”一词点出本书特点,纲举目张。“纲”的本意是渔网上的总绳,亦喻指事物最主要的部分;“目”是指网上的孔,或大项中再分成的小项。
《本草纲目》共52 卷,载药1892 种。对志在搜尽天下药物、写出人间巨著的李时珍来说,如何将近2000 种药物品种合理地分门别类,是他编修本草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历代本草采用以人为本的分类法,以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为准绳,分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中品小毒、下品大毒。从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到宋代《证类本草》,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虽然《本草经集注》首次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 部;《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11 部。但上述各部之下,又继续按上、中、下三品分类,呈现按自然属性和三品分类并存的格局[4]。直到明代《本草纲目》才彻底摒弃三品分类法,采用析族区类、振纲分目方法,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 部,各部又按照药物生态及性质分类,共60 类。编写成四句顺口溜:水火土金石,草木果菜谷,服器虫鳞介,禽兽与人部(图9)。
图9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
火部为李时珍首次增加。
土、金石部对应现在的矿物药。
草、谷、菜、果、木部是《本草纲目》的核心,所占篇幅最大,约占全书的1/2(图10)。
图10 《本草纲目》植物药分类体系
草部有10 类。其中,山草类主要是野生品种,生长在山区,多数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常用药物,如人参、甘草、黄芪、黄连等。芳草类大多为芳香类药用植物,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花卉,如牡丹、茉莉、迷迭香等。隰草类多生长于平原,亦可在田园栽培,如菊花、艾叶、青蒿等。毒草类有大黄、天南星等。
木部有松和柏,有沉香、檀香、降香,有使用树皮的杜仲、厚朴、黄柏,有使用树脂的乳香、没药,还包括既可作药用又可作颜料的藤黄、漆树等。木部中,寓木类有寄生在各类树上的桑寄生、桃寄生、柳寄生,也有在松树根下栖息的茯苓。
谷、菜、果部包含大量食材,大多是药食同源品种。有五谷杂粮,有葱、姜、蒜、酱油、醋,有白菜、萝卜,有瓜果梨桃、干鲜果品等,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从上千种植物中筛选出来的、不可或缺的植物药。
服器部有服帛、器物2 类,记录的用法大多为民间验方。例如,传染病患者的衣衫经过蒸煮后再穿,可以防止感染,相当于古代的一种湿热灭菌方法。绫罗绸缎的应用与身体健康相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的生活水平、科技水平、工艺水平。
虫部有蜜蜂、五倍子、蟾蜍、蛤蚧、地龙等。
鳞部和介部包含诸多海洋药物,如珍珠、牡蛎[5]。
总体来看,《本草纲目》的排列次序体现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规律,始终遵循从贱至贵的排序原则。掌握此规律再读《本草纲目》,更容易理解书中主旨,纲中有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
5 结语
《本草纲目》堪称明代以前中国传统医药的集大成,是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往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的大量第一手临床经验与野外考察结果,历时数十年编就而成的一部巨著。书中打破了沿袭上千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分类学之父”林奈所著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