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体验,让真实情感走向心灵深处

2023-10-19史玲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音乐课堂情感

史玲

【摘 要】具身体验是通过身体获得的感觉信息,让身体和心灵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双重结合。文章将从紧扣课堂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分配时间,把握具身要素;通过亲身经历、投入语言情境、借助音画冲击,唤醒情感共鸣,初探具身策略方面多渠道营造课堂活动实景,以达到情感体验与思想共融。

【关键词】音乐课堂 低年级学生 具身体验 情感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但现实中的一些音乐课堂,机械化的识谱训练、枯燥的乐句教唱、单一的欣赏教学,使得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精神,久而久之对音乐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教师不能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未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学生感受不到美和情感熏陶的音乐课堂,从而与音乐学习渐行渐远。因此,教师应多渠道创设课堂活动实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美育价值。

具身体验是指通过身体获得的感觉信息。人类的躯体拥有听、嗅、触、视、味等复杂的感觉通道和运动系统,它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接收外界的多种刺激,为后续的认知加工提供丰富的基本感觉信息。具身体验就是让身体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是身体和情感的双重结合。正如我们常说的,音乐课要听、唱、动、奏、演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教师十八般武艺齐亮相,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则在敲敲打打、蹦蹦跳跳中玩得不亦乐乎。教师没有深入发掘和分析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因素,而急于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现歌曲,表面肤浅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音乐。多感官具身体验,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全方位地探寻、领悟、体验音乐活动,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真情实感向更深处漫溯。

一、紧扣课堂结构,把握具身要素

(一)充分利用玩转空间,“具身”无处不在

空间是教室、座位、活动位移的综合体。一个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不仅能用嘴巴唱,还可以用手敲击、用脚步行走感受音乐的长短、速度、情绪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活动空间,音乐教室可以更大、更丰富、更多元。学生可以在音乐教室中充分探索不同的体态、不同的阵形、不同的位移、不同的高度空间等,在变化的空间中感知音乐的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体会音乐要素,为深入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二)合理规划分配时间,“具身”如影随形

一节音乐课只有40分钟,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时间,并预设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而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会为某个环节选取适当、适量的内容来设计“具身”音乐活动而犯愁,其实大可不必,具身体验在听、唱、动、奏、演等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实现。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聆听或体验音乐,都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来,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聆听。我们常常见到,学生在听音乐或欣赏视频的时候,教师总是“不放心”地解释,其实适当留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把听到和看到的感受用心记录下来,从听觉、视觉到感觉再到显性的表达,也是具身体验,师生共同感知、探究,学生更多体验的是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收获的是音乐审美的能力。

二、唤醒情感共鸣,初探具身策略

(一)通过亲身经历,联系生活悟情

常规的教学流程分为导入、新授、拓展三个基本环节,而教师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设计一个学生未知的、虚拟的教学情境作为导入,看似具有代入感,实际是教师站在自身的认知层面想象出的一个场景,学生不能感同身受,无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只有以真实发生、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为蓝本,联系歌曲创设真实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认知冲突。

如苏少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问好歌》,就是一首律动歌曲,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跟老师、同学相互问好,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笔者在备课的时候,会根据节拍数形象地运用图谱告诉学生,这段歌曲一共可以分为几个乐句,每个乐句先走几步再挥手相互问好(见图1)。

笔者本以为学生们能够按照预设效果一样随着鼓声起准备出发,先踏着步伐自由走动,当歌曲中出现问好声时停下脚步挥手问好。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年级的学生们听到音乐响起,只记得“随意走动”,完全记不得教师在游戏前的规则说明,课堂几乎失去控制。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尚未形成,通过说教很难让他们都做到行动听指挥,做到整齐划一。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当你们走进校园看到老师、同学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跟老师、同学挥手问好”,一般学生们都会这么回答。“走进校园不乱跑,见到同学、老师停下脚步问声好,老师相信很多同学都是这么做的。今天让我们加入音乐,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跟大家问好。”……通过学生每天都要亲身经历的事情,触发学生的规则意识,不但有利于音乐唱游活动中习惯的养成,也能触发真实情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投入语言情境,深化体验入情

声情并茂的语言是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语文学科非常注重教师的语言表达、语音语调。其实所有学科亦是如此,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加上配合语境的音乐,能够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第七届全国音乐赛课低年级组第一名课例,解翔老师的《母鸡叫咯咯》语言情境导入,至今都让笔者印象深刻。“我是解老师,很高兴今天请咱们二(5)班的同学来上课,不过我今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超大农场的主人。农场里养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农场,现在就和我一起去逛逛吧……”解老师亲切、自然的表达,活泼、幽默的肢体语言,加上可爱的围裙装扮,把自己装扮成一位农场的主人,手拿一把尤克里里自弹自唱,自信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农场,和农场里的小动物们亲切地对话、聊天,现场的学生和听课老师仿佛置身农场,享受着农场里的慢时光,温柔且浪漫、柔和且温暖,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祥和景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导入,在“畅”游的心境下进行唱游教学,多感官具体体验,学生们的歌声、笛声,每个细胞里都散发着仿佛置身农场的快乐气息。

(三)借助音画冲击,迸发通感共情

如果人类的感官互换,人们可以用眼睛听、用耳朵看、用鼻子尝、用嘴来嗅……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心理学角度解释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我们把它称为“通感”。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动画作为切入口,将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有机地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映生辉,迸发出心灵的火花。

苏少版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你早》,歌词中描述了清晨小动物的活动,小闹钟丁零零叫小朋友起床,活泼、热闹充满童趣的清晨景象,仅仅通过歌词的描述显得单一苍白,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动作的时候,学生的想法也比较单一,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此时,教师可以加入清晨农场小动物们活动的视频片段,公鸡从窝里伸个舒服的懒腰起床打鸣,慢慢太阳升起;牛呀、羊呀纷纷活动起来了,相互问好打招呼;母猪妈妈刚生了一窝小猪宝宝,猪圈里热闹非凡,其乐融融。接着,教师辅之以婉转动听的音乐,加上视觉的冲击,加入情感内核,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更加投入,创编的动作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某个小动物;有的学生变成在晨风里丁零作响的闹钟;还有的表演清晨上学的场景等。学生们自由的表演成为教学的点睛之笔。启动艺术的通感之门,让音乐情感渗透润物无声。

音乐被誉为“人类感情的速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这是情感的语言,它能够表达人类语言所表达不了的人的感受的最细腻的色彩!情感出自兴趣,而兴趣产生于学生在参与音乐课活动中的体验。因此,多渠道进行具体体验能够营造课堂活动氛围,以达到情感体验与思想熏陶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低年级学生音乐课堂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几点思考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