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2023-10-19孙照
孙照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5 000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传统手工艺,其不仅保存着中华先民对自然资源利用、转化和创造的历史记忆,也凝聚了中华先民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劳动效率、改善生活品质的智慧和经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苗族蜡染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川菜烹饪技艺、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具有令人惊叹叫绝的精湛工艺技术,这些传承至今的传统手工艺凝结了中华先民薪火相传的造物智慧、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不仅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效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诉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1]。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指出,以“特色苗绣”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求传承好、发展好传统手工艺文化。《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村落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护传承好包括传统手工艺文化在内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增强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传统手工艺深植于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很好地满足了中华先民的生活生产需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手工艺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挤压而日渐凋敝,部分甚至濒临失传,阻碍了乡村振兴发展。因此,要想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必须让传统手工艺“活”起来,必须在系统化、精细化赓续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手工艺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经济动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
一、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新契机
深植于农耕文化的传统手工艺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抹去的乡村文化记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经济动能。同时,乡村振兴建设可以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新的契机,对传承传统手工艺具有积极意义。
(一)人才振兴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夯实人才根基
传统手工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匠人的口传心授、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是传统手工艺得以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3]。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学习那些枯燥乏味、程序复杂、市场萎缩的传统手工艺,而老一辈匠人又相继离世,传统手工艺面临人才凋零、濒临失传的生存困境。例如,在国家认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属于传统手工艺的共有150名(民间美术传承人72名、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78名),而50岁以下的仅有14人,人才断层严重。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培养乡村人才,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文件强调不仅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更要提高他们的待遇与各项补助。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中,进而助力传统手工艺“涅槃重生”。例如,“80后”杨勤峰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回到自己的家乡练塘,对“练塘焋糕”这一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创新,摸索出了彩色奘糕的做法,使“练塘焋糕”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二)组织振兴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组织保障
以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为代表的组织机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其主体性在多个非遗文件中得到确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各群体、各团体、各社区”等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高校、企业、机构等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但是,由于各地区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行业组织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相关组织难以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足够的专业性帮助。《意见》强调必须把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以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传统工艺行业组织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均是引领、支持并参与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重要主体,这些农村基层组织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而得以发展壮大,进而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例如,贵州省丹寨县将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为非遗传承人创建了17家苗族蜡染非遗工坊,既让苗族蜡染技艺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得以焕发新机,又让众多掌握蜡染手工技艺的苗族农村妇女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三)产业振兴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经济基础
传承至今的传统手工艺大多数起源于农耕文明,仍然保留着鲜明的乡土性和实用性,它们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以木版年画、蜡染、刺绣、砖雕、竹编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均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本广泛应用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手工艺品逐渐消失,曾经随处可见的一些传统手工作坊也消失殆尽,导致整个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状况不佳[4]。《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快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从而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经济基础。一方面,只有产业兴旺才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和可靠的收入来源,才可以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例如,庆阳香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带着4 000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创新品、开网店,累计带动了2万名庆阳农村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创造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汇聚人才和人力资源。例如,作为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皮影雕刻技艺产业,带来了传统手工艺产业新的爆发增长点,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文化振兴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营造良好氛围
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均存在于乡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产生与传承的重要土壤。但是,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仅农村生产方式、乡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而且大批风情独特的传统村落、街区原貌遭到人为破坏,导致原本依附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手工艺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意见》强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乡村中的传统人文环境,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营造良好氛围。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增强乡民文化自觉。面对全球化、城市化的冲击,许多乡民逐渐淡化了自身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认为传统手工艺品“土气”“不潮”,导致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丧失了群众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让乡民重新审视传统手工艺文化,提升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而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注入活力。其次,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建设文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发展变革下,乡村文化生态格局被工业现代化浪潮冲散,以手工劳作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产业逐渐丧失了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修缮、治理传统手工艺项目周边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的赓续传承。
二、乡村振兴中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现实困境
在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努力下,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借助乡村振兴这一契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乡村、流入城市,再加上现代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持续冲击,导致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衔接不够充分阻滞活态传承
近年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相关政策文件,不仅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了政策依托,而且也为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政策衔接仍然不够充分,制约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首先,政策制定不够明晰,难以充分发挥指引作用。传统手工艺因其自身属性独特,它鲜活地扎根、生存、发展于乡村社会,是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记忆,这就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传承政策。但是,目前大多数政策都是将传统手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相关政策呈现宏观性强、涵盖面广的特点,缺乏针对性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振兴面临着政策衔接阻滞的现实困境。其次,政策执行不够到位,导致传承工作开展缓慢。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许多地方对执行传统手工艺传承政策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实施、监督、保障等制度,尤其是专项资金设置不足,导致传承工作停滞不前。同时,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未能使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振兴之中,二者在实践中难以做到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综上所述,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传统手工艺介入乡村振兴面临着嵌融深度不够的现实困境。
(二)生存环境不佳导致传承链条断裂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传统手工艺活在民间,其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深受当地文化生态环境的滋养,也受到当地文化生态环境急剧变迁的影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剧变,生存环境不佳导致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链条断裂。首先,乡民对传统手工艺日渐疏离。传统手工艺大多起源于农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实践,其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曾是乡民生活必需品的传统手工艺品不再具有实用价值,逐渐退出了大多数乡民的日常生活。传统手工艺的功能性被严重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民日益疏离传统手工艺。其次,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断档。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学习周期长、制作耗时长、收益差,年轻人都不愿意加入传承人队伍。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为传统手工艺传承提供了一定资金,但非遗传承人不仅需要在培养“接班人”时贯彻国家的意志,而且需要“专款专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最后,缺乏发展规划导致经济效益不高。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许多地方日益重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但在申报成功之后并没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并进行正确引导,传统手工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导致传统手工艺产业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三)市场功利导向使其遭遇不当开发
传统手工艺如果想要在乡村振兴语境下实现活态传承,就必须在保持文化内涵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潮流与社会审美对其进行技艺创新和产业开发,从而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应该说,生产性保护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应有之义,而追求经济效益是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过程中经常会遭遇不当开发,破坏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纯洁性、原生性。首先,传统手工艺市场经营运作相对滞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于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市场化开发,强调产品属性,弱化文化属性,导致制造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缺乏文化内核,产品同质化严重。其次,传统手工艺产品过度商品化。当前,一些乡村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对传统手工艺产品进行无差别性的重复式、规模化生产,使其失去了民族特色,背离了活态传承的初衷。同时,由于缺乏具体的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少数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以机器代替人工进行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却仍然对外宣称纯手工制作,欺骗游客,严重损害了传统手工艺的形象。最后,传统手工艺设计制作缺乏创新意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与时俱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制作出更多契合时代审美需求和群众个性需求的手工艺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思维固化的影响,传统手工艺品不仅设计制作普遍缺乏创新意识,而且曲解和破坏了传统手工艺文化。
(四)法律缺失导致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还没有纳入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再加上非遗从业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优秀传统手工艺项目被抢注商标、被仿冒生产的事件屡屡发生,导致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愈发艰难。首先,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仅从行政法角度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和其他国家实施的知识产权特殊保护相比稍显不足,甚至相对滞后。随着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产品受到侵权的现象日益严重,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问题凸显,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例如,苏州市镇湖街道是苏绣艺术的源头之一,拥有江苏省刺绣大师7名、省刺绣名人11名,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在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当地刺绣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知识产权问题困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同行业竞争者模仿侵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刺绣工艺本身需要以书画作品为临摹对象,涉及是否侵犯原作者著作权问题。上述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刺绣产业的整体发展[5]。其次,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目前,许多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主动维权的意识,再加上维权成本太高,他们难以通过知识产权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路径
传统手工艺在地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和谐性、象征性、天趣性等特点,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不利于充分发挥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与潜能。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动能。
(一)立足本源,夯实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根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族群生活、生存方式的产物,集中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蕴藏着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人生哲理、生存智慧和造物哲学,可以转化成为当今乡村振兴的建构性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必须立足本源,夯实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改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样才可以不断为乡村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第一,保护乡村传统手工艺功能属性。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至今,虽然受到工业化、现代化的影响而逐渐式微,但其实用价值并不会消弭。不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统手工艺传承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功能属性,导致活态传承缺乏内在动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发掘乡村传统手工艺的功能属性,才可以制作出更多适应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手工艺品,进而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例如,莆田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今,在传承演绎“仙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中的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审美趣味,创作出“实用、观赏、收藏”浑然一体的“仙作”古典家具,使之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因此仙游工艺美术产业成为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第二,凝练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精髓。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过程凝结了中华先民的智慧与思想。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蕴含着当地人民群众的造物哲学、价值理念和审美观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化精髓,赋予手工艺产品以地域文化特色,才可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例如,由青浦老布非遗推广人陈君芳领衔的上海串方农业专业合作社携手青浦本地百年上海兰生大博文鞋业有限公司,推出了青浦老布非遗联名款大博文帆布鞋,该产品运用土布染织的非遗技艺,款式以青浦传统文化为底蕴,将江南水乡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及土布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技艺之精,通过产品展示出来。
(二)营造氛围,构建乡村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
任何一种乡村传统手工艺都是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下的产物,如果离开了其原本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便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甚至可能会变质或者消失。例如,傩堂戏表演使用的面具,既是一种静态的乡村传统手工艺,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区域文化表现形式,如果将其简单地放置在博物馆、文化馆是难以使人体味到其内在涵义的,只有将其置于乡村传统民俗活动中,才可以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必须重视构建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环境,为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内生动力和核心保障。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第一,构建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政策生态环境。新形势下政府应将乡村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利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着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营造良好的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政策生态环境。一方面,应针对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特性,适时出台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定管理办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评定管理办法”等政策。例如,目前山西省已出台《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忻州市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关于促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使非遗工坊成为当地开展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各地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针对本地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产品生产和商品消费两端,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市场政策,从而为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提供政策保障。例如,广东很早就发布了《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艺术品服务交易标准》《传统技艺文创品应用标准》,使各种形态、材质、尺寸的传统工艺品在标准范式下生产制作,促进了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完善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法律保护体系。建立健全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以激发乡民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主体意识,还能培养乡民保护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价值、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破坏、损坏和践踏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法律追究与处罚举措;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重视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第三,营造良好的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氛围。一方面,应利用各种宣传途径使乡民、非遗传承人和社会组织正确认识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应积极组织手工匠人、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参加各种传统手工艺竞赛、展览会、博览会,为乡民展示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
(三)培养人才,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
“人”是乡村传统手工艺得以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核心,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接力传承和守正创新才使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链”得以延续。但是,由于现代工业文化的冲击,再加上传统手工艺学习周期长,新生代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队伍,使传统技艺得以“世代相传”。第一,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重点培养乡村传统手工艺人。在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经费支持、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培养“接班人”,不断壮大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队伍。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爱廷收徒仪式在其工作室举行,通过传统的拜师礼迎来了新徒弟。通过发挥非遗传承人传帮带的作用,传承石雕工艺技艺,进而推进青田石雕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第二,以学校教育为依托,系统培养乡村传统手工艺人。要想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价值重构,必须将其引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将其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可以开展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知识普及,职业院校重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高校则可以侧重开展专业理论研究和师资培训。例如,东阳职教中心学校引入竹编、锡艺、古建营造、针刺无骨花灯、东白茶、面塑、麦秆画、古法印染8个乡村传统手工艺,创设了“1+1+N”的非遗青创培养模式,即1位传承人配备1位社团导师,招募N名学生组成非遗社团,跟着传承人辅修学习,掌握至少1项传统技艺,作为传承人的助教参与各种非遗社会实践[7]。第三,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培养乡村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广大乡民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最需要掌握技艺的人群之一,应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助推就业创业、促进增收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协同非遗传承人、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做好乡民手工艺技能培训工作,循序渐进地帮扶有意愿参加手工艺劳动的乡民逐步掌握相关技能。例如,琼海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竹编技艺人才培训班在阳江镇岭下村开班,相关非遗技术传承人来到村里为乡民授课,培养农村竹编实用技术人才,从而发挥琼海非遗竹编工艺资源优势,使非遗传统工艺制作成为乡村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
(四)培育扶持,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不断以鲜明的时代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因此,各地应把发展传统手工艺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探索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第一,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扶持、壮大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一方面,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大本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以培育、扶持壮大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另一方面,应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非遗传承人、企业、行业协会加强合作,推广“公司+协会+手工艺人”“能人+基地+手工艺人”模式,培育、扶持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市场主体,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8]。例如,贵州丹寨县指导扶持国家级皮纸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国家级苗族蜡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芳、省级鸟笼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玉和等成立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并帮助合作社联系产品外销、接收订单,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二,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乡村传统手工艺+新业态。应积极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生命力。地方政府应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将乡村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产业、电商产业、创意产业有机结合,实现跨界组合、跨界协调、跨界发展,构建传承乡村传统手工艺新的思路和路径。例如,广西宾阳县融媒体中心与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开展合作,通过加强行业联合指导、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等举措,把壮锦、竹编、油纸伞等乡村传统手工艺与时尚潮流设计相融合,开发出香囊、丝巾等文创产品,并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产品远销港澳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地。2022年,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为村级集体带来400多万元的效益,全县举办直播带货3场次,累计销售额达1 000多万元。第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塑造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从而提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经济附加值[9]。因此,非遗传承人、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应强化品牌意识,构建统一的视觉形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牌,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0]。例如,贵州丹寨县积极打造“云上丹寨”县域品牌,县境内蜡染民族工艺产品、刺绣系列工艺品、鸟笼工艺品、造纸工艺品均用“云上丹寨”商标包装销售,不仅树立了品牌形象,而且提升了品牌竞争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活态传承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夯实人力根基、提供组织保障、提供经济基础、营造良好氛围,而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多元价值则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提供智力支持和经济动能。但是乡村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不利于充分发挥传统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因此,应立足本源以夯实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根基、营造氛围以构建乡村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培养人才以打造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培育扶持以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更好地推动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