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观点

2023-10-18李国贵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7期
关键词:观点农民文章

李国贵

入乎其内

议论性文章,有的剖析事理,深刻而逻辑严密;有的强调某一事物,平淡而富有真理;有的提出自己的见解,透辟而振聋发聩;有的主张要怎么做,坚决而让人信服……议论性文章的作者有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洞见,思考问题深入。阅读时,我们要把握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观点。

1.联系作者朝代,把握思想主张

作者的朝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不同,思想主张也不相同。战国末期,诸侯各国追求经济与军事力量的强大,依靠“仁政”实现“天下大同”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显得过于理想化。荀子写《劝学》,一开始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何以如此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与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主张有关系,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用礼义来矫正,需要用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来改变,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2.联系社会境况,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中唐时期,韩愈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朝政腐败,吏制多弊,科举黑幕,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之途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们无论学业如何,最终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羞于为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不顾流俗写下《师说》,借写文章赠送给李蟠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3.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文章观点

文章的观点,是指作者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会受到时代意识的影响,我们要站在历史的坐标上进行审视,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做到理性评价,既要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也要看到其时代局限性。《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人认识到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给后人择师的标准;“圣人无常师”告诉我们要博采众长……但也有一些观点到今天不再完全适用,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强调老师是知识的权威。从学习渠道来看,现在的学习方式多样,可以利用书本、网络,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不用局限于询问老师这一种方法。

出乎其外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改)

赏析

晁错,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政治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建议通过募民来充实边塞,积极防御匈奴的进攻、掠夺。汉文帝时期,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的谷贱伤农,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的现象加剧,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针对这一问题,晁错写了这篇奏疏。

《论贵粟疏》是奏疏,也是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贵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晁错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税,有的人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有好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有借鉴意义,但他尊崇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待商业和商人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选自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1.根据本文内容,联系作者朝代,分析欧阳修在诗文上的思想主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章最主要的观点,并联系实际予以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观点,联系社会境况,分析写作背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观点农民文章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观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业内观点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新锐观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