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澄与西北儿童教养院

2023-10-18郭松林

文史春秋 2023年6期
关键词:汉中西北儿童

郭松林

抗日战争期间,酉北儿童教养院(今汉中市社会福利院前身)在抗战后方陕西汉中成立,专门收容和救济从沦陷区来的流亡难童。从1939年到1949年,西北儿童教养院累计收养约3000名难童,规模之大、收容难童之多,堪称西北之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西北儿童教养院对这些难童施以教养,不仅为抗战作贡献,还为祖国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担任该院院长的是著名爱国者、慈善家和教育家智澄。

参加北伐 英勇负伤

智澄,字镜如,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就读,毕业后赴南洋诸国教书。在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感召下,智澄毅然回国参军,人张发奎部某团担任政治教员,成为国民党军第四军的一名下级军官。

1927年4月,智澄随北伐军开赴豫南,与张作霖的奉军对峙作战,还参加了西平、上蔡、临颍3次战斗。智澄作战勇敢,受枪伤两处,救护途中又遭信阳的红枪会袭击,被砍18刀,幸被随队护送的士兵救出,送往医院后昏迷3日方醒,治愈后右臂落下残疾。

智澄因伤离开军队,来到北平某中学执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不愿当亡国奴的他带着家人逃回山西老家。一路上,看到很多难童因战乱饥寒交迫而夭亡,他心如刀割。出于“为苦难中的民族多保留一份血脉”的想法,智澄找到赈济委员会,随后叉找到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提出要办个机构收容和教养战争难童,宋庆龄感慨地说:“这一重任,舍君其谁!”并当即为他写了推荐信。

受命创办 精心选址

1939年8月,赈济委员会派智澄在陕西汉中筹建西北儿童教养院。此前从未到过汉中、毫不了解情况的智澄即于8月10日,带着批文和招聘的10余人渡过黄河,翻越秦岭,一路辗转来到汉中。初来乍到,智澄对汉中山清水秀的环境非常满意,即和地方政府接洽,开始教养院的筹建工作。

智澄对于校址的选择非常慎重,要求既能躲避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也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还不能和城镇相隔太远。经过反复勘查,最后选定汉中西郊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村的古庙和旧祠堂为院址。4所庙宇祠堂共有房屋80余间,可容儿童500余人。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建,11月11日,西北儿童教养院宣告成立,以凹口寺为院部,在周围的吴家山、黄家营、赵寨村设分部,几个分部之间都相距不远。

12月1日,教养院开始收容沦陷区流亡难童和抗日阵亡烈士子女,有东北和北平、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广东、广西等省籍的难童入院。由于人数骤增,校舍远远不够,智澄多次打报告和找地方政府求援。1940年3月,赈济委员会拨出建设专款,地方政府划拨土地,在凹口寺新建简易平房20间;1942年春,又在吴家山、赵寨村续建平房50间。此时,教养院一共修建了能收容1000名难童的校舍,设置一至六年级班次及成年职业班。

1945年9月,赈济委员会撤销,西北儿童教养院由社会部直接领导。1946年6月,西北儿童教养院更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一直延续到1949年12月,院长都是由智澄担任。

教养并举 培育人才

西北儿童教养院实行教养并举,其院训“公诚爱”刻写在院徽上。据老学子回忆:“公”就是以大公服务国家:“诚”就是以至诚回馈社会;“爱”就是以爱心博施济众。院歌歌词是:“西北儿童大家庭,养教并重,厉行人格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勤俭公诚,服务大众,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和平。复兴、复兴中华,才是新中国的儿童。”院训和院歌都是智澄自己创作的。

1942年,抗战进入艰难阶段。西北儿童教养院被中国童子军总团批准编为中国童子军第四四四一团,即以教学班为基础,班为中队,每班编6小队,每小队8人,开始适合儿童的准军事训练。智澄从过军,搞军训是轻车熟路。他按照童子军教育大纲,制定了包括队列训练、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和露营等系列科目。每天早上,起床号一响,儿童们立刻起床,在10分钟内完成穿衣、洗脸、刷牙和整理内务;听到一聲哨响,立刻在宿舍前排队、报数、点名,然后去操场上跑步。华侨蔡永瑞老师担任团长兼教练。西北儿童教养院军训很有成效,在汉中几次童训表演中均获冠军,受到好评。

智澄爱童如子,以院为家,除出外办事,都住在院里,起早贪黑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他十分推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当严父,又是慈母。“管、教、养、卫”无微不至,对难童全面进行体、德、智教育。他从健身强国的理念出发,重视抓院内的体育和操练,教育学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加强锻炼;要求因陋就简办好病室,给儿童及时防治疾病。他还亲自抓儿童保育工作,夏季深入宿舍检查蚊帐有无破烂,冬季检查衣被可否御寒。孩子们非常敬爱他。

一次,一位难童患病,几次昏迷。智澄白天黑夜在病室看护,难童苏醒后,情不自禁地抱住智澄,连喊数声“妈妈!妈妈!”此后,教养院的难童都不约而同地称他为“智妈妈”。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如今,在原址建起的汉中市社会福利院的孤儿们,也都称呼几位男性院长为“妈妈”。

1942年,西北儿童教养院成立3周年,由河南、山西和河北等地的难民各自组成的同乡会联合送来一块匾额,上书“儿童乐园”,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西北儿童教养院的信任和称赞。

办学宗旨 文武全才

西北儿童教养院分一部到四部,鉴于所收难童参差不齐,按其智力及年龄编为13个班,智澄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使失去父母亲人的难童“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最终使其能“自卫卫国,自信信道,自育育人、自治治学”。

智澄独特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西北儿童教养院的校旗上。当时学校校旗都规定为蓝旗白字,西北儿童教养院校旗却独树一帜,底子为紫色。智澄给师生解释说: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混合色,三国时关羽是一名勇武善战的武将,他忠义豪爽、正气凛然;宋朝时的包公人称包青天,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都是后世赞颂的典范。关羽是红脸膛儿,包拯则是黑脸蛋子,黑色和红色的混合色刚好是紫色。院旗用紫色是希望大家为武,效法关羽,忠义勇谋,为国效力;从文,学习包公,刚正不阿,秉公克己。直到今天,学员们还对智澄的这番解释印象深刻。校旗的紫色,不仅让他们记住了关羽和包拯,更让他们最直接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深刻含义。

西北儿童教养院的学生素质之高,从两件小事可以看出。1941年4月4日,驻汉中的警备司令祝绍周率地方官员在校场坝检阅各地童子军军训效果。西北儿童教养院高年级组成方队进城参加,他们队列齐整,精神抖擞,令围观军民刮目相看。当时,一位男生在主席台前走正步时,鞋子被踩落掉在地上。他光着脚随队伍前进,直至检阅结束。那时的操场并不平整,小石子遍布,光脚走在上面,那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检阅台上的官员们都看见这一幕,无不为教养院孩子的素质啧啧称赞。还有一次,汉中城区各学校在校场坝集会,中途突然下起大雨,其他学校的学生都四散躲雨,而西北儿童教养院的师生仍原地站立,没有一个离队。躲雨的各校师生,对此肃然起敬。

筹集经费 艰难办学

抗战后期,也是最艰难时期,经费非常吃紧,西北儿童教养院千余名难童赖以生活的专项经费时常不能按时、按数拨付。

1944年5月,赈济委员会裁撤了部分儿童教养所,把安康儿童教养所撤并到汉中,百余名儿童进入西北儿童教养院。由于拨款不到位,教养院曾多次出现断炊危机,智澄虽竭力奔波,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心急如焚的他曾对孩子们说,如果政府再不拨款,我就带你们去延安!这样的话,在当时很多人是不敢说的,可见他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不满。

奔走呼吁仍成效甚微,难童们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智澄悲愤莫名,曾服安眠药自杀抗议,幸被发现及时,得以救治。当时智澄在遗书中写到:“是则牺牲一己之生命,换得千余人今后衣食上之安全,尚有何不可?”(汉中福利院所编著:《西教情深》,1996)他的自杀抗议事迹传开后,感动了许多人。1944年,汉中龙江镇著名乡绅赵友南就曾多次向教养院献粮,以解燃眉之急。李宗仁任汉中行营主任时,夫人郭德洁多次前来视察慰问,并向教养院捐助菜金。

1949年,西北野战军兵出渭北,剑指西安。胡宗南部及国民党陕西当局悉数撤到汉中。几十万人马云集汉中,供应立刻成为大问题。胡宗南指令地方政府确保部队供应,还派部队下乡征粮,西北儿童教养院却无人顾及,发生了最为严重的缺钱断粮问题。无奈之下,智澄只好把印尼华侨商会赠送的黄包车卖了,买回40袋面粉,聊补断炊之急。随后,为了保证孩子能吃上饭,智澄开始精简人员,精简的第一个就是他的妻子李林徐老师。李林徐带头离院,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去宝鸡谋生,全院师生无不感动。

十年办学

兰桂腾芳

时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曾前来视察,对智澄勉励有加,还要求随行地方官员为教养院拨付钱粮、修缮房舍。于右任高度评价智澄坚韧办学、培育英才、造福未來的无私精神,并书赠条幅“天留余地开新运,人以无私致大同”,对智澄的人品给予高度评价。

西北儿童教养院的难童在穷困潦倒之际和民族存亡之时,及时得到养育和教育,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智澄功莫大焉。抗战期间,不仅有励伯侯等教师投笔从戎,还有90多名学生毕业后先后参军参战,投身抗日洪流。《西教情深》一书记载,据统计,这些难’童成年后遍布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部队首长,有长期驻外的外交官、有闻名海外的诗人,更有数不清的知名教授、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实现了智澄所希望的“成为未来建国之人才”的教育目的。

陕西汉中和西北儿童教养院以及“智妈妈”,永远珍存在这些昔日难童的记忆深处,他们离退休后,纷纷前来汉中寻根。1987年,学子张明顺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千里迢迢来到汉中,出资在母院为智澄院长修建一座镌刻着“一代师表”的纪念碑,表达对“智妈妈”的感恩和怀念;居住台湾的学子王楠等人,特地在台湾制作了智澄院长的半身铜像,1999年5月28日,智澄铜像安放仪式在母院隆重举行;2017年8月,居住上海市崇明区的抗战难童倪望启,通过民革机关报《团结报》编辑与汉中市政协取得联系,希望读到关于西北儿童教养院和智澄院长的纪念文章。

2004年,汉中市社会福利院在院内建成智澄纪念亭,命名“镜如亭”,智澄先师“一代师表”纪念碑和半身铜像也移人亭内安放。

猜你喜欢

汉中西北儿童
一座西北小城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西北不惑
汉中情
汉中仙毫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西北望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