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现课程理念,拓宽写作空间

2023-10-18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39期
关键词:时间技术

唐惠忠

一、强化作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功能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在“追问”中拓展思路。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该题列举出“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精神(如“讲好中国故事”),又巧妙对接了新课标强调的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这三类情境,有助于培养考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考生至少可追问以下三个问题:

1.追问“是什么”(即什么样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好的故事”)。相关回答可以是:(1)给人以沉浸式的享受、滋养人的灵魂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2)价值导向正确且触及心灵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3)对人类共同苦难怀有忧患意识并努力去改变现状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

2.追问“为什么”(即为什么“好的故事”会有“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等种种力量)。相关回答可以是:(1)故事中除事实之外,还有人的情绪、精神、心理等因素,所以好的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让听者内心深有触动;(2)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3)故事除了在人群中形成情感联结,那些与人物或制度密切结合的故事,还能强化某种文化价值,成为一种力量……

3.追问“怎么样”(即如何讲述故事能使其更具“力量”)。相关回答可以是:(1)讲好故事,应该将故事人物放在新时代语境中考验、淬炼;(2)为激发故事的力量,必须让继承与革新齐飞;(3)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善于“化大为小”,实现定“点”钻探。比如2023年天津卷作文题“周恩来学生时代自勉联”延续了近些年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即启发考生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融合,思考使命与挑战、责任和担当的时代意义。而2023年北京卷作文一“续航”,导语中举出“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续航”两个例子,既形象阐释了“续航”的意思,又提示了写作的话题和领域。该题时代气息鲜明,内蕴丰富,考生可以从“续航”的必要性、途径、目的、价值、原因等多个角度去理性、深入地思考,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个人成长的新阶段、国家发展的新征程。

二、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

2023年的多道高考作文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这些题可切入角度相当多。考生可以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将“阅读”(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与“写作”相关联,并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这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擾”“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作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考生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可以就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展示自身成长故事;可以就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必过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的存在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让自己得以更好成长;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是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理解世界。

同样地,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题的两则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但是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材料一,讲所谓损人者难利己;材料二,阐述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学习借鉴。另外,从材料的字面回到生活与成长(比如“合作实现共赢,成全带来成就”“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等),也能写出很好的作文。

再如2023年北京卷作文二“亮相”,其语义显豁,取材空间广阔,同时导语还提示“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这意味着“亮相”的时刻虽然较短,但相关的故事可能较长、个中的况味可能很深。这有利于展现考生对生活的不同体验,展现考生在记叙类文本的写作甚至是创作上的才能。

三、加强辩证,突出逻辑思辨能力

作文与思维密不可分——唯有提升辩证思维,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拿捏事物分寸,获得正确认知;唯有学会理性思辨,才能客观地看问题,把准评判尺度,获取深度见解。如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贴合生活实际,其提出的关键问题在于:技术使人掌控时间还是被时间掌控?可见,该命题引导考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着力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一)对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包含的逻辑关系。如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中的“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这句是联想和思考的背景。“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是联想和思考的侧重点,是写作的重心所在。句中“因此”的“此”指代“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而“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反而被时间左右,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受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总体来看,考生要对考题材料的三个关键词“人、技术、时间”,进行交互性关联,作整体性思考。

(二)在整体性思考的基础上,选准写作角度。如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围绕该论题,考生可以结合个人体验或社会热点,观察、梳理相关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比如强调“我的时间我做主,需要有思考能力、驾驭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裹挟”;也可以探究“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比如立论为“人们只有利用好技术,有效安排自己的时间,才不至于透支生命”;此外,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地位,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进行思辨。

(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突出思维品质提升的命题要求。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围绕作为天性的“好奇心”进行发问——“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启发考生继续深入思考,从而唤起考生的写作激情,引导考生联系实际,发现人们“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丰富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写作时须注意:

1.明“概念”。材料里的“陌生世界”,不是指地理上的一片新大陆,而更多指向新的领域、新的思考方向(如大航海时代的繁荣,又如当下对太空的探索)。

2.善“发散”。针对“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之问而“定向发散”,考生的回答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可认为:面对“陌生世界”的探索,“好奇心”往往是起始,其他的激发因素还有热爱、责任、求知欲、实践力、使命感、荣誉感等,更有家国情怀。也可如此立论:“好奇心”是起点,“好奇心”之外还有外部因素(如身边人的影响),还有喜新厌旧或不安分之类的人之天性,甚至还有“名与利的诱惑”(如马可·波罗来中国,或许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了财富)。

3.巧“思辨”。立意过程中须顾及问题的复杂性,换言之,考生要分析清楚两个(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第一,这些因素都指向“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第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特定关系,需要加以剖析;第三,要揭示出所选定的因素与“好奇心”之间是否存在高下之别、优劣之分。

可以说,这道题延续了上海卷一贯的命题思路,为理性思维提供了更广阔、更明晰的空间,鼓励考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与哲学思辨。

猜你喜欢

时间技术
Spatial—Temporal Metaphor of“qian/hou”in Chinese and English
时间消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