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2023-10-18叶茜孟玥
叶茜 孟玥
“今年的‘七下八上’防汛防灾关键期期间,我们参与会商研判31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99个,参与紧急避险36次,转移安置群众2153人。”談及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以下简称防治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赵海良介绍。
今年主汛期以来,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防治中心13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站的200余名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密切配合地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用责任和担当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撑起一把“安全伞”。
培训指导强本领
为做好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防治中心总结提升去年工作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标准化建设,从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对已建立的13个市级工作站实行标准化管理,整体提升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预警应急响应能力。
防治中心还组织专家学者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实行分类管理;挑选12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指导工作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每个工作站配备熟悉当地情况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负责本站的技术指导工作,形成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技术专家在现场指导的工作格局。
为提升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业务能力,防治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对外学习交流、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进行练兵,新招一批地学专业人才充实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线。
科技创新提能力
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智能化和科技化进程,防治中心深入研究地质灾害成灾规律,加紧构建“人防+技防”防灾模式,强化“技防”支撑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防治中心成立预警专班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的研究学习和推广,先后组织前往山西自然资源厅现场学习观摩地质灾害防治野外监测设备建设;到成都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交流地质灾害前期隐患识别技术方法与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方法;参加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交流会,不断扩大视野,接触掌握先进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方法。
目前,三门峡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河南省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云平台(一期)》项目设计书编制。
强化宣传造氛围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变能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防治中心派遣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知识。
此外,防治中心还利用各驻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站的有利条件,积极联合政府开展各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活动,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上半年,防治中心共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类培训24场次,应急演练19场次,其中,联合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郑州市所属9个区县(市)6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多场次地质灾害防治巡回宣传培训,切实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