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2023-10-18申楠
申楠
9月的河洛大地,秋高气爽、色彩斑斓,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在伊川县平等乡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区内,几台大型机械正往返穿梭平整土地。
“过去,这是杂草丛生的滩涂地,现在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变化得益于该县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创新模式 盘活闲置土地
“这里原先是伊河滩涂地,是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三跑田’,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伊川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光磊介绍,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今年5月,伊川县携手北大荒农服集团等大型国企,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开展现代化运营管理等方式,对滩涂地进行高标准提升改造和整体化托管运营,最终将过去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常光磊提到的运营模式,是由伊川县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伊兴源水资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按照“F融资”+“EPC总承包商”+“O运营”模式,以运营前置方式,即以使用者视角参与前期规划、设计和质量验收,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目前,该项目区已完成土地平整2300多亩,覆耕作土1022亩,计划11月底前全部完工。“改造完成后,预计新增耕地16亩、建设用地复垦面积136亩,2053亩林地经整治后可纳入耕地进出平衡指标。”伊川县委副书记马建民表示,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地质调查 发展富硒产业
9月8日,伊川县鸦岭镇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加工中心无尘车间内,随着传送带的运转,一碗碗红薯酸辣粉被输送到包装工位,2天后,深圳、上海市等地的市民便可品尝到充满“洛阳味道”的酸辣粉。
从过去一筐筐卖红薯,到现在卖酸辣粉、薯片、薯条……产品的丰富和链条的延伸让本来埋在地下的红薯“出尽风头”。
为破解传统农业效益低、增收难问题,伊川县立足实际,通过科学规划、技术赋能,在品牌打造、精深加工上做文章,着力发展以谷子、红薯种植为主的富硒功能农业。
2018年,原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以下简称原地矿一院)对伊川县土壤微量元素全面普查时发现,该县的富硒土壤面积有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60%,洛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发现,随即把挖掘、开发洛阳特色富硒资源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创收、乡村脱贫的一大举措,并编制印发《洛阳市富硒农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连续3年与原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紧密合作,加快富硒农业地质调查。
3年间,原地矿一院以“洛阳市硒资源详查项目”为依托,在伊洛河流域770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发现并圈定天然富硒农用土地29.3万亩,其中,仅伊川县就有10.3万亩。
为此,伊川县出台“富硒功能农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4000年谷子种植历史和上百年红薯种植传统,突出小米、红薯特色产品,打造“伊川小米”“岭上西薯”品牌,构建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活力。在该县吕店镇谷子示范种植基地,連片的谷子在微风中翻滚,沉甸甸的谷穗圆润饱满,展现着即将到来的美好“丰”景。
该基地通过采用宽窄行机械化、精量化播种等北大荒种植技术,种植国家谷子产业体系征集的60个优质品种和40个试验材料,对近两年选育的“天粟10号”“中谷19”“中谷25”“豫谷35”等4个优良品种进行大田示范种植,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和富硒技术。
“今年谷子价格很不错,一斤能达到6元左右,还有10多天就要收割了,又是一个丰收年。”三康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增辉站在齐腰深的谷子地,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通过探索实践,在推进示范区建设方面,伊川县聚焦土地、市场运营、多元参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
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不断在广袤沃野绘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丰收场景。”伊川县委书记仝宇鹏表示,“我们将持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当地农民就业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伊川大地绘就田成方、路成网、水相连、村成景、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