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秀通虚:圆明园玲峰及其文化特征研究
2023-10-18秦柯
秦 柯
孟祥彬
黄仕伟*
中国赏石文化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积淀形成了赏石文化[1]。园林是赏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仿造自然、崇尚自然的产物[2]。在中国传统园林叠山中,特置山石又称孤置山石、孤赏山石、峰石,大多由单块山石布置成独立的石景[3-4]。童寯先生曾说:“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5]”关于传统赏石的考察与研究,学界从多学科和多角度入手,取得了丰硕成果。风景园林研究方面,孟兆祯先生及其团队在掇山置石的艺术、理法和技艺方面成果最为丰硕[6-8],其他学者则在中国园林山石鉴赏、园林置石选石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和深入探究[9-12];类型考证研究方面,丁文父的《中国古代赏石》和《御苑赏石》为重要的研究著作[13-14];在收藏与鉴赏方面,地方石谱、赏石鉴赏与赏石文化等成果亦较为丰富,对赏石文化、发展历史与赏石资源等进行了梳理[15-16],出现了地方园林置石研究成果和以《绉云石小志》为代表的置石文献汇编[17-18];在文化与美学研究方面,相关学者从哲学、审美和文学传统等多视角进行了研究[19-22]。园林置石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中晚唐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在宋代园苑中被普遍运用,在明清园林中则进一步与绘画、诗文与鉴赏活动紧密联系。清代宫苑中的置石以乾隆朝为最,其中以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和玲峰等为代表,受到普遍关注[23-27]。
以上研究表明,对于园林置石研究而言,置石上的题刻文字或留存的诗文是关于该置石收藏、记录、流转与鉴赏等的重要历史与文化信息,置石上是否有题刻文字是能否深入探究该置石的重要条件。就具体置石而言,能够留存明确的历史与文化信息的置石数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分析相关信息,故而影响了从微观和个案角度的研究切入。玲峰是圆明园中最大的置石,被立置于文源阁前水池中,其上有乾隆帝与其大臣的诗刻题刻。这些诗刻题刻既是乾隆帝与其大臣鉴赏与评价玲峰、赋予和阐述其文化内涵的见证,也是探究玲峰题咏活动的重要历史材料。笔者团队自2017年起对玲峰遗存进行了多次调研,新发现的玲峰石刻内容为进一步解读玲峰及其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主要围绕玲峰及其上的诗刻题刻展开,对其诗刻题刻的位置、内容、词臣来源和具体作者等信息进行梳理,并对诗刻题刻中展现的玲峰及其文化特征进行初步解读。玲峰案例可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清代宫苑置石的文化内涵与品鉴活动提供参考。
1 园林置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征
1.1 石的文化内涵
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薛富兴认为中华古代赏石史经历了“器石”“礼石”“赏石”和“园石”4个阶段。先秦时期将石从纯物质利用的器质对象转化为制度文化的准观念符号,成为德行的独特象征物,以及政治秩序和礼仪建设的重要物质对象[28]。早期形成的石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致包括以下4点。其一是石为山体,土精气核。如《释名》:“山,产也,言产生万物。山体曰石”;《春秋说题辞》:“《周易》艮为山,为小石。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辅阳,故山含石,石之为言托也。托,立法也”;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其二是石能补缺,可以补天。如《列子》:“天地亦物也,有不足,石以补其缺”;《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其三是石能生云,是为云根。如《春秋公羊传》:“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者,唯泰山云乎?”《晋书》:“陈总迁殿中侍御史,诏遣诣终南山请雨。总先除小石祠,唯存大石一所而祈之,上文曰:峨峨大石,佐岳通理,含滋吐润,惠我四海”[29]。其四是石固永寿,服食长生。如《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30];《楚辞·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31]。
1.2 园林置石与相关文化活动
根据现有文献考察,园林赏石的发展历史与相关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时间在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如《西京杂记》载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曹魏芳林园有“五色大石”,梁武帝华林园有“奇礓石”等。此时已出现专门描摹孤石、危石和阶前石的诗文。
第二阶段为兴起阶段,时间在隋唐时期。唐代宫苑和别苑中如大明宫、九成宫已有湖石出现。中晚唐时园林赏石成为士人集团的一种独特审美风尚,形成了以形论石的赏石观念,以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等为代表。牛、李等人将其所藏之石按照其认定的品类等级进行题刻并标记石之所属,强调对藏石的所有权。此时已出现围绕所藏之石开展以诗文唱和为代表的审美鉴赏活动。
第三阶段为形成阶段,时间为两宋时期。与唐代相比,宋代赏石审美更为精致,以米芾提出的“相石四法”和以《宣和石谱》《云林石谱》等谱录性著作为代表。石峰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园苑中已被普遍使用。宋代艮岳集藏了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和最多的皇家苑囿赏石。宋徽宗宫苑中重要的峰石均有名命并被题刻在石上,甚至封以爵位,如“昭庆神运万岁峰”“独秀太平岩”等,并“各图为谱”,围绕石峰开展鉴赏和文学活动(图1)。
图1 宋徽宗《祥龙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四阶段为成熟阶段,时间为元明清时期。该时期继承了唐宋以形论石的审美趣味与观念。元代将金中都宫苑奇石向大都新城宫苑中转移,成为明清宫苑观赏石的重要来源。清代宫苑中大量置石以乾隆朝为最,具有来源广、数量大、品种多、罗致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据《皇朝通志·金石略》,乾隆朝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中置石题名较多,以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玲峰、文峰和云起峰等最为知名,上述6块置石上的诗刻题刻以玲峰最多。
2 玲峰及其主要题刻内容
2.1 玲峰历史与现状
玲峰是在北京西山发现的罕见的巨型房山石石峰,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竖立在圆明园文源阁前水池中。阁前水池立峰为四库七阁环境营造所独创,并对文澜阁仙人峰的置立产生了直接影响[32]。体大器博、孔窍众多的玲峰为乾隆帝所珍爱,乾隆帝将其赐名“玲峰”,并与其大臣对玲峰开展了题咏品鉴活动。玲峰描述见于《日下旧闻考》:“(文源)阁额及阁内汲古观澜额皆御书。联曰: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窔对玲峰……阁前石为玲峰,刊御制文源阁诗。”此外,《日下旧闻考》还收录了乾隆帝所作《玲峰歌》《再作玲峰歌》[33]。圆明园样式房图档中亦有对玲峰的示意描绘①(图2)。玲峰未损毁前的历史照片目前有3幅(图3)。
图2 样式房图档中的文源阁(2-1引自《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研究》;2-2、2-3引自《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初编》;2-4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
图3 玲峰未损毁前的历史照片(3-1引自《青莲朵朵》;3-2引自《清代皇家园林史》;3-3引自《三山五园旧影》)
玲峰约于1924年被土匪炸毁,其主要残块仍保存在原址附近[34]。1926年陈文波在《圆明园残毁考》中记录的情形是:“阁前石为玲峰,今已仆地,上有乾隆诗”[35]。1931年北平图书馆建成后,将文源阁碑搬运至此,其后玲峰一带大体如旧。2012年圆明园管理处对文源阁遗址进行了整理,对玲峰加强了保护,目前玲峰残块和基座残块大体维持了被毁坏时的位置(图4)。
图4 不同时期玲峰遗址情况(4-11979年玲峰遗址情况,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4-22003年玲峰遗址情况,引自《圆明园百景图志》;4-32018年玲峰遗址情况,作者摄)
2.2 玲峰及其题刻信息的发现、收集与整理
由于玲峰残块的叠压状态并未有大的变化,故学界对于玲峰的探讨主要是通过少数带有诗刻的残块,以及《日下旧闻考》、乾隆帝《御制诗集》等文献获取。在玲峰本体方面,主要围绕诗刻残块上的内容展开,包括乾隆帝《题文源阁》《再作玲峰歌》,以及彭元瑞与曹文埴的应制诗作。其中,乾隆帝《题文源阁》和曹文埴应制诗刻保留较为完整,《再作玲峰歌》和彭元瑞应制诗内容缺失较多。2012年圆明园管理处在整理文源阁遗址时,发现2片带有文字和印章的体积较小的残块,其中一块残片上有27个汉字,另一块残片上有钤印两方(分别为“臣梁国治”和“敬书”)(图5)。
图5 2012年发现的2块玲峰残块(引自《圆明园遗址西北部变化》)
笔者团队于2017—2021年对文源阁玲峰进行了多次调研,并于现场缝隙中新发现5块石刻(图6)。经细致辨认,其中4块石刻分别是乾隆帝御题“玲峰”匾额、乾隆帝《玲峰歌》、于敏中应制诗和董诰应制诗,尚有半块诗刻因石罅过于狭小而无法探知其具体内容。
图6 笔者团队新发现的5块石刻(作者摄)
在文献方面,查得于敏中《素余堂集》、彭元瑞《恩余堂经进初稿》、曹文埴《直庐集》尚存于世,其中于、彭、曹3人诗文集中均收录有其玲峰应制之作。又查得《皇清文颖续编》中收录有彭元瑞、曹文埴、于敏中、董诰4位阁臣的应制之作,其中,于敏中《素余堂集》、曹文埴《直庐集》中收录的内容与《皇清文颖续编》中的内容一致,而《皇清文颖续编》收录的彭诗内容虽与玲峰诗刻残块一致,但与其《恩余堂经进初稿》略有不同②。《皇清文颖续编》收录的董诰诗内容与玲峰新发现的董诰诗刻内容一致。而梁国治《敬思堂奏御诗集》中乾隆四十年七月前的应制诗内容缺载,未有发现玲峰应制诗作。现以玲峰石刻内容为基础,以文献内容为补充,将已知的玲峰石刻内容进行整理、校对和誊写③,并对玲峰10处题刻进行编号(图7)。
图7 文中玲峰10处题刻的编号(底图引自《三山五园旧影》,序号由作者标注)
从题刻时间来看,按照石刻内容及《乾隆御制诗文全集》《日下旧闻考》《皇朝通志》《顺天金石志》等文献,乾隆“玲峰”题额的时间在乾隆四十年,《题文源阁》与《玲峰歌》写于“乙未仲夏中澣”,即乾隆四十年五月中旬。《再作玲峰歌》(编号4)写于“丙申新正中澣”,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中旬。诸臣应制之作中,于敏中《素余堂集》、彭元瑞《恩余堂经进初稿》、曹文埴《直庐集》中的应制诗作均为编年排序,于、彭、曹3人均将自己的玲峰应制诗作系于乾隆乙未,可知3人应制之作均在乾隆四十年,应与乾隆帝作《题文源阁》和《玲峰歌》的时间相同。从玲峰诗刻的位置上看,乾隆帝石刻高于诸臣应制诗刻,这与于敏中所说的“上为摩厓书”“下附载笔荣”相印证,诸大臣诗则按其位次进行排布。总体而言,玲峰石刻是根据乾隆帝御制内容与其大臣应制内容精心策划和布局的,完成时间约在乾隆四十年五月中旬,仅乾隆帝《再作玲峰歌》为次年正月中旬增补。
2.3 玲峰题刻内容与作者来源考析
文源阁是为存储《四库全书》而建,于敏中、彭元瑞、曹文埴、董诰及梁国治诸臣均为四库总裁或副总裁。那么,参与应制玲峰诗的大臣身份是否与四库全书馆总裁与副总裁有关?于敏中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馆成立时就已经是正总裁,董诰、梁国治、彭元瑞分别于乾隆四十一年、四十二年(1777年)、四十八年(1783年)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曹文埴于四十四年(1779年)充四库全书馆总阅,四十五年(1780年)充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在参与应制咏玲峰活动时,除于敏中外,梁、彭、曹、董诸臣尚未成为四库全书馆总裁、副总裁或总阅,因此玲峰应制词臣来源需进一步梳理。
清代南书房为文学侍从值班之所,入值者称为南书房翰林。入值南书房的翰林多是学问优长或在书画方面有深厚造诣的学者,清帝对入值者甚是倚重,待遇优厚。这一做法自康熙帝始,为后续清帝沿袭并成定制[36]。乾隆朝南书房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人员保持动态而均衡的进出机制,机构文化职能进一步强化。乾隆四十年五月时在南书房的值臣仅有王际华、于敏中、王杰、彭元瑞、沈初、董诰、梁国治、曹文埴、金士松9人。9位值臣在乾隆四十年活动颇多。如乾隆四十年正月《钦定天禄琳琅书目》校成[37],该书目《凡例》载:“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新正上浣,臣于敏中、臣王际华、臣梁国治、臣王杰、臣彭元瑞、臣董诰、臣曹文埴、臣沈初、臣金士松、臣陈孝泳奉敕编校。[38]”编校人员按位次先后排序,已知参与玲峰应制诗的于、梁、彭、董、曹诸臣均在编校人员当中,该排序与玲峰题刻相同。又如该年正月初三的重华宫茶宴上,除金士松外的南书房8位值臣均参与了《天禄琳琅鉴藏旧版书联句》的诗会[39]。又于该年正月下旬,乾隆帝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10位编校人员对宋代宣和梁苑雕龙砚进行了鉴赏活动。此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完成的《钦定西清砚谱》的校订人员亦为当时南书房值臣。以上具体案例反映出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编纂的背景下,南书房翰林文学侍从在编纂、校订典籍,以及与皇帝诗文唱和、书画赏析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参与应制咏玲峰的大臣应均为当时的南书房值臣。玲峰应制诗作最末者为曹文埴,因此可将玲峰应制的大臣锁定在于敏中、王际华、梁国治、王杰、彭元瑞、董诰、曹文埴7位值臣当中,未确定的参与人是王际华和王杰中的一位。王际华自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后,五月起又专管《四库全书荟要》直至四十一年去世,被乾隆帝视为早期四库馆工作最有贡献者之一。乾隆四十年时王际华并未有其他差事记载。王杰自乾隆四十年三月初六起担任会试副考官,五月又主试八旗教习,差事繁多。相比而言,王际华更具备参加应制咏玲峰活动的可能性。结合王际华、梁国治、王杰3人墨迹与图5残块上的诗刻进行判断,梁国治、王杰书风与残块不符,而王际华书风与该残块颇为相同。王际华位次在梁国治之上,故推测该残片为编号6诗刻的残片,编号7的石刻即为梁国治所书。自此,参与应制咏玲峰的6位词臣姓名、石刻位置已全部梳理清楚(表1)。至于这2块诗刻的具体内容,有待新材料的进一步发现。
表1 玲峰石刻的具体位置和内容
3 乾隆帝与词臣题咏诗中所见的玲峰及其文化特征
清帝与南书房词臣组织有诗文、书画、器物等鉴赏题咏活动,其中赏石题咏活动次数较少,仅见于乾隆一朝。北京皇家园林中已知的赏石题咏活动仅有青芝岫、青莲朵与玲峰3例。与青芝岫、青莲朵相比,玲峰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题咏数量最多的名石,其鉴赏题咏活动留存的历史信息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将玲峰题咏活动作为一个典型样本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赏石题咏活动的文化特征。本文围绕玲峰诗中关于玲峰命名、形态、功能与运输立置过程等内容进行分析。
3.1 圭璋特达,育秀虚涵——玲峰命名的文化内涵
因石比玉,以形得名。玲和玲珑的本义都是玉声[40],如扬雄《甘泉赋》有“和氏珑玲”[41]113。玲珑作明貌为后起,如左思《吴都赋》“珊瑚幽茂而玲珑”[41]84。董诰诗中有“特达珪璋比”句,引用《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42],表明玲峰之名以石比玉。乾隆帝因玲峰“大孔小穴尽灵透”而以玲名之,并常以玲珑、玲名命湖石石峰或能够欣赏湖石的景点,如建福宫有特置湖石名玉玲珑,北海画舫斋特置湖石名小玲珑,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馆因几峰湖石而得名。
景物关联,以景得名。乾隆帝因石峰联想到栖霞玲峰池,玲峰池为栖霞山行宫十景之一,其名亦为乾隆帝所题。在玲峰名命之前,乾隆帝已3次驻跸栖霞,在玲峰池作诗3题9首,并刻石玲峰池畔。钱维城奉敕绘有《栖霞山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图中玲峰池表现得清晰明确。又董诰于乾隆四十年完成《栖霞十景图》,上有乾隆帝题诗(图8)。从“天池一泓峰顶泌”“玲峰四面奇”“玲石攒丛中有池”“爱其峰势最玲珑”“诸峰围印影玲珑”等诗句中均可看出乾隆帝对玲峰池的喜爱[43]。玲峰置石于水池中,在静观峰池与其倒影的过程中体现了“会同仁智乐”的旨趣。
图8 钱维城《栖霞山图》(8-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与董诰《栖霞十景图》(8-2中国嘉德)中的玲峰池
直上而锐,以形为峰。据《皇朝通志·金石略》,乾隆朝大内御苑、离宫御苑和行宫御苑中题名为峰者,仅鹫峰、玲峰、文峰、云起峰4例,其中鹫峰是对假山的命名,“山左右有奇石,西曰‘飞来’,东曰‘玉玲珑’。山之西穿洞口而南,洞镌御笔曰‘鹫峰’”[44]。以峰命名置石,在乾隆朝玲峰当属首次,与文峰、云起峰相比,玲峰体量最大。乾隆帝认为相比于青芝岫,玲峰有过之而无不及。
3.2 体大器博,孔穴灵透——玲峰的形体特征
乾隆帝与诸阁臣诗对玲峰的特征进行了描绘。乾隆帝认为玲峰在整体上有体大、器博和玲珑3个明显特点。在体量上,玲峰与青芝岫被乾隆帝并称“有奇必偶斯为伴”。从彭元瑞、于敏中“撑空十七尺”“兀然丈有七”等诗句中,可知玲峰的高度为17尺,约544cm。卡罗尔·布朗·马龙(Carroll Brown Malone)提到了他观察到的玲峰的高度,从台基以上12~15英尺,折合约366~457cm,如果算上台基高度,与诗文中记录的高度相吻合[45]。在形态上,沿袭了以动物或植物形象形容赏石的传统。玲峰除了被赋予“伏如老罴蹲,骞如怒虬跃”的动物形象和“簇簇棣合跗,面面华吐萼”的植物形象外,玲峰收起的顶部又被赋予五色瑞云聚集的祥瑞征兆。在肌理上,玲峰孔窍众多,远胜有81穴的皇山石,“万窍以虚涵”。孔窍形态和分布则“嵌如茧瓮穿,樷如蜂房络”,且孔窍之间多有互通,“大孔小穴尽灵透”“烟开金洞浅深启”。以上内容均能与历史照片和现实中的玲峰残块相吻合,说明御制诗和应制诗对于玲峰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写实程度。
3.3 载之万石軨,竖引百匹负——玲峰的发现、挖掘、运输与立置过程
玲峰发现于西山岩穴并斧凿而出,即“孕珍从窦穴,擢秀近郊坰”。采石过程非常不易,“初惊山容破,渐露黛痕削。汗雨声许许,杵雷响橐橐”。山石的运输在古代殊为不易,玲峰巨大的体量按照类似米芾的“致以百夫辇”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明代贺仲轼记载:“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早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贺仲轼还记录了十六轮大车运输方法:“鼎建两宫大石……工部主事廓知易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计二十二日到京,计费银七千两而缩。[46]”《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奇器部》中有引重图,“先为太平车,下有活安长辊木”,以人力绞动十字桩木而前移[47](图9)。乾隆帝所谓“载之万石軨”,采用的应该就是类似廓知易或引重图的方法。
图9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引重第三图》(引自《对掇山建造模式与匠作工具的思考》)
将玲峰竖立在池中也颇为不易。《古今图书集成》中“起重图”共有6幅,第五图说“假如石为巨重难起,即用六滑轮车井辘轳改作大轮矣。或仍不起,则从旁再置一架平安十字大轮,用四人递转。架上立安大轮,所转之索其力愈大,断无不起之理矣”。玲峰的置立比起重图所描述的更为复杂,主要通过使用畜力,即“竖引百匹负”。
3.4 汇文汲古,华屏砚山——玲峰的作用与功能
藏书安全是藏书活动中最令藏书人担心的问题,在中国数千年的藏书史中,未雨绸缪的种种保护措施、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将防火、防水(潮)、防尘、防虫、防晒、防盗等设计思想融入藏书环境、藏书建筑、藏书装帧和藏书管理中。其中涉及藏书环境和藏书建筑的主要是防火,因此石、水成为藏书环境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历史上的宛委、二酉,传说中的嫏嬛,还是后来的宝晋斋、天一阁等,均与石有着紧密联系。
玲峰在文源阁轴线上的立置使得藏书环境更加丰富。乾隆帝与诸阁臣诗叙述了玲峰在文源阁的作用与功能,即屏风与砚山。“树处作华屏”“式屏文源阁”说明玲峰为文源阁之屏。树即作门屏、照壁解。《尔雅·释宫》:“屏谓之树。”郭璞注:“小墙当门中。[48]”《礼记》郑玄注云:“屏谓之树,今罘罳也。列之为云气虫兽,如今之阙。”崔豹《古今注》:“罘罳,屏之遗像也。塾,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塾之言,熟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砚山可追溯至唐代,是风景和山池的微缩形态,兼具观赏与实用功能。宋代以后注重石砚,更有咫尺大千、天然人工之奇[49]。砚山著名者颇多,如南唐三十六峰石砚山、米芾宝晋斋砚山、米芾海岳庵砚山、陆游砚湖等,尤以米氏所藏为最著。从文源阁的视角看,玲峰及其南侧假山与大的砚山无异。
4 结语
以天然的岩石作为审美对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赏石成为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文会的吟咏对象。本文在对石文化内涵、园林置石与相关文化活动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清代皇家园林中著名的玲峰案例进行研究。玲峰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以峰命名的最大单体置石,也是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中题咏数量最多的名石。通过现场调研,结合历史文献查找和分析,确定了玲峰10块石刻中8块的具体内容,厘清了应制诗大臣身份,梳理了具体作者等基础信息。玲峰鉴赏题咏活动是清代宫廷少有的以赏石为对象开展的鉴赏题咏活动,参与玲峰题咏活动的除皇帝本人外,其余诸臣均为南书房值臣。在此基础上,围绕已知的玲峰题咏诗,初步探讨了“圭璋特达,育秀虚涵”的命名内涵,“体大器博,孔穴灵透”的形体特征,“载之万石軨,竖引百匹负”的运输与立置过程,以及“汇文汲古,华屏砚山”的功能作用。以上结论补充了玲峰题刻的内容,明晰了应制诗词臣的身份,有助于理解玲峰的文化特征,提供了清代宫廷赏石活动的重要个案。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赏石题咏活动留存的文献、实物材料相对有限,难以从文献和实物材料中窥得全貌。即便是文献和实物材料保存最多的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中的宫廷题咏活动对象也仅有青芝岫、青莲朵与玲峰3例。与前两者相比,玲峰虽被毁为数段,但其留存的文献、实物信息最为完整和丰富,其作为典型样本的价值应予以足够重视,玲峰与藏书处或藏书园林的文化渊源、关系和内涵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相信随着资料的不断发掘和解读,赏石个案和赏石题咏的文化特征将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出现。
注释:
① 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藏T0049号、国家图书馆馆藏样式雷图档074.421/20.106/1870-4:2文源阁地盘样,均有对玲峰立样的描绘。
② 彭元瑞《恩余堂经进初稿》自第45句起略有不同,故系于此,以便对照参考:“直拟穷二酉,奚劳辟五丁。笔峰同岝㟧,意匠镇珑玲。宛委多奇秘,嫏嬛有典型。画疑成卦象,落欲傍奎星。积卷层岩叠,虚堂泷水泠。命名新翰洒,借境昔銮停。御咏词征实,天题义勒铭。圣言群仰止,源出远沧溟。”
③ 已知玲峰题咏题刻内容如下,编号顺序与表1对应。编号1:乾隆帝御题“玲峰”二字,额章钤“乾隆御笔之宝”印。
编号2~4因有《日下旧闻考》载,故内容未录入。
编号5:于敏中《应制咏玲峰》,1题1首。
神皋天子都,一气所磅礴。乃凝山骨坚,荡之云根泊。瑰毓文石珍,符效德产博。长年泥沙湮,太古冰雪皵。风轮鼓众窍,钟乳滴牝壑。横眠出磈礧,深敛入嵁崿。由来地灵钟,其质岂薄弱。盛时不爱宝,应期得所托。初惊山容破,渐露黛痕削。汗雨声许许,杵雷响橐橐。淘洗清脆浓,爬梳洞穴拓。辇匪千蹄牵,竖引百匹负。兀然丈有七,苍云半空落。伏如老罴蹲,骞如怒虬跃。嵌如茧瓮穿,樷如蜂房络。簇簇棣合跗,面面华吐萼。色儗太湖润,品逾淮山卓。贡形自多奇,数典鲜斯廓。莲朵来自杭,岫芝阻于勺。南北固无定,后先讵相若。迹哂甘露夸,名矜栖霞躒。锡嘉肇天题,廷赏兼智乐。上为摩厓书,日月光皪皪。下附载笔荣,砂石粗珞珞。半亩正清挹,孤嶂秀且擢。位置地有宜,契合理可度。池面影四照,檐牙云一握。富哉万卷积,壅矣百城错。二酉接辰汉,层峰具鲜霍。嫏嬛华曾游,宛委禹是凿。出泉逢左右,连山蕴河洛。所以兹玲峰,式屏文源阁。
编号8:彭元瑞《应制咏玲峰》,1题1首。
有美魁然质,呈材贡大廷。奥区物惟博,德产地真灵。奇石超一品,西山踞九陉。孕珍从窦穴,擢秀近郊坰。久闭尘埃卧,深藏壤户扃。风轮吹瘦透,云岫蔚濛冥。遇合昌晨会,摉罗造化听。谁言太湖擅,忆向勺园经。远胜标龙井,拘虚侈洞庭。方隅非具识,南北鲜常形。创获疑离璞,徐开讶发硎。嵌虚剔砂土,鉴空走雷霆。致以百夫辇,载之万石軨。移来依御苑,树处作华屏。戌削雕锼谢,崚嶒位置宁。书城连隐隐,艺圃植亭亭。杰阁重霄矗,清波亩鑑渟。影长横细瀔,势俨幅高棂。众窍穿曦魄,孤峦幻晦暝。池光痕润碧,藜火色分青。缘趾苔文上,被崖草带馨。撑空十七尺,得气亿千龄。宝晋夸淮泗,平泉陋醉醒。命名新翰洒,借境昔銮停。乌速多奇秘,嫏嬛有典型。画疑成卦象,落欲傍奎星。积卷层岩叠,虚堂泷水泠。笔峰同岝㟧,意匠镇珑玲。睿咏词征实,天题义勒铭。圣言群仰止,源出远沧溟。
编号9:董诰《应制咏玲峰》,1题8首。
异石超三洞,嘉名锡九天。坤舆无爱宝,仙峤得层巅。硉矹凌风雨,嵚崎足岁年。一从邀拂拭,新采照岚烟。
青州传职贡,湖石重图经。封漫侈三品,开徒藉五丁。何如从咫尺,便自献珑玲。特达珪璋比,亭亭峙紫庭。
勺园空石癖,辇运未能施。自拔风尘表,争呈岩穴奇。一朝成合璧,骈瑞俨双芝。匼匝相辉映,安排福地宜。
窥檐倚缥缈,鹫影讶飞来。月贯珠千琲,霜披玉一堆。喁于新剔窦,剥蚀古封苔。瑰质烟霞冠,宁教佚涧隈。
几余堪静对,磊磊复磷磷。锤凿都无迹,嵌洼若有神。色临黄道正,润漱碧池新。应笑九峰小,区区栩世珍。
汇文开秘阁,汲古富包函。不数酉阳贮,真同宛委探。五云从顶聚,万窍以虚涵。睿性征仁寿,嵩呼愿进三。
米老皇山石,坡仙雪浪峰。当年夸胜概,得此陋前踪。千乳垂岩镜,孤根削玉蓉。清宵甘露盎,紫翠沃春茸。
物华方献瑞,擢秀近文房。几面平如拭,千寻拭欲翔。星光腾宝砌,云液洒圭章。永丽蓬壶景,琅玕耀缥缃。
编号10:曹文埴《应制恭咏玲峰》,1题4首。
宝晋曾余海岳癖,勺园犹记大房珍。谁知芝岫披沙得,更有云根擢秀新。名借摄山天肇锡,光依藜阁地尤亲。后先等是遭逢幸,拂拭居然出暗尘。
嵚奇历落不凡材,冉冉云容廿尺堆。岂是百夫能辇致,却疑一惊忽飞来。穿将月色重重彻,缀得苔花面面开。嗤彼壶中九华小,东坡问讯几徘徊。
玉玲珑与小玲珑,久入文轩造化工。灵石巧将双美合,奇峰涌处百层空。烟开金洞浅深启,地缩茅山高下通。不假五丁神力凿,天然窈窕复龙嵷。
书藏二酉古称之,位置文源阁下宜。每滴露于和墨处,不生云亦荡胸时。百千万贮宝函富,八十一轮层穴奇。蕴采含辉香案侧,怡情还作砚山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