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符号在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与设计应用*
——以广州北亭村为例

2023-10-18赵超越李琨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8期
关键词:面状线状点状

赵超越 李琨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部分乡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设计师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时,多采用营造技艺与材料更新的处理手法,出现大量风格相近的现代派乡村,对地域文化符号的延续与继承产生了阻碍。

1 地域文化符号概念及空间界定

1.1 地域文化符号及城中村

地域文化符号指能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因素、意象、观念等,可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因素中优化汲取[1]。狭义的地域文化符号可表现为视觉图形、图案等特定元素。此类视觉元素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识别性及地域文化内涵[2]。

城中村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有空间,整体呈包围式布局,其道路空间交错密集,建筑布局杂乱无序,公共空间零散分布。城中村聚落形态极具地域性,如邻里关系、传统建筑等。无形的地域文化凭借城中村有形物质载体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使有形的建筑获得文化意义[3]。

1.2 北亭村公共空间界定

北亭村公共空间包括:特殊节日或重要活动开放的宗祠空间;用于村民活动的建筑围合后延展空间、建筑楼宇之间的缝隙空间;传承保留的历史空间。如表1所示,北亭村公共空间按“点、线、面”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

当前,北亭村原有聚落空间逐渐消逝,传承的历史文脉已被破坏[4]。通过北亭村“点、线、面”空间分布示意,可见村内公共空间呈现聚集性特征(见图1)。调研发现,北亭村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生活设施匮乏、建筑老化严重等现象,亟需更新整治。

1 北亭村公共空间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北亭村公共空间使用现状

随着北亭村的发展,村落建筑密度逐渐增大,许多村民自行加建构筑物,村落公共空间呈复合型结构。

1)点状空间 根据调研,北亭村点状空间与大多数城中村类似,呈斑块分布,以点的形式夹杂在建筑之间。北亭村点状空间使用现状如表2所示。

表2 北亭村点状空间类型

2)线状空间 北亭村线状空间分为“北亭涌”与街巷空间两大类。根据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性。结合间距D与高度H的关系理论对北亭村线状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得知,北亭村内部路网密集,道路可达性较高,以1条主街为中心向住宅区蔓延,村内建筑主要为下商上住式混合结构。A处为主街入口,起到贯穿商业空间,连接不同空间的作用;B处为主街中街,用餐高峰期行人及车辆通行不畅[5];C处为次要街道,人群活动密度较低,车流量较小,店铺活跃程度低,通畅程度高,但仍存在人车混行情况;D处为主街宅前街道,空间局促,住户间砌墙导致空间被生硬切割[6];E处为次街宅前街道,车流量较小,店铺活跃程度较低(见表3)。

表3 北亭村线状空间特征

3)面状空间 基于北亭村发展规划与相关资料,将北亭村面状空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①建村后至1949年,以小农经济为主,祠堂外的祭祀广场既是村内核心,又是村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②1950—1978年,传统公共空间使用频率降低,出现生产合作社等新兴公共空间,村民活动空间由祭祀广场转移至集会广场;③1979年至今,宅前街道与小尺度休闲广场成为村民喜爱的休憩空间,公共空间使用群体更加多元化,复合使用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对北亭村内3类公共空间的特征调研,发现除存在共性功能,还存在功能“过度复合”的现象。

1)点状空间 居民使用率较低,如古树下鲜见居民下棋、聊天等活动,乱停车、乱堆杂物等现象严重。

2)线状空间 人群密度高,未进行人车分流设计,用餐高峰时段道路无法满足行人通行需求。街道配套设施匮乏,居民无法在此停留或进行日常活动。

3)面状空间 空间使用率低,如村中心广场几乎无人使用,呈荒废状态,健身器材成为居民晾晒被褥之处,多种功能存在于同一空间内,空间模糊感与杂乱感突出(见图2)。

2 北亭村公共空间功能混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北亭村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

地域文化符号在北亭村公共空间的应用即为对历史文化特色要素的保护与传承。城中村地域文化组成要素分为物质元素与非物质元素(见表4)。

表4 北亭村地域文化元素

3.1 物质元素

北亭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街,占地面积约39.8万m2,紧邻广州大学城。经调查,北亭村的历史古迹主要包括祠堂、庙宇、门楼、渭水桥等。

祠堂是北亭村重要的历史古迹,现存祠堂10座,主要分为公祠和私祠两类,其中陈氏宗祠即为私祠,空间格局为两进三开间,人字山墙,龙船脊。渭水桥也是北亭村的重要历史古迹,渭水桥位于华光庙前,是北亭3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村内保留了青云大街古民居群,青云大街的尽头是北亭村内保存较好的门楼之一。

3.2 非物质元素

北亭村是广绣的发祥地之一,清末广绣盛极一时,有“广州派花卉”“北亭绣”之说。此外,北亭村公共空间也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每至农历九月甘八华光诞,北亭粤剧社便在华光庙前摆台唱戏。

随着大学城建设,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亭村,村落建设日趋商业化,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消逝。村内大多祠堂或商用,或呈现破旧、关门状态,村落的文化认同感日渐淡漠(见图3)。

3 北亭村地域文化符号应用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 北亭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通过线上问卷对北亭村居民进行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空间需求、存在问题、对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3部分。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7份。按照调查结果分析居民对北亭村3类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得出以下结论。

1)点状空间 约33.33%的村民认为如古树类点状空间并未较好利用,应进行维护或修复。

2)线状空间 约50.00%的村民认为主街、宅前街道存在自行车、电动车乱停放现象,导致交通堵塞,降低街道使用效率。其中,26.67%村民认为建筑自行加建窗台等建(构)筑物影响街道采光,店铺前常见货物堆积情况,影响出入通畅度。此类空间主要矛盾点在于空间尺度狭长,缺乏功能规划,难以满足基本活动需求。

3)面状空间 约46.67%的村民认为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空间单调、乏味,约30.00%的村民认为,村落地域文化缺乏保护措施,无法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感。在村落中随机挑选正在休憩的20余人进行访谈,发现超83.21%的人希望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多保留北亭村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希望能多留一些历史场景给儿童,让其了解北亭村厚重的历史文化。

5 北亭村公共空间设计构思

通过对北亭村公共空间现状及地域文化调研,结合“以人为本”理念,采用“针灸式”改造方法,建立“点、线、面”三者之间的联系,综合提升北亭村公共空间品质,保留历史场景,传承地域文脉,进而有效缓解北亭村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缺失现状,使村民找回归属感。

选取“点、线、面”空间中的代表性区域进行研究,巧妙利用北亭村的山墙、斗栱、青石板、青砖、蚝壳墙、农具及其他民俗文化元素,经过设计重构后,将其融入设计。

5.1 “点、线、面”结构

1)以点入手 选取北亭村位于主街中街的1处古树点状空间,围绕古树摆放石凳,但因常年无人维护,失去了自身功能。附近村民仅在大门口驻足交谈或舍近求远行至祠堂前的公共空间休闲锻炼。在设计中将场地中原有石板、柱础进行拆除,收集并提取东林梁公祠镬耳山墙的形状,将公共座椅与古树连接起来,让人们在交往时感受北亭村地域文化。同时,在公共座椅设计中加入智慧化设计,座椅表面采用黑色小太阳能板,座椅两侧增加插座及“UBS”接口,使公共座椅在功能上吸引使用者的同时提高居民对于地域文化符号的认知度(见图4)。

4 北亭村古树空间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4a改造前实景4b改造后效果

2)更新线状空间 线状公共空间主要指街巷道路,针对北亭村线状空间中公私领域界限模糊问题,在街巷间增加多个景观节点,梳理街巷交通流线,通过承载地域文化符号的墙面设计营造丰富的步行体验,串联不同民居与历史建筑,营建富有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

3)打造面状空间 面状公共空间开放性强,面积较大,可容纳较多村民。东梁林公祠前的空地较大,但空间中仅有围绕古树的“回”形座椅,健身设施破旧且无人维修,空间单调乏味,未能充分激发广场使用主体的交流表达欲,使其逐渐失去活力。基于此,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能调动村民积极性的面状空间,使其焕发新活力。

5.2 新旧融合

从地域元素出发,以传统文化及建筑为切入点,将乡村聚落、广绣文化等元素注入广场设计细节,形成民俗文化展示区,如将刻有农耕符号文化的座椅布置于北亭村民俗文化广场,使文化记忆融入现代生活,让游客与居民在休憩时体验农耕文化。

6 结语

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分析北亭村公共空间现状,选取北亭村具有代表性的点状空间“古树”、线状空间“街巷”进行设计,并融入面状空间中,建立3种空间联系,重现北亭村传统意象,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延续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

猜你喜欢

面状线状点状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无取向硅钢边部线状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
利用ArcGis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线转面的方法探讨
热轧卷板边部线状缺陷分析与措施
顾及遥感影像特征的面状地物轮廓简化
锰合金化奥氏体不锈钢的抗点状腐蚀性能
线状生命
线状α=MnO2的水热制备及其电容性能
基于快照差的面状地理要素增量信息表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