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锡山学术经验述要*

2023-10-18李碧晟郑敏霞孙彩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徐老石斛人参

李碧晟 郑敏霞 孙彩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6

徐锡山教授从事中药工作七十余载,从默默无名的小学徒一路成长为名老中药师,除有名师指引之外,更是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勤学自律。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其学术经验述要如下,以飨同道。

1 名师简介

徐锡山,1928年生,浙江诸暨人。先后担任杭州市中心门诊部中药房负责人、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主任、浙江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参加《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977 版、1985 版、1994 版、2005 版的编写。1945年7月到杭州泰来药栈,拜著名中药师傅何寿长先生为师;1954年7月聘调到杭州市中心门诊部筹建中药房;1955年并入中医门诊部,筹建中药房;1956年8月并入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1955~1956年两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1993年晋升为主任中药师;1996年被浙江省卫生厅命名为浙江省名中药师,1997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21年被评为浙江省国医名师。

2 学术观点[1]

徐老长期从事中药工作,师承名家,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识药2000 余种及伪品,最为擅长中药材的直观经验鉴别,总结了“看、触、闻、尝”的中药材鉴别四步法,擅长贵重中药材的质量鉴定,被誉为“火眼金睛”“辨药奇人”,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领域均有影响。

2.1 学习钻研经典是中药工作的基础:历代本草专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史料。《神农本草经》序录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概括了中药材的四性五味、有无毒性,适宜采集的产地、时间,适宜的干燥、炮制方法以及辨别药材真伪、陈新的重要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对五味子的五味,生长的形态,结果的时间,果实的大小、形状、产地、质量等作出了详细的描述概括。这些宝贵的经验和鉴别中药材的丰富史料,是中药学的财富,是后人必学之书,是学习中药的基础。徐老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不断精读、重温本草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了大量心得体会,为做好中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老谆谆教诲:中医药学是个宝库,要认真学习,发掘、整理经典并加以提高,为中药材的加工炮制科学化,药材鉴别的标准化、规范化做一点贡献。

2.2 实践出真知是中药工作的必由之路:徐老认为,学习经典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再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直观鉴别的实践就是靠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来达到鉴别药材的目的。如木香、独活、当归,书上描述断面皆有一环状的形成层环,有芳香的油点散在,香气浓郁。若没有经过实践的鉴别,则很难将它们区辨。只有在实践中体验,才能体会到它们的不同点。当归形成层环呈黄棕色,散在的油点呈棕色,有浓郁的清香气;独活形成层环呈灰褐色,散在油点呈淡棕色,有特异的浊香气;木香形成层环呈棕色,散在油点呈褐色,清香气较浓。徐老认为,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实践,试图只通过看书就掌握中药材的直观鉴别和加工炮制的技能是比较困难的。书籍中的文字看似生动形象,但其中专业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是需要我们在现实中去观察、内化才能够深刻体会的。尤其是一些易混淆品,大多具有与正品相似的特征,或在形态、质地上仅存有微小差别。而在加工炮制方面,更加依赖于实践。精准把握中药材炒黄、炒焦、炒炭的颜色变化、熟练控制炮制中的文武火候,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掌握这些中药工作的基本技能。不断实践,深刻体悟,才能掌握各种药物的特征,才能总结出加工炮制的技巧与要点。徐老就是在70 余年的工作中,做到了学习与实践并重,日积月累,将前人名家的经验接纳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技艺。

2.3 收集标本是中药直观鉴定的重要一环:徐老在工作中,自始至终秉承“能者为师,学无止境”的理念,广泛结交医药同行,交流经验,收集标本。在七十余载的中药工作生涯中,收集了500 余种标本:有常用的、不常用的;有贵重的、价廉的;有正品、劣品和伪品。收集标本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比较。有些药材由于种植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某些特性会有所变异,当直观鉴别遇到瓶颈时,能通过与对照标本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因此标本的收集、保留、核对比较,在中药直观鉴别中是较为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解决中药直观鉴别的一些疑难问题。徐老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也希冀我们将此方法传承下去。

2.4 勤于总结是提高中药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徐老平时碰到什么问题或有新发现,总是先及时记录而后查找资料,进行核实、论证、探讨,直至问题解决。徐老常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而勤于总结就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比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材,均有较多的规格、品种,若不加以总结归纳,得出各个品种的主要特征,便难以区别其真假、优劣。所以,及时进行总结,将来自各方的信息、资料、经验加以归纳、整理,才能提高区辨药材、鉴别真假优劣的能力。

2.5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中药学的重要方法:徐老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由于历史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和束缚,中医药一直处于自成体系的相对封闭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步伐。要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支持剂型的改革。如单味中药饮片颗粒剂的应用,它是将传统中药饮片经提取,低温浓缩,瞬间干燥精制而成,有制作工艺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并且携带和服用都很方便。其既有汤剂的优点,又弥补了汤剂的不足,是中药汤剂的一大进步。在徐老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中医院的颗粒剂做到了从无到有、从鲜少使用到大众接受的转变。徐老还指出,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中药直观鉴定的正确率。如川厚朴断面在放大镜下可见多数发亮的小结晶(厚朴酚结晶);丹皮在放大镜下可见白色结晶(系针晶,片状或柱状的牡丹酚结晶);大黄在紫外光灯下,呈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无疑能提高中药鉴定的正确率。然而现代中药检测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现代技术,往往容易忽略中药的传统经验鉴别。但实际上,大多数中药师和中药工作者,出于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经验对药材进行直观鉴别。这是我们中药工作者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所以在运用好科技这个工具的同时,也不能遗忘我们传统经验鉴别这项基本功。

3 辨药经验

徐老在近八十载的中药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对中药直观鉴定,可谓得心应手,有个人独特之处,被称为“辨药奇才”。徐老能把一粒槟榔切成100 余片;一寸白芍切成200 余片;厚朴、黄柏切成眉毛片;法半夏切成鱼鳞片等等。徐老还掌握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制备。正是这些绝技为“辨药奇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人参的经验鉴别[2]:以下为徐老对人参鉴别的经验总结。人参,别名“棒槌”。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吉林抚松、集安、靖宇,以长白山产量最大,尤其抚松,素有“人参之乡”之称。性状鉴别:野山参和移山参是很难辨别的,可根据传统经验鉴别:“马牙芦,灯草心,下垂艼,铁线纹,落肩膀,细桔皮,少数腿,珍珠点。”也有话说:“雁脖芦,螺旋纹,八字形,皮条须,珍珠疙瘩。”①纯野山参。五形鉴别全类(芦、艼、纹、体、须相称)。有元芦,艼中间丰满,形似枣核,皮紧细,主根上部横纹紧而深。须根疏而长,质坚韧(俗称“皮条须”),有明显珍珠疙瘩。表面牙白色或黄白色,断面白色,味甜、微苦。鲜野山参100g,干燥后20~23g。要购到五形齐全的野山参已不可能,能符合二至三形足矣。②籽海。又称“籽货”。是指把栽培人参的种子播在深山老林的土壤里任其自然发育生长,经15年以上采挖者。目前人参市场所谓“山参”就是该品。芦细长,芦碗稀,多数为2节,3节芦很少,毛毛艼,顺直下垂,较细嫩。皮嫩纹线,黄白色或灰黄色,须根长而多,无弹性,珍珠点不明显。③籽扒。因栽种之前整过土,故芦头长而细,芦碗间距大,排列稀疏,形成“竹节芦”,艼下垂,有时对生而形成“掐脖芦”,外观多数无光泽,须条同籽海,但须更多。④池底参。芦头粗壮,碗大,体松泡,外皮粗糙,须根珍珠点较大。⑤移山参。系将园参幼苗移植于适应人参生长的环境中,经移栽10余年后,再挖出。参形略有变异,品质不及野山参。由于人工移动,土松动过,其形和野山参亦有区别,顶端芦碗变大,艼多毛须,身有粗皮而疏松,铁线纹向下跑,须细嫩而长,珍珠点少。目前市场绝不少见。⑥石柱参、边条、园参。均是指栽培在园中的人参,又称“秧子参”,其各自区别为产地、地理环境、气候、栽培方法、生产年限、产地加工性状特征的不同。石柱参:一般育苗3年,移植后生长3年再移植3~4 次,12年以上可采挖。加工蒸制后称石柱参,芦长、身长、支少而长,比一般人参小一些,但质量好,纹理细腻,相较一般人参顶部发达,石柱芦细而长,芦下有柱状颈部,这是它得名的来由。边条:它是属红参的一种,外形基本同红参,不同点是根茎上的芦碗不正,具有芦长、身长、腿长之美称,是红参中的佼佼者。边条红参2 次移栽,主根细长,支根少,有马芽芦,皮细结。园参:一般子育3年,再移栽后3年,共6年时间,秋季采挖园参。根据园参的形态选择适合加工不同规格类型的人参。⑦高丽参(别直参,朝鲜人参)。是朝鲜或韩国用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压制参,亦分白参、红参两种。白参体较粗糙弯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色白,质松体轻泡。朝鲜红参,双芦油盏头,将军肩,半黄马褂,少数腿,本地产加工品切片不易糊化,阳德参,切片较易糊化;韩国红参,粗短而无颈,多双芦,主根粗短,上下较均匀,腿粗细均匀1~2 支,红棕色变锈红色,切片水炖不易糊化。

3.2 西洋参的经验鉴别[2]:西洋参,主产于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引种成功,称国产西洋参。一般栽培4~7年采挖,除去芦、须,除净泥土,通风干燥。直接干燥的产品称为“原皮参”;干燥后撞去粗皮的为“粉光参”或“去皮参”;修剪的根条称“白折条”;最细者称“正顶光”。①进口西洋参:一般多为种参,呈长圆锥形、纺锤形或圆柱形,主根中下部可见一至数条残断侧根痕,少数上部衩状分枝,芦头除去或残留,表面淡黄褐色或黄白色,有细密线皱或稍瘦瘪,纵皱较深,可见横向环纹及线状栓化疤痕。质坚,折断面较平坦,略成角质样,或有小裂隙,略显粉性,白色或浅黄棕色,形成层附近色泽较深,皮部可见黯黄褐色小斑点,气微而特异,味微苦而甘。嚼之口内生津液,口感清爽,味久留口中。粉光参表面黄白色。②国产西洋参:主根呈圆柱形、长圆锥形、牛尾形、疙瘩形,主根中下部可见一至数条残断的侧根,表面黄白色、灰褐色,较丰满,有的具细密的纵皱,可见横向环纹及断续浅状柱化疤痕,有的较光滑,质较松,断面略显粉性,皮部黯黄褐色小斑点较少,微有清香,味较淡。粉光参表面黄褐色。③生晒参充西洋参:呈圆柱形、纺锤形。芦头长或已除去,无支根和须根,表面黄白色,皮粗糙,纵皱纹粗而明显,有横长的皮孔样突起,质地较轻泡,折断面平坦,放射线纹理不明显,皮部或下部中多具裂隙,味淡,后稍苦。

3.3 石斛的经验鉴别[2]:全世界有石斛1000 余种,我国有200余种,其中51种已收载入书。一般常用:①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1~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大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②环草石斛: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旋成团,长15~35cm,直径0.1~0.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皱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平坦,无臭、味淡。③黄草石斛:茎呈圆柱形,长30~80cm,直径0.3~0.5cm,表面金黄色呈淡黄褐色,具纵沟,体轻、质实,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嚼之有黏性。④马鞭石斛:茎呈长圆柱形,长40~120cm,直径0.5~0.8cm,节间长2~4cm,表面黄色呈黯黄色,有纵深槽,质疏松,断面呈纤维性,嚼之无黏性,味微苦。⑤铁皮枫斗(耳环石斛):用铁皮石斛加工而成,又分西枫斗与圆枫斗。西枫斗,即选长4~7cm 而短根的石斛,经剪根去叶,微火烘热加工成,形小,卷曲成螺旋状,以龙头凤尾者为佳;圆枫斗则是用微火烘干,同时使扭曲成圆形。⑥结子斛:系铁皮枫斗的茎节剪烘干时并打成扭结状者。节不明显,质坚硬,易折断,断面平坦,嚼之有黏性,味淡。若以商品规格来判断:鲜石斛,以青绿色肥满多汁,嚼之发黏者为佳;干石斛,以茎细,色金黄,有光泽,质柔韧者为佳;铁皮枫斗,以色黄绿,龙头凤尾,嚼之即碎并发黏者为佳。

岁月流逝,回望那颗年轻的心,徐老进入泰来药栈开始了他的中药生涯,未曾想,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在救治病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著书以惠后人。不求闻达于世,但求给更多的病人和中药师们带去福音,实现作为一名中药师的夙心往志。一路走来,徐老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奉献给了中药事业。

猜你喜欢

徐老石斛人参
飞鼠与石斛
水中人参话鳅鱼
35 种石斛兰观赏价值评价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红雪缤纷”忆徐老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正交设计在观赏石斛种胚离体培养中的应用
徐家亮:人生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