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10-18李文全袁辉勇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程育人

李文全,梁 莹,张 弟,袁辉勇

(韶关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会贯通,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促使大数据产业快速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制约大数据产业发展最大瓶颈是大数据人才的极度紧缺[1-2]。为了缓解大数据专业人才短缺,教育部于2016 年正式批准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大数据专业)。目前,已有600 多所本科院校获批新增大数据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具备大数据分析、处理、挖掘、可视化、系统研发等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大数据专业人才、怎样培养、为谁培养是当前高校大数据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3-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发挥专业课程主战场及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5-7]。因此,如何在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党、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是当前大数据人才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8-9]。本文立足于韶关学院大数据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大数据人才为目标,探讨融入课程思政的大数据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和举措。

一、大数据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

大数据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专业,但国内高校对专业建设缺乏经验借鉴。大数据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有待加强

大数据专业是围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而大数据本身不具备思想和政治倾向,使得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相比于人文社科类专业难度更大。另外,大数据专业是交叉学科,知识面宽、教学内容多、知识难度大、授课学时短;教师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思政内容、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不密切,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大数据专业教师匮乏是当前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现有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来自计算机相关工科专业。他们学历高、业务能力强,基本能满足大数据专业教学要求。但工科教师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人文素养不够、知识储备有限、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导致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选取不合理、融合不恰当、生搬硬套,难以达到预期育人效果。

(三)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有待提高

大数据专业的学生对大数据处理技术具有浓厚兴趣,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意愿强,目的明确。在专业和思政之间,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多学习专业技能,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求。因此,学生关注度集中于专业知识,忽略人文社科类、创新创业类、素质拓展类等思政内容的学习,使得部分学生思政思维片面、感性思维缺乏,影响成长成才。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数据专业改革路径

(一)修订融入课程思政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一批掌握大数据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需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韶关学院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立德树人,践行“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为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服务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和全国一体化算力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大数据采集、清洗、挖掘、分析等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学生毕业5 年左右达到的预期目标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组织与实施大数据领域的工程项目,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继续教育和自主学习,主动锤炼终身学习能力,持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

依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 所示。该体系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校、爱专业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等思政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3 大模块组成。通识课程是大数据专业的基本素质培养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各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以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专业课程是大数据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各课程与高校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深度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促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相互渗透,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刻苦上进、实践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实践课程是大数据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通过真实的大数据工程项目实践,使实践能力训练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5 个层次上培养学生严谨务实、敬业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技报国热情。

图1 融入课程思政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专业思政要达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10-1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思政要求,从3 方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首先,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作用,制定专业思政建设方案,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研室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 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做法和经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的特色和亮点。安排学生评价高的优秀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发挥示范课的模范引领作用。第二,开展青年教师课程思政竞赛活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个人教学业绩评价中。同时,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分享课程思政育人经验,反思课程思政不足,促进教师之间、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通过交流,实施更具有大数据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通过交流,充分吸收思政教育方面的经验,更有效地挖掘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营造人人讲思政的育人氛围。第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炼和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以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为切入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新教育理念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克服重专业知识而轻自身修养的认识误区,将教书育人与自身修养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拓宽专业视野,积累思政教学案例、强化思政育人意识、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三)构建门门有思政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建构”的教学目标,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构建门门有思政的专业课程体系[12]。深刻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思想动态,根据学情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在课堂上既实现知识的传播、又实现价值的重塑,达成育人的成效。每门专业课程以专业理论为基,以育人为要,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并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布置等教学全过程。表1 为专业课程“大数据导论”的部分思政元素与预期育人目标。

表1 “大数据导论”思政资源

(四)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阵地,每门课程教师不仅要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更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数据专业的理论课属理工科类,教学宜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特点,利用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看法,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欲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启发式教学,将学生感性认识变为理性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探究式教学,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巧妙融合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思政元素,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介绍大数据应用时,采用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合国产芯片崛起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激发学生科技报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大数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宜采用情景式、问题式、任务式教学方式,依据专业知识特点,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模拟真实应用情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实践类课程宜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真实的大数据工程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整合专业知识,以项目任务驱动方式完成真实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改革成效分析

2022—2023 学年第1 学期,在2021 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全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涉及的专业课程5 门,通识课程2 门。为了验证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对2 个班级的学生(共86 人)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了2 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的是学生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通过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汇总,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对专业兴趣程度图

由图2 可知,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占比由16.28%提升到了29.07%,一般兴趣的学生占比由68.60%减少到了62.79%,不感兴趣的学生占比由15.12 降到了8.14%。学习兴趣的提升,使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习上,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学生成绩对比

由图3 可知,学生成绩优秀率(总平均分90分以上)由1.16%提升到了8.14%,不及格门数率由6.98%降到了2.33%,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由原来的83.72%提升到了90.70%。由此可见,融入课程思政的大数据专业教学改革有效强化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扎实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逐步形成了严谨务实、敬业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技报国的热情。

四、结束语

推进融入课程思政的大数据专业教学改革既是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必然要求。根据韶关学院自身实际出发,以高水平应用型大数据人才为培养目标,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大数据课程思政体系、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从改革成效看,融入课程思政的改革在大数据专业实施效果良好,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学满意度。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丰富思政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稳步推进大数据专业教学改革,以期为相关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珠”育人